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法新社堪培拉1979年12月21日电,据澳大利亚矿源局(Australian Bureau of MineralResources)的地球物理学家德纳姆(Denham)博士说,澳大利亚西部的地震活动在过去15年如此大量增加,以致可与加利福尼亚释放的地震能量相匹配。他说,这些地震正朝向6级震级的危险水平发展。据信这种增加的地震活动与施加在澳大利亚所移向的大陆板块上的较大压力有关。他说,由于澳大利亚处在该板块的  相似文献   

2.
东北深源和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的地球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东北大陆地区深源及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特征及构造特征,认为造成深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的地球动力是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板块的作用。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板块消亡于珲春地区上地幔内590km深处,导致了深源地震活动,同时又直接影响着内陆郯庐断裂带、松辽盆地边缘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浅源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3.
地震振动着沿海城市,同时释放出在下伏大陆板块中积累的能量。板内能量的积累是由于大陆板块与在近海消减带处潜入大陆之下的大洋板块间的摩擦的结果。但是,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震区时,使地壳遭受破坏的表面波会缓慢传播出去,最终可能在海洋触发另一次地震。以上观点是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两位地球物理学家赖德勒克和萨克斯(Paul A.Rydelek and I.Selwyn Sacks)根据1600年以来日本东北部的地震记录资料提出的。他们分析了46次陆地地震和50次海震(各次地震的里氏震级至少为6.5)的走时和位置后推测,发生在陆地的地震平均36年之后触发了海洋之下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位的变化使洛杉矶上升和下降超过1 0 cm/a,以致地震学家研究地震危险性的工作复杂化。人类对饮水的抽取和补给使得像海绵一样的地面以有规律的起伏进行呼吸 ,这已被科学家们在地表和空间测量到。使地震科学家懊悔的是 ,这种运动多数是由设计用来测量地球构造板块更细微运动的仪器记录到的。门洛帕克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球物理学家鲍登 ( Gerald Bawden)说 ,虽然地下水效应在其他地方也观测到 ,包括加州的拉斯韦加斯和圣何塞 ,但在较大的洛杉矶地区所观测到的运动的量值和范围都是空前的。他说 :“洛杉矶盆地就像一个成人在呼吸。”这…  相似文献   

5.
如果维恩(Jules Verne)还在世,他现在会有一张很好的至少是他所进行旅行的部分地球中心图。哈佛大学地球物理学家杰旺斯基(Adam Dziewonski)和伍德豪斯(John Wood-house)已经绘制出了第一张三维地球内部图。为了绘制这些地图,他们用了两个世界地震台网所记录到的53次地震中的2,000条地震波曲线。穿过地幔的地震颤动所产生的面波在  相似文献   

6.
指示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地震各向异性"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介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地震各向异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认识地球内部精细结构,还有助于研究地球活动过程。本文从海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各向异性结构两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地震各向异性与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相互关系,论证了地震各向异性是指示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地球物理“化石”。  相似文献   

7.
1885-1999年的115年间日本地壳中的大地震(震级5.7-8.0,深度0-20km)发生在由地震层析成像揭示出的低速区及其周围,低速区可能代表孕震地壳的薄弱部分。地壳弱化被认为与该区内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沿火山前沿及弧后区的地壳弱化可能是由活火山及岩浆房造成的。在弧前区,在地震震源区探测到了流体,这种流体可能会促使地壳强化和破裂成核。流体可能与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的脱水作用有关,这些结果表明,地壳中的大地震并非在什么地方都会发生,而仅发生在用地球物理方法可能会探测到的异常区内。  相似文献   

