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香格里拉红山铜矿石硫化物环带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云南香格里拉县红山铜矿是三江义敦岛弧带南端重要铜矿床,颇受关注,成因认识分歧大.矿区出露上三叠统板岩、变碎屑岩和灰岩夹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以及少量侵入其中的中酸性和超基性岩脉、岩株,透镜状铜硫化物矿体产在顺层状矽卡岩体内或边部,成矿后断裂明显.矿石中普遍发育以黄铁矿为核部、黄铜矿为中间带、磁黄铁矿为边部带的硫化物环带,其中核部黄铁矿呈立方体自形-半自形晶,黄铜矿呈他形晶围绕黄铁矿沉淀,磁黄铁矿呈他形分布在黄铜矿外围,内带常被外带硫化物溶蚀交代.环带从内到外硫化物先后沉淀,矿物生成顺序为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环带中三种硫化物矿物的REE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极为相似,负Eu异常显著,富集U、Th、Zr、Hf,亏损Rb、Sr、Ba,与矿区超基性岩表现出较高相似性;环带从内到外,∑REE(0.17371×10-6、1.22626×10-6、5.25925×10-6)和微量元素含量依次升高,Co/Ni和Se/Te比值降低,指示矿石硫化物沉淀过程中,可能伴随热液体系内地壳物质不断增加.环带中硫化物矿物δ34SV-CDT=3.81‰~5.23‰,具有岩浆硫源特征,δ34SV-CDT边部带磁黄铁矿 (4.47‰)<δ34SV-CDT中间带黄铜矿(4.58‰)< δ34SV-CDT核部黄铁矿(4.65‰),三种硫化物间没有达到同位素平衡分馏.红山铜矿石环带结构是岩浆热液为主成矿流体中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先后晶出成因,伴随硫化物环带的形成,热液系统从早到晚H2S和O2逸度降低或pH升高过程.  相似文献   

2.
磁黄铁矿是铜陵冬瓜山矿床中最重要的矿石矿物之一,其标型特征不仅反映其自身形成环境,对矿床成因也具有指示意义。本文选取矿床中不同层位的磁黄铁矿矿石样品,利用矿相学、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磁黄铁矿标型形态、成分、结构以及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磁黄铁矿主要分布在矿体的中部,根据磁黄铁矿与其共生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认为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是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X射线衍射显示磁黄铁矿以六方和单斜相为主,近岩体处主要是六方晶系;远岩体处则以单斜晶系为主。且见单斜沿六方磁黄铁矿的边部有交代现象,显示出热液交代作用的特征。电子探针测试显示磁黄铁矿的Fe元素含量为58.435%~60.978%,平均值为59.737%;S元素含量为38.297%~39.891%,平均值为38.696%,分子式为Fe4S5~Fe9S10,也显示磁黄铁矿有六方和单斜两个相,单颗粒成分剖面显示其核部为六方相,边部为单斜相。磁黄铁矿的δ34S组成均为-0.7‰~+13.5‰之间,δ57Fe的总体分布范围为0.49‰~0.52‰,Fe同位素和S同位素显示它们均来源于岩浆及其热液。说明磁黄铁矿具有岩浆成因和热液交代成因。支持冬瓜山矿床是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观点。  相似文献   

3.
《地学前缘》2017,(5):31-38
广东省大宝山铜多金属矿,近年来在北部新发现层状铜硫矿体,新增铜资源量20.6万吨,与采区内层状铜硫主矿体特征基本一致。为解决层状铜硫矿体的成矿时代问题,采集北部层状矿体的块状硫化物矿石样品,首次直接对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开展Re-Os测年,探讨成矿时代,并分析矿床成因。黄铜矿样品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243±41)Ma(MSWD=3.1),磁黄铁矿样品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410±16)Ma(MSWD=15),指示黄铜矿的形成可能晚于磁黄铁矿,加里东期是否存在成矿事件仍需进一步研究。黄铜矿与磁黄铁矿的矿石学研究表明,黄铜矿交代磁黄铁矿,前者形成晚于后者,结合采区地质填图结果,认为大宝山矿区及外围属于一个大的岩浆成矿系统,存在多期次岩浆侵位,主体可能属于燕山期与岩浆热液有关的成岩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4.
