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客观地描述500毫巴月平均环流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中高纬度500毫巴环流与后期长江下游降水的关系。本文首先对中高纬度500毫巴月平均高度场按切比雪夫—傅里叶混合多项式进行展开,然后对月平均图上的超长波活动进行分析,并应用所得的展开系数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 500毫巴月平均高度场上的超长波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旱涝年的波谱特征有显著差异;(2) 春冬中高纬度超长波,特别是三月份一波槽脊的位置和西风强度与夏季长江下游的降水有较好的关系,与夏季东亚环流形势也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历年各月北半球500毫巴高度场与我地夏季历年各月降水量相关普查,进行相关区的分析,从而探讨我地夏季降水与前期500毫巴环流的关系,以作为长期预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东亚对流层下半部温压场分布特征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关系,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总结。而近年来从对流层上部100毫巴上的极涡变化,南亚高压的建立、振荡等来探讨我国的夏季旱涝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从北半球对流层上半部月平均温度场变化的特征,来探讨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旱涝。 这里所采用的资料为北半球100毫巴月平均高度图,共21年(1956~1976年);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高度图及6月、7月份的降水资料。  相似文献   

4.
陈兴芳  赵汉光 《气象》1982,8(11):21-24
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图是我国最常用的高空资料之一,至今已积累了三十余年资料。我们对三十年来整个北半球的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场进行一些分析,发现在整个半球范围内存在着比较显著的阶段性的长期振动。为了突出长时段的振动以及计算方便起见,我们主要分析每十年的平均环流场的变化。即把三十年的资料分成1951—1960、1961—1970、1971—1980年三个年代,分别作出各月500毫巴每十年的月平均环流图和距平图。首先着重分析1月和7月月平均环流场的变异,其次揭露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变异特点,最后指出这种环流场的变异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1月份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场的变异特点 图1a、b、c分别为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的1月份500毫巴高度距平平均图。由图可见,各距平中心位  相似文献   

5.
河北平原夏季旱涝与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烈庭  张耀 《大气科学》1979,3(4):352-361
本文根据1951—1975年北半球500毫巴旬平均图和月平均图资料,分析了河北平原旱涝前期东亚上空强西风带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河北平原7—8月的降水与前期各月500毫巴高度场的相关分布及其天气学意义。发现东亚上空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过程与河北平原夏季旱涝有密切联系。并提供了一些预报指标,可作旱涝长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6.
气象站同志提出了点绘的500毫巴天气形势使用问题,因此我们把影响我省的500毫巴降水天气形势概括地谈一下,仅供同志们作天气预报时参考。影响陕西降水的500毫巴天气形势,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西高东低型和东高西低型。指标站用格尔木与郑州高度,或乌鲁木齐与北京高度差表达,前者高度比后者高度高为  相似文献   

7.
北太平洋关键区水面温度对500毫巴高度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讨论北太平洋关键区水面温度对落后一个月到落后二十三个月北半球500毫巴高度场的影响,得到一些具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于甘肃省河东伏秋干旱的问题,已有不少研究,但由于资料所限,或局限于500毫巴一层,或仅限于亚欧范围,以致对伏秋干旱的认识受到限制。本文利用北半球1956—1976年共21年100毫巴月平均高度和距平资料,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河东伏秋干旱年与不  相似文献   

9.
陈兴芳  宋文玲 《大气科学》2000,24(5):585-592
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异常对我国夏季旱涝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它们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基本上是相反的.通过冬季积雪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相关分析,从春季和夏季平均环流场对前期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异常的不同响应,来探讨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不同相关关系的原因,也为积雪因子在我国汛期旱涝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秘鲁沿岸月平均海温与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高度和黑龙江省月平均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秘鲁沿岸海温对中、低纬的平均高度有明显的影响,还指出了厄尼诺现象与黑龙江省低温——对应。这些结果对黑龙江省夏季低温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将黑龙江省53个气象站的夏季降水做点相关,将达到统计显著性标准最多的台站降水分布图定义为主相关型,讨论了与该降水类型对应的500hPa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南部和鹤岗一带的夏季降水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夏季降水有明显的西北-东南向分布,可利用南北降水之差来描述全省夏季降水的最主要雨型,500hPa高度场乌拉尔山槽脊变化和我国副热带地区高度距平均不同对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关系密切,鄂霍茨克海地区的高度距平对省夏季降水的南北分布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3 年达县降水、气温及500hPa 位势高度场的5 天平均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30—60 天振荡与川东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川东地区降水与青藏高原500hPa 位势高度场30—60 天振荡呈反位相关系;夏季(4—8 月)气温与高原500hPa 位势高度场30—60天振荡呈同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国昌 《气象学报》1965,37(3):333-337
我们利用1951—1962年的资料,作了亚欧各月500毫巴月平均高度的均方差分布图,分析了亚欧500毫巴月平均高度离散中心的分布的特点。 根据二项分布的理论,对指标普查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用离散中心的高度距平资料,进行了指标普查的试验,结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探讨北太平洋高压进退活动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旱涝变化的规律,我们对近廿年(1954—1973年)北太平洋区(15—65°N;30°N以北120°E—120°W,30°N以南100°E一100°W)700毫巴月平均高度的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初步发现:(1)在不同的旱涝年份,北太平洋700毫巴的月平均环流形势分别具有一定的特点。(2)北太平洋区700毫巴月平均环流分布与演变的一些特征与中国海附近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进退活动以及北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互关系。(3)逐年与逐月之间,北太平洋700毫巴月平  相似文献   

