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恒星是宇宙的基本组成单元,恒星如何形成是天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在天体起源的研究中处于枢纽地位.对于小质量恒星的形成,虽然目前已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基本的物理图景,但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物理和化学上的复杂性.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恒星形成对分子云的反馈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恒星形成及分子云演化.本文主要研究了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分子外向流和壳层结构这两种动力学现象对金牛座分子云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利用IOS近似模型,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A型CH3CN-H2含超精细能级的碰撞跃迁速率系数。温度范围是20K-140K。为研究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有用的基础分子数据。  相似文献   

3.
裴春传  曾琴 《天文学报》1995,36(1):7-20
本文作者利用IOS近似模型,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A型CH3CN-H2含超精细能级的碰撞跃迁速率系数,温度范围是20K-140K,为研究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有用的基础分子数据。  相似文献   

4.
裴春传  曾琴 《天文学报》1995,36(2):213-215
继本文作者对星际A型CH3CN与H2含超精细能级的碰撞过程的研究之后,又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E型CH3CN与H2的碰撞跃迁速率系数。为研究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有用的基础分子数据。  相似文献   

5.
星系中气体转化为恒星的过程决定了星系的结构和演化,因此研究恒星形成最直接的原料——分子气体的含量、分子气体形成恒星的规律以及会受哪些物理机制的影响,对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天文学家可以在不同尺度上探测到越来越多星系的多种分子多种能级跃迁的谱线。首先,介绍了探测分子气体的多种方法和新的发现;然后基于CO巡天数据和致密分子气体数据,分别在统计上讨论了分子气体分布及分子气体含量与恒星形成率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与小尺度上的恒星形成理论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影响星系演化的物理过程,讨论活动星系核、星系形态以及星系所处环境对分子气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巨分子云的碰撞造成了大质量恒星在碰撞分子云中的形成,这些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产生了膨胀的HII区域,从而使巨分于云碎裂成小质量的分子云。这是本文提出的巨分子云碎裂机制。因此巨分子云的寿命也主要由区分子云间的碰撞几率所决定。我们的分析表明,巨分子云的寿命有赖于巨分子云所在的旋涡星系中的不同位置。寿命的最大可能存在区间为8.18×10~7yr与2.45×10~8yr。利用我们提出的机制可以在分子云研究的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恒星尘埃的实验室研究--实验天体物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球粒陨石含有来自恒星的微小固体颗粒(微米级),这些尘埃的同位素组成与太阳系物质截然不同,它们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获得的恒星固体样品.已发现的恒星尘埃有金刚石、石墨、碳化硅、刚玉、尖晶石、氮化物、和硅酸盐等,它们的母体恒星包括红巨星,AGB恒星、新星和超新星.对恒星尘埃的研究,使得更深入地了解星系的化学演化历史、恒星内部的核反应和湍流机制、恒星大气中尘埃的形成、星际介质物理现象等.恒星尘埃把天体物理领域延伸到了微观世界,它有机地结合了地球化学实验技术和天体物理理论,开辟了一门崭新的天文学分支实验天体物理学.  相似文献   

8.
恒星作为宇宙的基础组成元素,其形成过程一直是天文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人们已基本了解中小质量恒星(质量小于8M⊙)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数量少、嵌埋深、演化快和反馈剧烈等因素的影响,大质量恒星(质量大于8M⊙)的形成过程依然谜团重重。介绍了小质量恒星形成的基本理论,以及吸积盘、竞争吸积、并合三种主流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模型;回顾了以往使用红外或射电望远镜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观测和分析,以及现阶段使用多波段巡天观测手段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目前公认的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示踪物——分子外向流的理论和观测现状,以及大质量外向流的优秀候选体——绿色延展天体的发现、理论及观测研究情况。最后,对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和观测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星系中的巨分子云(GMCs)是恒星形成的主要区域,因此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星系的演化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中将介绍分子云的基本特性、分子云之间的碰撞和巨分子云的形成、碎裂和寿命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如旋臂扰动、较差自转等在巨分子云的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同时也探讨在采用数值模拟研究巨分子云演化时所取分子云数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发刊词     
天体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不仅是天文学的主要分支,而且在物理学的广阔天地中,也占据了显赫的一席。 回顾天体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一般都认为,从古代目测恒星光度到十八世纪后期初创恒星天文学,是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对太阳和恒星的光谱进行日趋精密的研究,是天体物理学的童年;二十世纪以来,恒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宇宙中的羟基(OH)分子的吸收线是在1963年首次发现的,它的受激发射线是于1965年在宇宙中的电离氢(H Ⅱ)区发现的。羟基分子是在射电波段发现的第一个星际分子,自此开创了天文学中射电分子谱线观测的历史,至今已发现了五十多种星际分子。羟基谱线源通常与H Ⅱ区及红外星物理成协,所以它与恒星的形成及早期和晚期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它一直是观测和研究得最多的星际分子之一。以往,由于我国的射电天文设备比较落后,  相似文献   