甘肃花牛山铅锌银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的甘肃北山地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的基础上,将花牛山铅锌银矿床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毒砂-黄铁矿(第Ⅰ成矿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第Ⅱ成矿阶段)两个阶段;进一步将黄铁矿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第一种类型的胶状黄铁矿(Py0)、第二种类型的热液叠加交代特征的黄铁矿(Py Ⅰ)及第三种类型的热液黄铁矿(PyⅡ)。黄铁矿、磁黄铁矿的原位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从早到晚硫化物δ~(34)S值呈递增的规律,具有逐渐向岩浆硫演化的趋势;胶状黄铁矿δ~(34)S值为-9.37‰~-8.10‰,具有沉积(生物成因)硫的特征;成矿第Ⅰ阶段硫化物δ~(34)S值为-9.03‰~-7.03‰,成矿第Ⅱ阶段硫化物δ~(34)S值为-5.77‰~-4.88‰,成矿阶段具有沉积硫与岩浆硫混合来源的特征。黄铁矿、磁黄铁矿的原位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期硫化物的~(206)Pb/~(204) Pb值、~(207)Pb/~(204) Pb值、~(208) Pb/~(204) Pb值以及μ、ω等铅同位素特征值组成范围较窄,铅源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壳幔混合来源,且与壳幔混合来源的晚三叠世花岗岩中长石铅及其控制的矽卡岩型金矿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类似。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胶状黄铁矿(Py0) Co/Ni和S/Se 比值分别为0.004~0.34和3.43 × 10~4~34.84 × 10~4,Se含量为1.558 × 10~(-6)~15.82 × 10~(-6),表现为沉积成因黄铁矿的特征。具有热液叠加交代特征Py Ⅰ的Co/Ni和S/Se 比值分别为0.05~3.38、0.05 ×10~4~5.38 ×10~4,Se含量为10.09 × 10~(-6)~1070 × 10~(-6),数值分布范围广,总体上有别于沉积成因黄铁矿,类似于热液成因黄铁矿的特征。热液黄铁矿(Py Ⅱ)的Co/Ni和S/Se 比值分别为0.60-68.88、1.46 × 10~4~9.15 × 10~4,Se含量为5.938 × 10~(-6)-35.91 × 10~(-6),表现为热液成因的特征。综上研究,认为花牛山矿床经历了南华纪-震旦纪沉积胶状黄铁矿形成期和晚三叠世岩浆热液成矿期,胶状黄铁矿在成矿过程中提供了部分硫,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来自晚三叠世岩浆成矿热液,并认为矿床成因为岩浆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云南羊拉铜矿床磁黄铁矿标型矿物学特征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拉铜矿床是三江成矿带中段重要的大型铜矿床之一,其矿床成因一直没有明确界定。