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现有孕震模式的研究及其修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国内外现行的主要孕震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说细阐述了孕震过程的模式。该模式由(Ⅰ)弹性变形、(Ⅱ)扩容、(Ⅲ)前兆蠕动、(Ⅳ)地震、(Ⅴ)震后调整等阶段组成,主要强调液体存在;发生大小地震的断层均由积累单元和调整单元组成,余震是大震后构造剪切应力重新调整以及主断层未破裂区和位于它两侧尺度小、长度短的断层未破裂区共同破裂的结果。最后,运用断裂力学理论对该模式的孕震过程进行了比较圆满的解  相似文献   

2.
郭孔贤  田利芬 《地震研究》1992,15(2):145-153
1986至1989年,我们在云南鹤庆地震台进行了超微震探测,利用超微震来研究小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大、小地震活动的关系,资料表明:鹤庆台附近2.6级地震的孕震过程,与大震的孕育过程有相似之处。说明利用对小震的研究加快对大震的认识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唐山地震孕震过程的物理力学特征。首先分析孕震体的物理性状及其所处的力学环境,认为孕震体承受着一个力系的作用,提出了唐山地震孕震的物理力学模型。接着以有限元方法对孕震过程进行三维力学分析,注意尽可能应用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或其反演结果,以便适当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与物理参数。文中认为摩擦滑动破坏的机制比较符合实际地震情况,提出摩擦破坏危险度Fs 是否大于1.0来识别破裂危险点。还具体分析了唐山地震的破裂特征,并对分析方法与结果在预报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郑文衡 《地震研究》1998,21(3):236-240
地震孕震体是一个非线性双稳整系统,具备发生随机共振的条件。而地震的孕震过程与发生现为有量输入和大功率的能量输出。本用随机共振理论,解释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断层破坏及其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了地震从孕震到发震的力学过程,以76年的唐山地震为实例,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唐山发震断层破坏的力学机制,用增量分析的方法,近似地按时间序列模拟发震断层和周围岩石从孕震到发震的力学过程,并与实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运用合成地震图方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过程中各向异性介质参数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动态演化特征可以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微观变化反映了孕震区域应力场的宏观变化;通过研究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变化有可能监测地震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文静  苏旭 《地震》2000,20(2):69-76
在分析青海共和地区深浅部地质构造、区域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的构造动力学模式,即:NWW向至NE向断裂组合孕震,NWW向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为发震断裂、NE向隐伏断裂为诱震断裂,NE向区域构造应力的增强为孕震和发震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8.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动态演化图象与地震孕育过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现有地电阻率观测资料,探索提出了新的无量纲地电前兆因子————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研究了孕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动态演化图象特征.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显示出由正常异常强化(幅度、范围) 异常弱化 发震 正常的过程.地震发生于S强化后期转为弱化的时段及S异常区的边缘梯度带上.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动态演化图象,反映了孕震过程中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因而,可以通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动态演化图象跟踪地震孕育发生过程,服务于地震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9.
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构造动力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青海共和地区深浅部地质构造、区域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 1 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的构造动力学模式 ,即 :NWW向至 NE向断裂组合孕震 ,NWW向哇玉香卡 -拉干隐伏断裂为发震断裂、NE向隐伏断裂为诱震断裂 ,NE向区域构造应力的增强为孕震和发震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10.
按照修正后的孕震模式和裂力学理论,得出了一组震源参数,并与前人运用其他方法所得的震源参数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论证在震源区存在液体。最后,以该模式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耿马地震的孕震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修正后的模式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In the study of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model the considered parameters are generally sim-plified as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cceleration, velocity,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dura-tion, etc), earthquake magnitude, distance and site condition. As the accumulation of ground motion record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in tectonicly compressional region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ectonicly tensional region and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  相似文献   

12.
应用倒谱对终止相识别的理论依据,根据厦门地震遥测中心记录的9·21集集地震进行实例分析,认为倒谱分析可以辅助识别终止相,结合传统的终止相走时特征和动力学特征识别方法,进而提高终止相识别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百年时间域、45°×35°空间域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地震的孕震过程和中强地震活动图像演化进行时空扫描研究,认为该地震存在清晰的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几个孕育阶段,给出了各阶段清晰有序的地震活动图像,并找出划分各孕育阶段的标志性地震.同时指出8.1级特大地震的特殊性和预测预报的困难性.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地介绍比较了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希尔伯特-黄变换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集集地震大量强震记录进行各种变换分析比较,以探求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强震记录分析中应用的前景.通过对集集地震60条不同震中距和场地的强震纪录,分别作傅立叶频谱、希尔伯特-黄边际谱和能量密度谱分析,列表归纳对比显示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强震记录处理中基本表现出和其他变换相同的趋势,并有其新特点,能体现出强地震动的瞬时特性,是对现有强震数据处理方法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on Septmeber 23,1999,an earthquake swarm occured in Fuzhou,Because the swarm occurred in the region where earthquaks occurred scarcely before and very close to the center of the city as well as shortly after the Jiji earthquake with Ms7.6 in Taiwan,September 21,1999,has aroused interest broadly.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warm and validated magnitude-number constituent of the swarm is special.In present theory,the earthquake swarm means that a small scale macro original rupture has formed in the layer of the crust in Fuzhou region where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 risk exists.  相似文献   

16.
地震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变化的修正指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震后对地震死亡人数做出可靠的估计,可以为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挥部署和民政部门的救灾安排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震救灾的效率.作者收集了汶川地震各时刻的死亡人数,采用修正指数曲线进行拟合,并与指数函数进行了比较,同时又用集集地震和阪神地震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均表明修正指数曲线的拟合结果较好.该拟合函数可能形成地震死亡人数的估计方法,并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救灾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应力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成都、昆明遥测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资料,研究大量小震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值,分析了区域应力场动态和视应力值的时-空分布.给出川青地块平均应力场方位的时间变化.川青地块平均主应力场的方位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明显扰动,同时,地块力轴张量的倾角变化也很明显.得出2006~2007年川青块体逆冲型地震比例偏高,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中小地震震源错动类型发生变化的结果,与区域地形变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地震波形全波段计算辐射能量,求得的视应力σapp值揭示区域视应力值的微动态起伏过程与区域主压应力场方位的转折类似,可用于地块蕴震物理过程的探索.从汶川8.0级地震前的中短期视应力σapp值的空间分布看,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是低应力分布区,而相对高视应力则分布在外围地区.这些图像可能揭示了汶川8.0级地震前中短期发震构造附近呈现的闭锁现象.  相似文献   

18.
活动断层、地震灾害与减灾对策问题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本文在对活动断层的定义和相关概念的论述基础上,通过活动断层与地震灾害间空间分布上的相关性分析,以及海原断裂带松山和阿尔金断裂带阿克塞老城西等地点的探槽地质剖面的介纠等,揭示出活动断层近地表永久性地质变形的局部化特征,永久变形带宽度一般小于30m。文章最后介绍了美国加州地震断层划定法案的主要内容和活动断层填图计划作为积极有效减灾的一项公益性对策,指出中国大陆地区应有步骤地开展大比例尺活动断层填图来有效地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9.
1999年福州震群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定强  王健 《中国地震》2000,16(4):327-333
1999年9月23日开始发生的福州震群,由于距离市中心很近,加之紧随“9.21”台湾集集7.6级大地震之后,且该区域曾经是极少震区域,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此次震群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表明存在着显著的密集震级、密集时段和密集区域等震级结构特征,意味着福州地区中层地壳介质中易于产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层位可能形成了小尺度的宏观起始破裂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未来中长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