15.
春季是新疆农牧业活动的关键季节,特别是要做好牧业转场服务,做好未来5天内有无寒潮的中期预报是很重要的。要做好寒潮中期预报,主要抓什么对象,用什么概念和工具,是个很关紧要的问题。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将100毫巴南亚高压的活动与长江流域的旱涝趋势和500毫巴上付高的活动联系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接着又有人将100毫巴南亚高压脊的活动与南疆降水的异常对应起来,也有效果。因此,我们也试图以100毫巴北半球图为工具,分析100毫巴上中高纬度的环流特点,并将这些特征与500毫巴大型天气过程联系起来,以解决中期寒潮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用历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运用合成分析,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型与同期,前期环流及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型与大气环流及北太平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一种客观的相关法,得出了东太平洋和美国西部上空冬季500毫巴的7种流型。给出了各型出现的频率。通过对850、500和300毫巴高度场,850毫巴温度露点差,500毫巴绝对温度与垂直速度,降水的相对频率和其他相关场的分析,描述了各流型的大气结构。讨论了不同的地理位置上的差别。由于这7个流型中,美国西部42个测站的降水相对频率具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建议:在尚无比较准确定量的降水预报方法时,可以采用各型的降水相对频率作为初步的气候预报。  相似文献   

18.
杨禾法 《气象》1982,8(10):8-10
北半球100毫巴月平均图实质上是超长波(驻波)合成图,绝大部分纬圈的1、2波占绝对优势;100毫巴超长波随季节调整的范围是准常定的,而超长波在中高纬度调整的方向与中低纬相反;在中高纬与中低纬之间有一个狭窄的过渡带。沿纬圈的100毫巴位势高度廓线的季节变化与该纬圈近似的拔海高度廓线的配合很一致。  相似文献   

19.
登陆我国台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相关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利用1957-2002年华北104站月降水量、登陆我国台风频数、海平面气压场、850hPa流场、500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与登陆我国台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中部和东部夏季降水量与登陆我国台风频数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中心在华北中部的河北饶阳和保定一带。在登陆台风特多年,华北中、东部夏季降水增加(偏涝),南部降水减少(偏旱);登陆台风特少年则相反。逐月分析发现.8月登陆我国台风频数与华北地区同期降水量相关最好,而且显著的正相关仍然位于华北中部和东部。多(少)登陆台风活动年无论是海平面气压距平场、850hPa流场距平、500hPa高度距平场还是冷空气异常,其特征均与华北中、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少)年相似。  相似文献   

20.
100毫巴极涡和南亚高压的活动与东北区夏季低温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10O毫巴面资料,计算了位势距平场及纬向地转风速,讨论了极涡、南亚高压的活动与我国东北区夏季低温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东北区夏季异常低温的形成,是南亚高压弱、极地冷空气经常在中纬度活动的结果; 2.冬季(11—2月)100毫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夏季的南亚高压有关系,他们的相关系数等于0.62; 3.1—5月 100毫巴面极涡的频数分布有三种类型:a·当极涡经常在极区活动时,则东北区夏季气温偏暖;b‘当极涡持续偏心在欧亚大陆活动时,则东北区夏季气温偏冷3c·如果极涡的频数分布有两个高频数中心分别在欧亚及北美,则东北区夏季气温的偏暖或偏冷决定于南亚高压的偏高或偏低,他们彼此成正相关; 4.东北区夏季气温与欧亚大陆冬季的雪盖面积和青藏高原的降雪量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