里农矿段是羊拉铜矿床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该矿段矿石中黄铜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发育,其中,磁黄铁矿矿石是矿床中含量最高的硫化物矿石。本文选取里农矿段的磁黄铁矿矿石样品,利用矿相学、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对磁黄铁矿形态、成分和结构标型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环境和沉淀机制,为揭示矿床成因提供有效约束。研究结果表明:羊拉铜矿床矿体具有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且与花岗闪长岩岩体关系密切,受花岗闪长岩岩体和大理岩、变质石英砂岩等地层以及断裂构造的共同控制;磁黄铁矿矿石呈铁黑色、古铜色、铜褐色,块状和浸染状构造;镜下为黄白色、黄褐色,无内反射色,非均质性不明显,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可见磁黄铁矿被石英±黄铜矿±黄铁矿±方解石脉切断,也见闪锌矿中有乳滴状、叶片状黄铜矿发育。磁黄铁矿中Fe元素含量为59.25%~60.25%,平均为59.71%,S元素为39.10%~39.97%,平均39.52%,化学分子式为Fe6S7~Fe8S9;晶胞参数平均值为a0=11.912,b0=6.859,c0=12.813,磁黄铁矿的粉晶X射线衍射曲线呈强度大致相等的双峰,表明羊拉铜矿床的磁黄铁矿以单斜磁黄铁矿为主。据此判断该区成矿作用过程中富硫、并经历快速降温变化,非均匀应力作用使六方磁黄铁矿转化成了单斜磁黄铁矿;磁黄铁矿中的硫是以S2-的形式存在,在六方磁黄铁矿向单斜磁黄铁矿的转化过程中,磁黄铁矿晶格中的Fe离子略有减少,Fe1-xS的电负性稍有增加,还原性增强;在Fe-S相图中,磁黄铁矿位于单斜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共生相区,表明成矿温度在250℃左右。即羊拉铜矿床的磁黄铁矿主体是形成于富硫、非均匀应力、中温的还原环境。该区磁黄铁矿富Co贫Ni,Co/Ni值范围较大,分布于矽卡岩型铜矿床范围附近,与典型矽卡岩型铜矿有相似的矿床地质和矿物学特征,表明羊拉铜矿床属于矽卡岩型矿床。据此综合羊拉铜矿床的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断了其可能的成矿作用过程:晚三叠世早期,该区由挤压环境逐步转换为伸展环境,使得之前的一些逆断层叠加张性特点。含矿岩浆沿这些断裂裂隙上侵,与低温围岩(主要为里农组大理岩)接触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使得岩浆及成矿热液快速降温。冷凝的岩浆和热液堵塞了围岩的裂隙,原本开放的环境逐渐变得封闭、高压和还原。后续岩浆在此封闭的环境中降低了冷凝速度,而在还原性条件下,流体中铜元素的溶解度比在氧化性流体中低,更有益于铜元素的沉淀成矿,从而形成羊拉铜矿。  相似文献   

6.
香山铜镍矿床是东天山觉罗塔格成矿带北缘中型铜镍矿床,资源前景颇佳。对香山铜镍矿床中富铜矿石、富镍矿石和浸染状矿石内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以期研究铂元素的富集机制。结果表明,磁黄铁矿和镍黄铁矿早于黄铜矿形成,更富集Co和Se元素,黄铜矿则富集Sb、Bi和Zn等低温元素。Pt元素主要通过岩浆作用富集,但磁黄铁矿和镍黄铁矿中丰度更高,硫化物熔体分异不均衡是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之一。富铜矿石全岩Pt元素含量最高,其原因是Pt元素热液活动性强,且富铜矿石经受了热液作用改造。  相似文献   

7.