12.
恒星形成区是研究恒星形成物理过程最重要的天体物理实验室. 猎户座分子云团是研究各种质量恒星形成和相关年轻恒星性质的一个著名天区. 通过对恒星形成区的光学光谱分析, 可以获取其内部热电离气体的运动学和化学性质. 基于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观测数据, 从LAMOST I期光谱巡天数据中筛选出8个指向猎户座分子云团的观测面板, 获取了1300多条针对猎户座分子云团内弥散电离介质的有效光谱. 选取不受星际介质污染的背景天光光谱构建超级天光, 对这些光谱数据做减天光处理, 并进一步测量其发射线性质,包括Ha、N Ⅱ] λ 6584、[S Ⅱ]λλ 6717和6731等发射线的中心波长和积分流量等.最后给出猎户座分子云团内弥散电离介质的视向速度和线强度比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有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分子云与其它分子云之间的差异,对北天的59个作为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Spitzer延展绿色天体(Extended Green Objects,简称EGOs)视线方向进行了分子云~(12)CO J=2-1和J=3-2频谱观测,并与文献中对同一批天体方向观测得到的~(12)CO J=1-0频谱数据合并进行分析.对与EGO天体成协的分子云(简称EGO分子云)和其它non-EGO分子云进行了CO多跃迁谱线强度和宽度的统计比较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两类分子云的气体温度分布、密度分布、速度场分布对观测数据统计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决定是否有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关键因素可能并不是巨分子云的质量是否足够大,而是巨分子云的引力塌缩程度足否充分(即分子云团块的体积填充因子是否足够大).  相似文献   

14.
分子云磁场与尘埃导致的偏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磁场对分子云及其中的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分子云磁场的探测方法主要是谱线塞曼效应、尘埃热辐射的偏振,以及谱线的线偏振观测.利用谱线的塞曼效应可以直接测量视线方向的磁场强度.尘埃热辐射偏振可以有效地示踪磁场方向在天球上的分布.分子云内部的磁场会受到不同物理过程的影响.高分辨率观测可以研究磁场扰动的细节,低分辨率观测可以得到分子云甚至银河系大尺度磁场的宏观信息.只有多波段的观测才能全面地认识分子云磁场与各种物理过程的联系.该文对分子云尘埃热辐射偏振的观测情况做了调研,总结了分子云大尺度磁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近红外偏振是研究恒星形成的有效工具.该文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分几个方面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在恒星形成研究中的应用.红外反射云能很好地示踪年轻星天体及分子外流,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确定红外反射云的偏振对称中心,从而确定它的照亮源;偏振波长相关曲线包含了年轻星天体的星周物质的很多信息;年轻星的分子外流导致了红外反射云的形成,因此红外反射云的照亮源通常与年轻星天体成协,并是分子外流的驱动源;一些年轻星天体埋藏得很深,一般在近红外波段无法直接探测到,人们称之为深埋源,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可以找到深埋源;一般认为比较年轻的年轻星天体都是有尘埃盘的,尘埃盘的存在会导致它的偏振形态出现偏振盘,偏振盘町以用来研究尘埃盘;恒星形成区里成员星的偏振主要是由尘埃的二色性消光产生的,这样偏振方向会平行于致使尘埃排列的磁场的方向,从而能够揭示磁场的结构.最后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中远红外偏振研究的优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在1981-2000年世界上所发表的和中国学者所发表的有关恒星与恒星系统的论文作统计发现:此期间世界上这一领域的发展较平稳,而我国的发展快速.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学科研究大有进展.从各分支所占的比重和发展来看,我国在恒星与恒星系统的研究与世界同期有几乎相同的分布,因此总体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基本正常.当然有些分支发展较快,如有关超新星及其遗迹、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区、化学丰度的研究等,这和一些较强的研究团组形成有关;在双星研究方面,我国则与世界发展一致,双星研究始终是恒星研究领域的重点;而在世界范围内较突出的关于银河系的研究,在我国却相对较弱.恒星和恒星系统这一研究领域20年的论文数统计显示,我国学者所发表的论文只占世界总论文数的1.3%,虽然在最后5年有大幅上升,但也只占2.0%,这与我国IAU会员数所占比例相比是偏少的.就世界整体而言,恒星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整个天文学领域相比是较慢的,显然这与一批能做深空探测和高能波段观测的设备投入有关.因此,除了对恒星及恒星系统领域作统计分析外,对整个天文学领域各大分支作分析可能对制定今后我国天文学发展计划更有利。  相似文献   

17.
CO的射电转动谱线揭示了光学不可见的冷宇宙、银河系最大天体-巨分子云和恒星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重要的相-双极外流。CO在67~186um波段的转动谱线是探测动能温度数百度以上的热天体(诸如富碳、富氧演化星包层,行星状星云、年轻星和恒星形成区复合体)物理条件的重要探针。对CO分子转动谱线的天体物理研究方法和在该领域的近期进展作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天文学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的学科。一般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等。天体测量学主要包括基本天体测量、照相天体测量、时间服务、纬度服务,以及射电天体测量学和空间天体测量学等;天体力学主要研究天体摄动理论、天体形状和自转理论,以及天文动力学等;天体物理学主要包括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星系物理学、宇宙学、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红外天文学、紫外天文学、×射线天文学、γ射线天文学、中微子天文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在不断扩大和发展。自古以来天文学和人类生产和生活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编历、授时、测定地理坐标、天文导  相似文献   

19.
星光的探索     
星光的探索刘宇星浩瀚的星空,距离我们远近不同的恒星,发出明暗不同、色彩各异的光芒。透过这些星光,我们对恒星世界能了解些什么呢?时至19世纪,随着分光术、测光术、照相术等物理方法的产生,人们开始用来探索星光的奥秘,于是伴随着恒星天文学的发展天体物理学诞...  相似文献   

20.
前言     
在过去的十年中 ,由于科学家们富有成效的创造性工作 ,天文学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一些重要的发现 ,例如首批星系和恒星诞生之前的热宇宙 ,太阳系外恒星系统的形成 ,地外行星等 ,把对宇宙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天文学研究的意义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理解。但是向天文学科投入的规模是巨大的 ,天文学家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大的贡献无疑得益于政府、基金会甚或个人所赋予的慷慨。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天文学研究在这些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 ,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大幅增加 ,给我国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