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果清 《地图》2004,(1):48-51
《兴庆宫图》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离宫——兴庆宫的宫院地图,刻于石碑上。图碑高70厘米,宽62厘米。据考证此图系北宁波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吕大防命刘景阳、吕大临、张佑绘制,现存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把苏州保存的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石刻的城市平面地图——《平江图》,当成我国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图。殊不知还存有比它早数十年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图,那就是《鲁国之图》。据《湖北通志》和《湖北金石录》记载:兴国(今湖北省阳新县)州学中存有一块石刻地图——《鲁国之图》,为南宋  相似文献   

3.
《兴庆宫图》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离宫——兴庆宫的宫院地图,刻于石碑上。图碑高70厘米,宽62厘米。据考证此图系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吕大防命刘景阳、吕大临、张佑绘制。现存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在一些文献中,屡屡提及吕大防之《长安图》,而吕大防《兴庆宫图》就鲜为人知了。其实这两幅图有着密切关  相似文献   

4.
平江图     
孙果清 《地图》2005,(2):66-67
《平江图》是一幅宋代平江府(今苏州市)碑刻城市地图。图碑高277厘米,宽142厘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碑刻地图.现珍藏于江苏省苏州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坠理”考     
正前两年在拍卖会上捡漏"拿"了一幅《坠理图》。《坠理图》有800年历史了,被王致远带到苏州刻石上碑距今也有773年,原碑早已被保护,碑拓已难获得,所以这件于史有载的著名古地图算是一件不错的收藏。包括《坠理图》在内,苏州碑刻博物馆内有《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平江图》等"四大宋碑",宋代国土大规模变动,地图制作非常发达,传世的《禹跡图》《九域守令图》《华夷图》都是宋代地图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6.
孙果清 《地图》2006,(6):106-107
《古今形胜之图》,明代喻时绘制,原图纵横115厘米×100厘米,木刻墨印着色。根据中国古代地图着色的传统习惯,黄河涂成黄色,长江涂蓝色。图的左下角刻有“嘉靖乙卯孟冬金沙书院重刻”十三字,说明此图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福建省龙溪县金沙书院重刻本。此图以《明一统志》为依据,为学者研究历史、了解“天下形势古今要害之地”而编制,属历史地理图和形势地图的性质。绘图范围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高原,南达南海,包括爪哇、三佛齐(今苏门答腊)等地,用不同的符号和文字标注…  相似文献   

7.
《地图》1990,(3)
1.最早的石刻地图——春秋时的鲁国人鲁班创造的《九州之图》。 2.最早的城邑地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城邑图》。 3.最早的地图制图理论——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 4.最早表示历代区域沿革的历史地图集(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图集)——裴秀主持编制的《禹贡地域图》。  相似文献   

8.
席会东 《地图》2019,(3):82-89
宋人编绘的都城图既有描绘当朝都城的地图,如《京城图》,又有表现前朝都城或文化圣城的历史地图,如《长安城图》《东京旧城之图》《鲁国之图》。当朝城图主要描绘代表皇权和中央权力的都城宫阙、衙署布局、城防,历史城图则主要描绘前朝都城宫殿、古迹、山水、盛景,或用于展示都城繁华,或用于通经明史、追忆盛世、缅怀圣贤,寄托政治理想。这些地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宋代地图学的发达与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孙果清 《地图》2004,(2):62-63
20世纪60年代,在四川省荣县发现一块北宋末年石刻地图。碑的背面刻有“莲宇”二大字,在下方记有“绍兴已未眉山史炜建并书,郡守河东”等字。碑石顶部各距两边约30厘米处,各有榫孔1个,说明原碑有“额”  相似文献   

10.
甄国宪 《地图》1992,(4):37-38
我国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集舆地学之大成,曾编绘刊行《历代舆地图》共三十四册。这是一部巨大的历史地图集,时代始于春秋,止于明代。我国各代史书中《地理志》中的地名基本上都标注在图中。成为我国地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杨守敬还有一部同样重要的地图作品——《水经注图》,直至今日仍无同类地图作品能替代,是专家、学者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地图集之一。杨氏《水经注图》目前已十分罕见,根据  相似文献   