粤北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一直存在燕山期岩浆热液成因和海西期火山喷流成因之争,争议的焦点在于块状、似层状硫化物矿体的成因。本文在全面开展矿区地质调查和钻探查证的基础上,对块状、似层状和脉状硫化物矿石中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开展EPMA和LA-ICP-MS原位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不同产状黄铁矿的平均分子式相似,分别为FeS_(1.98)、FeS_(1.99)和FeS_(1.98),似层状和脉状硫化物中磁黄铁矿的平均化学式为Fe_(0.886)S和Fe_(0.874)S,属形成温度相对较低单斜磁黄铁矿。与花岗岩岩浆热液标型黄铁矿相比,不同产状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o、Ni、Mn、Se和Ge等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它们含量较低但稳定,Cu、Pb、Zn、Ag、Bi和Tl及Ga主要以微细矿物子晶形式存在,其含量丰富,但变化明显。从块状、似层状到脉状硫化物矿体,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o、Zn和Se的含量及Co/Ni值降低,而Cu、Pb、Ag、Bi等元素的含量明显升高。结合矿区次英安斑岩的产状和含矿性特征表明,大宝山矿床块状、似层状和脉状硫化物矿体都是次英安斑岩深部岩浆房产出的含矿流体在不同赋矿环境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攀西红格钒钛磁铁矿矿田白草矿区发育富钴硫化物矿物,关于其成因和形成环境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采用矿物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矿石中主要富钴硫化物为磁黄铁矿(Po)、黄铁矿(Py)、镍黄铁矿(Pn)、硫钴镍矿(Se)。磁黄铁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1%、0.42%,Co/Ni平均值为1.10;黄铁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18%、0.29%,Co/Ni平均值为0.77;镍黄铁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67%、34.30%,Ni/Fe平均值为1.08、S/Fe平均值为1.91、M/S#平均值为1.13;硫钴镍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30%、22.90%,Co/Ni平均值为1.06。根据Po-Py矿物温度计,白草矿区富钴硫化物结晶温度在267~490℃之间,表明其形成于中高温的条件。通过与地幔包体镍黄铁矿S/Fe、M/S#特征值的对比,结合磁黄铁矿具有陨硫铁(Tr)同质多象晶体的特征,认为白草矿区硫化物具有地幔源的特征,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白草矿区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在硫化物熔体分离过程中,钴迁移至单硫化物固溶体形成Po-Py固溶体,再由Po-Py固溶体中迁移至Pn、Se,形成了Se、Pn、Po-Py、Ccp(黄铜矿)中Co质量分数依次递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西天山智博铁矿床黄铁矿成分特征及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智博大型磁铁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铁铜成矿带东段,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主要共生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文章通过对黄铁矿进行矿物成因研究来推测矿床成因及特征。本次研究选择2个成矿期的矿石及围岩中的黄铁矿进行电子探针及硫同位素研究。电子探针数据显示岩浆期黄铁矿w(Co)平均为4703×10~(-6),大于热液期w(Co)(735.71×10~(-6)),Co/Ni比值(平均18.53)也大于热液期黄铁矿Co/Ni比值(平均0.96);S/Se比值多数集中于1000~8000之间。部分Co/Ni、Se/Te、S/Se比值落入热液成因范围内,暗示了热液流体参与成矿的可能性。而Co-Co/Ni图解显示岩浆期矿石和热液期矿石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黄铁矿中δ~(34)S值介于-1.2‰和0.3‰之间,表明硫主要来源于幔源硫。智博铁矿床矿石主要为岩浆成因,但岩浆期后热液及其他热液流体也参与了晚阶段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矿石硫化物环带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冬瓜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内一个重要的大型铜(金)矿床,颇受关注,成因认识分歧较大。矿床内块状硫化物矿石中普遍发育以黄铁矿为核部、黄铜矿为中间带、磁黄铁矿为边部带的硫化物环带。这些环带核部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晶,黄铜矿呈他形晶围绕黄铁矿沉淀,磁黄铁矿呈他形分布在黄铜矿外围,内带常被外带硫化物溶蚀交代。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环带中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δ34S=1.6‰~5.1‰)具有岩浆硫源特征,同时从核部黄铁矿到中间带黄铜矿,再到边部磁黄铁矿δ34S值逐渐降低。以上特征表明环带从内到外硫化物之间并非平衡共生关系,而是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先后依次晶出。硫化物环带核部粗粒黄铁矿(粒径大于1.5cm)的Co、Ni含量分别为292×10-6~1504×10-6和32.7×10-6~39.9×10-6,Co/Ni=7.32~46.0(平均26.7),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的Co、Ni特征基本一致。核部黄铁矿由颗粒中心向边缘,Fe/S原子比值、Mo和Co含量先逐渐升高,再逐渐降低,而Cu、Zn等成矿元素主要富集于颗粒边缘,并向边缘有逐渐升高趋势。与此同时,细粒黄铁矿(粒径小于0.5cm)中的Cu、Zn等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粗粒黄铁矿。环带中三种硫化物矿物的REE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极为相似,相对富集LREE、Rb、Th等元素,而亏损Nb、Ta、Zr、Hf、Sr、Ba和HREE等元素,由环带核部到边部δEu逐渐减小,与矿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以上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中硫化物环带经历了以下形成过程:石炭纪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在矿区形成沉积黄铁矿,到燕山期,在区内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作用下,致使早期沉积的黄铁矿首先发生变质重结晶作用,形成粒状黄铁矿,随后岩浆热液对其进行叠加改造,并在岩浆热液作用下相继围绕粒状黄铁矿增生,依次沉淀出热液型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最终形成硫化物环带。这一认识,结合硫化物环带中元素及硫同位素特征进一步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矿床中的成矿物质(特别是Cu、Zn等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燕山期岩浆热液,但石炭系海底喷流沉积作用也提供了部分物质(例如,Fe、S、Mo、Co和Ni等)。此外,环带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表明,随着硫化物环带的形成,成矿热液系统的温度、硫逸度和氧逸度逐渐降低和(或)p H值升高。  相似文献   

11.
