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层是地球内部气体迁移和逸出的良好通道.断层的蠕变、错动和破裂等都会引起内部气体不同程度的迁移.氢气在地表的含量较低,但在地球内部含量较高,故氢气可用来指示断层活动程度,在地震前兆观测中也多有应用.本文回顾总结断层氢气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氢气的赋存与来源、与断层活动关系以及地震前后氢气含量变化等,根据我国断层氢气研究现状,提出了在断层氢气观测和研究上需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对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断层氢气作为一种前兆观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断层气是地球内部气体及挥发组分不断沿着活动板块和活动块体边界以及其他活动性断裂等地壳薄弱地带向地表迁移和释放的气体。氢气逸出对断层的运动、地震的发生有直接的诱发作用。由于断裂带岩层中氢浓度背景值较低,即土壤中氢气的背景值约为0.5×10-6,因此,氢浓度观测受到观测技术的限制而未能在地震预报中得到充分应用。近年来,随着氢气分析技术的发展,新研制出的痕量氢自动分析仪能够满足地震系统观测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地下氢气是反映地壳应力应变灵敏的气体地球化学组分,逸出气痕量氢是一项新型的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手段,在我国很多省份进行了试观测。本项目实现逸出氢在高温自流井和土壤中的连续、并行观测,重点对痕量氢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差异性,并讨论温泉地热井逸出氢高值突跳异常的成因。经频谱分析发现地热温泉井中的逸出氢与土壤中逸出氢都存在日变,前者的浓度与井水位、水温有关,与地表环境因素无关,而后者主要受地表环境因素影响。庐江地震台地热温泉井逸出氢浓度的高值突跳来源于深部水体上涌过程中的气泡携带,为非震兆异常。  相似文献   

4.
地质构造运动多伴随地下气体的逸出,观测并研究地下逸出气体,会抓住某些地下构造活动信息。作为地球化学观测的灵敏指标之一,地下逸出的氢气能够指示断裂活动的过程。地处松辽盆地黑龙江中西部地区多年来已开展多期跨断层土壤氢气野外测量工作,利用积累的观测数据,初步分析该地区跨断层土壤氢气背景动态变化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特征,以便为地震孕育过程中断层氢气演化异常判定提供依据,为建立区域地震短期预测动态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蔡仲琼 《内陆地震》2000,14(4):297-301
通过对富蕴地震断裂带北段4个横切断裂测线的地球化学土壤气体Rn、Hg、CO2、He的探测与分析,认为该地震断裂带的地球放气现象至今仍然十分强烈,断层碎碎带上测点处的气体的含量普遍高于断裂两侧,极震区地下气体逸出量明显于外围地区,其脱气强度与地震强度分布基本吻合,富蕴断裂带现今活动强度为北段大于南段,主干断裂旁的分支断裂也比较活跃,水磨沟沟口剖面还显示出次级断裂活动强于主干断裂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正利用地表自由逸出气体、溶解于水和吸附于土壤中的气体浓度变化来监测预报地震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地震预报方法之一,随着高精度痕量氢浓度ATG-6118H型数字化测氢仪在地震观测技术中的应用,对于一个新开展的观测项目,必须研究它的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其研究的结果,不仅对于异常变化的识别,而且对于异常机理解释和对预测效能的评价,都有重要的作用。利用痕量氢自动分析仪开展断层土壤氢气观测时间不长,目前处于实  相似文献   

7.
氢气具有较强的映震灵敏性,氢气观测是探索地震短临预报的新途径。ATG-6118H痕量氢气在线自动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下流体逸出氢气的新型数字化观测仪器,可以现场进行全自动连续测定,具有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功耗低、操作简单等特点,具有网络远程诊断和数据处理分析功能,可以精确分析空气及井水中逸出的痕量氢背景值。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痕量氢分析仪的检测规范,本文根据实际检测要求,对ATG-6118H痕量氢气在线自动分析仪进行了校准实验、检出限实验以及精确度实验,并对8台仪器性能进行了对比。通过指标评价确定了该仪器的性能检测方法的可行性,适合在具备数字化观测条件的全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站以及具备断层气观测条件的台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引言地震是地球内部主要由板块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作用下而出现的一种破裂过程。在地震过程中,断层上的应力以复杂的形式变化,储存于地球内部的势能(应变能和重力能)以地震波形式释放出来。释放的地震波能量与势能的比值就是地震效率,由地震  相似文献   

9.
断层活动的重力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地球内部的热应力和重力是驱动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力源,而这些构造应力往往在地壳薄弱处-断层带发生作用。本文从断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有关参数发生变化这一情况出发,讨论它们的重力效应,所得结果表明,断层的几何参数和特性参数发生变化时,重力场将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从1978年11月开始.协田宏(日)等人在日本西南部,沿山崎活断层进行了一系列现场试验,观测土壤气中氢气、甲烷、二氧化碳和分子氢的氘氢比。在沿断层的土壤气中观测到了超过3%(体积百分比)的相当大量的(30000ppm)氢气;而远离断层带的土壤气中的氢浓度大约为0.5ppm,几乎与空气中氢的含量一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球内部气体中与构造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氢(H2),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短临地震前兆异常中获得突破的测项。研究表明,地壳逸出的氢、特别是断裂带溢出气中H2形成的机理归纳为3种类型:1地壳下层的塑性岩石在断层错动过程中会产生H2,如蛇纹岩或硅酸岩大新鲜裂隙和破裂面容易发生水岩反应直接产生氢;2源于地壳深部岩石孔隙、裂隙中被封存的H2,随着断裂带岩石中裂隙的连通和孔隙压力的增  相似文献   