8.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无序和不可预测的 ,这不仅困扰着地震学家 ,有时也使城市疏于防范。不过目前一个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组报道说 ,大约每 1 4个月在太平洋西北部深层就爆发一次所谓的慢地震。这种规律可能会有助于阐明称为俯冲带的构造板块边缘的运行机制 ,甚至有可能预测强地震爆发的危险期。通常当处于挤压和受力状态的断层突然破裂时 ,地震就会爆发。在太平洋西北部 ,由于胡安·德富卡板块 ( Juan de Fuca plate)试图挤压入北美板块边缘下面而使应力增加 (图1 )。在表面看来 ,板块之间连接紧密。但在断层深处 ,岩石却越来越热 ,可塑性也越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由浅入深”、“由静到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大陆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实际资料,把地震活动与深部物性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了M≥6级地震在空间上的活动范围受岩石圈厚度控制;断层只在一定岩石圈厚度范围内对强震震中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由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与相邻板块活动的历史有关以及对流单体活动区随时间的变化,因此地震活动也将发生变化。地震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强地震的活动也是地球内部物质活动的表现。研究地震活动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沙.  ΒИ 《内陆地震》1995,9(4):374-381
用地质地球物理原理估计岩石圈地震危险性和预测地震时,通常根据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对地震危险区和非地震区进行地球物理模拟。高山区是有意义的地震危险区,但难以克服的地形复杂性的困难限制了深部地震测深的前景。中亚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天山和帕米尔高山区就是这样的地区。当深部地震测深没有前景时,唯一可能的通用方法是根据地震勘探原理利用区域地震观测资料解决岩石圈地球物理模拟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实验人员已朝揭开深震核心奥秘又前进了一步:几百公里深处的岩石怎么会完全断裂?在这种深度上,岩石所受的压力极大,按常规它理应缓慢发生形变,而不是突然断裂引起地震。钻入地下去观察是不可能的,但研究人员正试图在实验室里产生出深地震来。他们首次直接观察到岩石在承受地球深部挤压时的破裂过程。自然界的大多数深震发生在海洋板块中,它清晰地勾画出板块插入地球内部的斜度。研究人员一直怀疑地震可能是因下沉岩石中的矿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主要与该地区的现代地质构造有关。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是: 墨西哥南部从地表到地下250 km 深处, 在这里, 里韦拉板块向北美板块下俯冲, 科科斯板块向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下俯冲。与该消减带有关的海底构造是墨西哥太平洋沿岸近海的中美洲海沟。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是引起墨西哥地震活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沿该边界观测到扩张和走滑特征。在墨西哥西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亚, 右旋位移导致了活动走滑断层的形成, 这些断层组成了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系的向南延伸部分。加利福尼亚湾的地震活动发生在由短距离扩张中心所抵消的转换断层上。再往南, 太平洋板块和里韦拉板块被太平洋里韦拉海丘和一条转换断层所隔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研究工作由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和国家地震局承担。国家地震局的任务包括:管理固定的标准、宽频带台网; 维护便携式宽频带地震仪; 为政府、公众和个人测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 出版《地震通报》; 承担与国际地震中心联络的任务。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对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和震源等领域进行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火山地震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深部构造。该研究室还负责向联邦政府报告有关地震和火山危险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岩石圈板块构造的概念,有15块刚性板块沿着这些板块的下伏地幔移动。这便导致地壳不断改变面貌——大陆轮廓改变,形成山脉,扩大和“封闭”海洋。地幔物质对流是产生这种运动的原因。但是,为什么物质会由地球内部上升?相撞板块今后的命运如何?对这些问题,“经典”的地球物理学目前还不能作出回答。然而,在这方面,近年来已经取得进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2月5日,《Nature》发表一篇题名为"地球科学:一个地震构造板块的走滑基底"(Earth science:The slippery base of a tectonic plate)的文章。文章指出,当太平洋板块下沉到新西兰下方时,板块基底高分辨率成像揭露了一条10km厚的通道,该通道将板块从上地幔底部分离出来。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壳,即岩石圈,由几个刚性板块构成,它们相互移动,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16.
“国际岩石圈计划”(DELP)旨在通过国际性合作,把与大地震、火山喷发和地球深部物质生成等有关联的海洋板块的运动研究清楚。日本有关这一计划的工作将于1985年度正式开始。日本列岛位于板块俯冲带上,就研究伴随板块俯冲的各种现象而言,有着世界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珍贵的地理条件。因此,日本参加这项工作,不仅对进行该项计划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大大有助于提高日本在固体地球科学方面的学术地位。日本将独自进行板块运动测定等六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在地面模拟地球内部超高温、超高压状态和了解金刚石生成过程等独特的研究项目,并可望这些项目能在开发和利用矿藏资源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东北潜在大地震的规模曾被低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把地球分为可以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和不会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然而,2011年发生在日本东北的大地震与2004年发生在苏门答腊—安达曼的超级大地震却让科学家们震惊,因为这两个地区被认为都不可能发生震级超过8.4的大型逆冲地震.现在,地震科学家经重新研究后都承认现有的最大地震规模的预测模型不再有效.人们对这些模型已经提出疑问:苏门达腊什么时候驱动一个板块边界穿过它们的中心?日本东北又在何时驱动了另一个板块边界?  相似文献   

18.
据日本《读卖新闻》1991年9月6日报道,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5日宣布,该中心使用潜水调查船“深海6500”号对日本海沟进行调查,在世界首次发现了因板块下沉而出现的海底裂缝。该中心认为,这个海底裂缝很可能是在1933年发生三陆地震时产生的。那次地震曾造成3000余人死亡。该中心将继续对此进行调查。“深海6500”号调查船所调查的海域是,在太平洋板块一侧的岩手县宫古市东侧海面约  相似文献   

19.
任何曾在加利福尼亚州住过的人都能作证:公众的注意力大多正集中在关于大地震预测的争论上.可惜,这种注意只集中在一天至一周的决定性预测方面.但是,这种争论的一些参加者已经指出[1,2],现今对于鉴定大地震可靠的短期前兆的努力是很不成功的,意味着地震是这样一种复杂的过程,可靠的(能观测到的)前兆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并不是说,地震不具有准备阶段,而是说,这种准备阶段可能不会被地球物理学家在地表一致地观测到.但这是否意味着确定未来地震大小、发震时间和地点的全部努力都毫无效果?还是说,我们正在被人类的时空尺度所误导?  相似文献   

20.
地球自转、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主要成因之一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察,从而引起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