芮会超 《地质与勘探》2016,52(6):1107-1115
坡七侵入体位于新疆塔里木板块东北缘,是坡北岩体第三期次岩浆作用的产物。该侵入体主要的岩石类型有二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方辉辉石岩、橄长岩、苏长岩、辉长岩以及辉长闪长岩。橄榄岩相和苏长岩相中赋存铜镍硫化物矿(化)体,矿石构造类型有浸染状、稠密浸染状和块状。金属硫化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金属矿物生成顺序为:铬尖晶石-(第1世代镍黄铁矿Pn~1、第1世代黄铜矿Ccp~1)-NC型磁黄铁矿-(第2世代镍黄铁矿Pn~2、4C型磁黄铁矿、第2世代黄铜矿Ccp~2、第1世代黄铁矿Py~1)-第3世代镍黄铁矿Pn~3-(第2世代黄铁矿Py~2、第3世代黄铜矿Ccp~3)。其中,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矿物学特征表明,岩(矿)体侵位过程中,高温阶段温度下降缓慢,低温阶段温度下降较快,晚期有热液作用叠加。成矿期可以划分为岩浆成矿期(岩浆熔离阶段和单硫化物固溶体分异阶段)及热液成矿期。依据矿石结构构造、金属矿物矿物学特征综合分析,坡七侵入体深部硫化物熔离充分,成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12.
南非开普省西北部纳马奎兰的okieP地区铜矿化与麻粒岩相变质地体中苏长质和辉石质岩石共生。这些岩体被认为是后变质的,矿化作用属岩浆型的。但是,许多矿体的硫化物矿物主要是斑铜矿,而混溶的岩浆型硫化物矿石含有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因此,oh沁P铜矿的矿石不是原生的岩浆型硫化物。该区的地球化学证据证明,该矿石已经受了强烈的氧化事件的影响。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已转化为黄铁矿和斑铜矿。从Cagobusbesg矿区取的某些样品中硫损失达90%。围岩样品具有Fe。0。/Tio。和Cu/S高比值,S/Se为低值。不同矿体的这些变化为这些地质作用提…  相似文献   

13.