12.
热状态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地震是由于震源材料软化导致的一种基本机制,假设区域构造应力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基本不变,震源区震前存在着热异常.我们根据热弹塑性增量理论,提出了两种材料模型,用弹塑性有限单元法模拟热状态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模型1用来模拟断层外部区域的物质,其强度只和塑性变形有关而与热状态无关;模型2用来模拟断层物质,其强度只同热状态有关而与塑性变形无关.断层外部地震的发生被认为是岩石应变软化的结果;而断层内部地震的发生被认为是断层热软化的结果. 本文用上述模型分析了只有单一断层的热软化情况,并且得到了相应的断层错距、应力降和地震距.  相似文献   

13.
《地震》2015,(4)
本文介绍了氢的化学与地球化学特性及氢气与地震的关系,论证了利用断层带氢气观测突破地震短临预报难关的可能性。氢(H)是粒径最小,质量最轻,迁移速度最快,穿透力最强的元素。氢气(H2)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0.5ppm),在地壳中的含量较高(n~n×102 ppm),集中分布在5~8km深度,主要释放于断层带上。H2动态与断裂活动、地震活动的关系明显,特别是地震前n~n×10天常常表现出信噪比很高的异常,因此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将断层带H2观测用于地震预报,但由于观测技术的限制进展缓慢。随着ATG-6118H型数字化测氢仪的研制成功,在地震台站连续观测H2有了可能。鉴于上述情况,文中提出了在较大的地震断层带上成网观测断层带土壤气H2的思想,并对网的布设原则与规模、观测点的选择与观测孔建设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断层氢气背景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质构造运动多伴随着地下气体的逸出,观测和研究地下气体的逸出,可能会抓住一些地下构造活动的信息,而氢气作为一种灵敏的指标能够指示断裂活动的过程。多年来,通过在松辽盆地开展地下逸出氢气野外测量工作,尝试找出松辽盆地断层氢气背景动态变化特征,为地震孕育过程中氢气异常演化的判定提供依据,为建立地震短期预测动态方法提供一些思路。地震前兆观测信息量丰富,不同实验是为了搞清楚观测特征与地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地震对断层流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流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与余震对应关系,在玉树地震断层进行了震后断层土壤气氡、CO2以及泉水气氡等流体地球化学连续观测.观测结果发现震后一个月的时间内CO2和土壤气氡、水氡浓度都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此后浓度有一个先下降在上升的变化过程,在浓度下降变化的过程中,余震比较少;而在浓度上升过程中,余震活动比较活跃,数量多,震级大.玉树地震后断层带CO2和壤气氡、水氡浓度增加,表明地震前后断层的活动性增强,改变了区域内原有的应力场水平,导致了深部流体沿着地震断裂运移到地壳浅部.  相似文献   

16.
内部张剪切断层与强震发生的构造部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个发生在较大规模拉分区附近的强震或特大地震震中区的构造分析表明:拉分区内部张剪切断层与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是强震或特大地震的发生场所。据库仑破裂准则及实验结果,对内部张剪切断层的力学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内部张剪切断层是次级走滑断层所夹持的块体在简单剪切作用下,块体内部发育的里氏破裂。并从统计、地质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内部张剪切断层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松原5.7级地震震中区土壤氢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发生5.7级地震,为了探究地震对断层气的影响以及震后断层气变化特征,震后在震中区进行了多期土壤氢气浓度观测工作,得到了震中区氢气浓度的最大值、背景值等多项指标。结合地震前后氢气浓度数据,分析震中区震前、震后氢气浓度趋势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此次地震活动中,氢气浓度变化有"震前缓慢升高—临震下降—震后迅速升高—强余震前再次骤升"的现象;氢气浓度变化与地震活动间有很好的映震关系,主震对氢气浓度的上升起主要作用,而余震则起诱发作用,余震的活动会使赋存在地下岩石裂隙的氢气释放量增大,表明氢气对余震活动的响应较灵敏;另外,震后某一时刻空气中的氢气浓度也会升高,这可能与区域断层中的氢气逸散到大气中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玉树地区的地应力场、速度场.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玉树2010.4.14 MS7.1级地震发震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将围岩看成弹性体,断层看成具有应变软化特性的弹塑性体,断层和围岩组成统一的地质介质系统.在地应力、孔隙压力及边界位移的作用下,应力逐渐积累,当达到断层的摩擦破坏强度时,断层产生位移软化,断层突然滑动,能量...  相似文献   

19.
氢气被认为是反应断裂活动最灵敏的地球化学组分之一。研究影响断裂带氢浓度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科学分析断裂带氢与构造活动关系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河南内乡马山口断层气氢气浓度与辅助测项的连续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氢浓度变化与地温、气温、气压的相关关系,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氢气浓度日变化极值介于气温和地温之间,极值点靠近地温一侧。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进一步证明,地温、温度对氢气浓度均有影响,但地温影响更显著,气压影响不显著。总体来讲,氢浓度会受到地温和气温的双重影响,但与地温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采用ATG-6118H痕量氢在线自动分析仪,在朱夏-商丹断裂带南阳地区布设独山、马山口2个氢气观测台,研究设备取气深度、抽气时间设置长短对观测断层氢气浓度的影响,从而为利用痕量氢设备进行断层氢气观测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结果表明:①取气深度越浅,观测到的氢气浓度越高,日变化幅度越大;②集气管内氢气浓度偏低时,抽气时间设置略高于导气管路排空时间,氢气浓度明显变化,否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