11.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为明建文帝四年(1402)朝鲜人根据中国的《声教广被图》和《混一疆理图》,画于丝织物上的地图。在这幅图中,不仅阿拉伯半岛画得相对准确,也画出了大体的非洲。《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为明建文帝四年(1402)朝鲜人画于丝织物上的地图,长一百五十厘米、宽一百六十三厘米,原藏日本京都西本愿寺,后归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1910年,京都大学教授小川琢治摹写  相似文献   

12.
《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明  杨叔子 《地图》1997,(1):42-46
《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图学发展的水平,它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社会图的应用,人们对图学的私识以及当时图及图籍资料的管理制度。其内容之详,用图之富,种类之多,论述之精是其它文献典籍所不能比拟的。不少学者曾对《周礼》中的用图作过研究,阐述《周礼》图学的成就,并从各自的专业出发,或云地图,或云建筑图等等,以回答各学科发展史上的若干问题。但从科学史和文献的角度综合考察惆礼》,以前的工作却做得甚少。本文以《周礼》中的有关记载为内容,以图学为主要研究目标,探讨了其所取得的图学成就,并综述了历代学…  相似文献   

13.
孙果清 《地图》2004,(6):90-91
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应该是西晋裴秀的《禹贡工域图》十八篇,这十八篇地图可以说是世界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以历代政区沿革为主的历史地图集。可惜图已失传。而今现存最早的莫过于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相似文献   

14.
孙果清 《地图》2006,(4):112-112,F0003
杨子器跋《舆地图》,是明代全国舆图的代表作,原图绘于明正德七至八年(1512 ̄1513年),已失。目前能见到的是明嘉靖五年(1526年)的重绘本。地图纵横165厘米×180厘米,绢底彩绘,现存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博物馆,因年代久远,颜色已不是十分清楚了。1983年,此图被摹绘了三幅,分别藏于  相似文献   

15.
唐浩 《地图》1992,(1):63-63
标准地名图是专题地图中的一种。随着地名工作深入发展,地名图的特点和作用已被地名部门所认识。苏州市地名委员会继1982年编绘地名图之后,又于1988年4月组织编绘了全开《苏州城市标准地名图》。现将该图(以下称1:9000标准地名图)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编绘1:9000标准地名图的意义以收载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现势性标准地名的地图称为标准地名图。这种地图是在1980  相似文献   

16.
《地图》1986,(2)
平江图是我国最大的碑刻地图,现存苏州博物馆。碑高277厘米,宽142厘米。该图于公元1229年由郡守李寿朋主持刻绘,比例尺约三千分之一。地图突出表示了城垣、街坊、衙院、寺观、殿堂等建筑。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表示方法,形象易读,是我国地图学和建筑艺术的珍品,世界地图学历史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相似文献   

17.
李俊生 《地图》1995,(1):57-59
有关《皇舆全览图》的三个问题李俊生《皇舆全览图》是中国首次实测并绘有经纬网的地图,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成图后深藏内府,未能刊行,所以历史上有关的文献记载都比较零散,给后人研究该图带来一定困难。除地图本身之外,还有一些有关的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毛忠民  冯中卫 《地图》1997,(3):48-49
随着3S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而作为测绘成果的最终反映——地图,也在领导部门的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地图制作工艺繁琐,环节多、周期长,与决策部门用图的时间紧、质量高、份数少形成了尖锐矛盾,极大地限制了地图作用的发挥和它本身的发展。如今,计算机技术在地图制图中的应用——数字制图,已使快速制作优质地图成为现实。1996年5月30日下午,河南省测绘局接到一个由省长亲自布置的紧急制图任务,要求三天内制作两幅双拼彩色《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和《西安至南京铁路示意图…  相似文献   

19.
封面古地图说明京杭运河全图《京杭运河全图》,高19.8厘米。长798厘米,折叠装(宽约10厘米),纸底彩绘。图上虽未注出图名、绘制年代及作者姓名,但据其内容、纸张及绘制凤格,经考证,该地图约绘制于清光绪初年该图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绘图法绘制,详细而完整地...  相似文献   

20.
杜长明 《地图》2004,(6):98-98
我收藏的一幅《大观园图》,图廊纵34厘米,横46厘米。单红色石印,图纸已很陈旧古黄,估计印制年代下限清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