《地学前缘》2017,(6):162-175
红山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中甸地区,包括红山、红牛和恩卡3个矿段,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石榴石夕卡岩、角岩、大理岩和硅质岩之中,或者呈细脉浸染-网脉状赋存于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之中。目前学术界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仍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矿区硅质岩、夕卡岩矿石中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进行了微区原位成分的测试,进而根据微量元素特征来约束矿床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状的黄铁矿具有明显不同的微量元素组成,硅质岩中的黄铁矿相对富集Ti、Mn、Ni、As、Pb、Bi、Te、Ag和Sb等微量元素,Co/Ni比值小于1,表现为典型同生沉积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而夕卡岩矿石中的黄铁矿则相对富集Co和Cu,亏损As、Se和Sb等低温元素,且Co/Ni比值多数大于1,显示高温岩浆热液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此外,硅质岩中磁黄铁矿的Co、Ni和Se等微量元素组成与黄铁矿的组成十分类似,表明它们的化学组成主要受到沉积环境的控制。夕卡岩中的磁黄铁矿与黄铁矿相比强烈亏损Co,这可能归因于早期黄铁矿沉淀时带走了大量的Co,从而导致残余热液中Co浓度的大幅降低。通过研究,我们还查明红山矿区黄铁矿中的Co、Ni、As和Se等元素主要以固溶体的形成存在,而Pb、Bi、Ag、Cu和Mn等元素则主要以显微包裹体的形式存在。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Pb和Bi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暗示它们可能以显微包裹体或纳米微粒的形式分布于这两种硫化物中。结合野外地质产状与前人已有研究,我们认为红山矿区至少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其中晚三叠世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富集了一定的Ag、Bi和Pb等成矿元素,而晚白垩世的岩浆-热液活动则带来了大量的Cu和Mo等金属元素,从而在红山矿区形成了复合型的Cu-Mo-Pb-Zn-Ag多金属矿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甲玛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最重要的斑岩成矿系统之一,具有斑岩、矽卡岩、角岩、脉状金矿四位一体矿体结构,形成了丰富的矿物种类和多样的金属矿化。其中,磁黄铁矿作为重要的金属矿物之一,其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金矿化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研究方法】此次,以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外围和远端的不同产状的磁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镜下鉴定,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方法(LAICP-MS)对不同产状的磁黄铁矿开展测点分析和扫描分析,详细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甲玛矿床磁黄铁矿主要富集Co、Ni、Cu、Zn、Ge、Se,弱富集Pb、Bi、Sb、Te、Ag、As,而Mo、Cd、In、Sn、Ba、W、Au、Tl、Th、U等元素含量较低。其中,矽卡岩中的磁黄铁矿具有较高的Co/Ni比值,能有效揭示其岩浆热液成因,而角岩中磁黄铁矿可能继承了一定的沉积特征。【结论】甲玛矿区磁黄铁矿的Cu、Zn、Pb含量变化特征与矿床空间矿化规律一致。矽卡岩中的块状磁黄铁矿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金主要呈他形、不规则的独立金矿物产于磁黄铁矿的孔隙和粒间。同时,金的富集和沉淀可能与富铋的熔体有关。创新点:磁黄铁矿是甲玛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中典型的金属矿物之一,其微区原位分析清晰揭示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物成因,同时,证实矽卡岩中磁黄铁矿的高品位金与成矿流体中的富铋熔体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肯德可克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最重要的铁多金属矿床之一。前人对肯德可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年代与物质来源以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成矿类型与成矿环境存在不同的认识。肯德可克矿床中的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与磁黄铁矿均富Co贫Ni,且磁黄铁矿以单斜磁黄铁矿为主;黄铜矿、闪锌矿与方铅矿硫含量较高,且早期磁铁矿较晚期磁铁矿更富集MnO、TiO2。综合各矿物标型特征认为,肯德可克矿床为具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特征的中低温矿床。  相似文献   

16.
坡一岩浆硫化物矿床赋矿岩石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第二阶段纯橄榄岩、辉石橄榄岩、橄榄辉石岩、辉石岩.镍矿体主要分布于超基性岩体中部、底部.矿石类型以星散浸染状为主,次为稀疏浸染状、少量稠密浸染状、海绵陨铁状,半块状-块状、脉状.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镍黄铁矿、磁黄铁矿及黄铜矿,次为黄铁矿、白铁矿.通过对坡一岩浆硫化物矿床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微量元素特征、成矿作用总结分析,初步探讨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东昆仑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的工业价值,不仅取决于矿石中Co、Ni的含量,还取决于钴和镍关键金属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笔者利用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钻孔样品分析,确定Co和Ni在样品中有2种赋存状态:独立钴、镍矿物和含Co、Ni矿物。对钴、镍金属矿物进行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发现,Co在钴、镍金属矿物中含量由高到低为:辉砷钴矿>砷镍矿、方硫铁镍矿、镍黄铁矿>红砷镍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Ni在钴、镍金属矿物中含量由高到低为:砷镍矿、红砷镍矿>硫铋镍矿、方硫铁镍矿、镍黄铁矿>辉砷钴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选择钻孔中体积分数占比最高的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进行原位核–边微量元素及面扫描分析发现,Co、 Ni在镍黄铁矿和黄铜矿单颗粒尺度上是均一分布的,两种矿物的Co/Ni值变化不大,表明矿物没有受到热液作用影响。然而,Ni在磁黄铁矿中分布不均一,并且矿物的Co/Ni值变化较大,表明磁黄铁矿对热液作用更为敏感。矿物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镍黄铁矿中的Co、Ni含量与镍、钴独立矿物接近,远超岩体中其他含钴、镍金属硫化物。因此,含Ni...  相似文献   

18.
在西格陵兰37亿年前上地壳岩带中的硫化物、硅酸盐和碳酸盐相含铁建造中,发现了伴有少量磁黄铁矿的铜硫化物。在氧化相含铁建造中,黄铁矿是仅有的硫化物,只有少量产出,在变质的玄武质凝灰岩中,发现过黄铜矿和磁黄铁矿薄层。变质达低级闪岩相,从而形成高温黄铜矿—方黄铜矿的结晶。随后的冷却,导致不混溶作用,使黄铜矿和方黄铜矿分离成片状,在一些地方与针状磁黄铁矿共同产出,方铅矿的铅同位素比值显示出硫化物和上地壳岩是同时代的产物。认为含铁建造和凝灰质闪岩中的硫化物属海底喷气成因。  相似文献   

19.
新疆小热泉子铜(锌)矿床位于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内,矿体主要赋存于一套凝灰质火山碎屑沉积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黄铜矿矿石、闪锌矿矿石和脉状硫化物矿石。硫化物的显微结构研究表明,黄铁矿主要发生脆型变形,形成碎裂结构、细粒化结构、充填交代结构、"布丁"结构以及变斑晶结构,黄铜矿和闪锌矿发生塑性变形,黄铜矿表现为"S型"面理结构以及在闪锌矿中呈团斑状结构,电子探针结果表明黄铜矿发生明显的活化迁移富集作用。硫化物的稀土微量元素研究表明,闪锌矿中Mn、Ga、As等元素含量很低,Ga/In<<1,Ge/In多数小于1,174相似文献   

20.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层状硫化物矿床,磁黄铁矿为矿床中的主要硫化物矿物.该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在层状矿体上部,磁黄铁矿主要为块状构造,而层状矿体下部,磁黄铁矿多为层纹状、条带状构造,具有显著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矿相学研究表明,层状矿体中磁黄铁矿矿石遭受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及热液交代作用.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主要为胶黄铁矿转变为黄铁矿以及进一步变质转变为磁黄铁矿、磁铁矿时形成的交代残留结构.退变质过程则以磁黄铁矿的退火、黄铁矿变斑晶的生长和单纯六方磁黄铁矿的形成为特征.岩浆热液对单纯六方磁黄铁矿的交代作用形成了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的交生结构.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层状矿体中的磁黄铁矿并不是岩浆热液成因,而主要为石炭纪同生沉积胶黄铁矿、黄铁矿在燕山期岩浆侵入所引起的热变质作用下脱硫所形成,并在热变质作用之后又受到岩浆热液的叠加交代.磁黄铁矿的结构特征显示冬瓜山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同生沉积、热变质、热液交代等多个阶段,支持其为同生沉积-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