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经纬仪视距测量精度和敷设基线的纵向误差及横向误差,论证物探测网基线的最大闭合长度和闭合精度。  相似文献   

2.
提出以场地条件类似的比长基线场代替天文大地点进行陀螺经纬仪的校准。从观测原理的误差分析入手,分析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和仪器选取;将GPS和工业电子经纬仪用于天文大地测量,并对观测方法加以改进,建立一套基于比长基线场的陀螺经纬仪方位角校准装置;最后,给出校准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实验证明,其精度能达到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区域对流层延迟水平变化对GPS测量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局部地区或更小的区域中,不同位置存在一定的气象差异,这导致对流层延迟无法通过差分完全消除.为分析这种气象差异带来的残余对流层延迟对GPS测量精度的影响,对长度不同且高差较小的基线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了解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基线大于15 km时,残余对流层延迟是影响GPS高程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来源,且随着基线长度的增大残余对流层延迟误差越大;当基线长度接近或超过30 km时,残余对流层延迟常使基线解算失败;潮湿而炎热的气象条件下,对流层延迟水平变化较大,残余对流层延迟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为定期检验重力仪器和测定仪器格值,国家地震局系统除在北京、南京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重力检定基线以外,已有九个省市建立了重力比较基线。这些基线的建立不仅提供了检定仪器的场地,而且是重力测定工作在测量精度、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基础实验。它为重力复测工作在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测量精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测资料和可靠的论据。 本文将用以上各重力基线的测定资料,对基线测定结果,三程复测和精度估算等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观测精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于1998~2002年开展过5次基本网GPS联测。利用GIPSY软件处理结果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基线定位水平分量精度为2~5mm,垂直分量为7~15mm;基线变化的水平分量测定精度为0.5mm/a,达到了流动观测的最高水平。分析基线定位误差发现:固定误差是目前相对定位的主要误差;与基线长度有关的比例误差对于水平分量而言,基本可以忽略。对速率的统计分析说明:至少4年观测间隔,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精确、可靠的测站速率结果。  相似文献   

6.
轨道误差是InSAR数据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从最初的图像配准到最后的高程值或形变值图像的生成都有着重要影响。含有误差的轨道参数造成基线误差以残差条纹的形式存在于干涉图中。本文利用4个条带的61景PALSAR升轨数据,通过InSAR干涉测量得到覆盖2011日本Tohoku地震的雷达视线向的地表同震位移场。通过联合GPS同震位移数据,采用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的方法去除InSAR同震形变数据中的卫星轨道误差,并分析雷达入射角变化对轨道误差去除的影响。对干涉图中拟合残差进行分析,改正后的InSAR同震形变场精度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鲜水河断裂带上跨断层测量资料,就场地布设的总体设想、两条短基线布设方案的比较以及跨断层测量资料的应用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以期使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工作更趋完善,在监测断层现今活动和地震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昆仑山地震前后基线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国地壳观测网络GPS基准站连续观测资料,研究了昆仑山地震前后基线长度及方向的变化特征;根据昆仑山地震破裂方向,讨论了不同方位基线变化特征的差异性,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基线长度与基线方向变化的灵敏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近于一致时,基线长度的灵敏性要高于基线方向的灵敏性;2)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近于垂直时,基线方向的灵敏性要高于基线长度的灵敏性;3)当基线方向与地震破裂方向成45°时,基线长度和基线方向在震前有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射电干涉测地技术用于大地测量,其观测量为时延和时延率,并由此求出地面点的位置或基线长度。因此在这一技术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测量时延的精度。本文重点讨论有关提高精度的几个问题,即带宽综合法、延迟校正系统以及大气传播改正。  相似文献   

10.
编队卫星InSAR系统的相位同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队卫星InSAR系统属多基雷达系统,依靠编队卫星构型形成干涉所需的基线。一发多收工作模式下的编队卫星InSAR高程测量系统,协同工作的雷达间必须建立时间同步、相位同步和空间同步,其同步精度将影响InSAR系统的功能与性能。三大同步中,相位同步误差直接影响SAR复影像的相位误差,从而影响系统的高程测量精度。本文根据编队卫星条件下SAR成像的要求,对相位同步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由于相位不同步所引起的相位误差对InSAR高程测量精度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编队卫星InSAR系统对于相位同步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保证被动雷达能够对回波实现相参成像,在整个合成孔径时间内,主动和被动两个雷达在载波相位上必须保持确定和可知的关系,且其差值随系统距离向分辨率的不同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二是在整个干涉数据的录取时间里,主动和被动两个雷达载波相位同步误差不能超过高程测量的精度要求所允许的误差。  相似文献   

11.
利用6个GPS固定观测点3天的观测资料,采用伯尔尼3.5版软件用多种方法计算了长距离GPS基线边及GPS卫星轨道参数。结果表明,对800~3000km的GPS基线,利用精密星历计算,边长及其经纬度分量重复测量精度可达10-8~10-9;同精密星历相比,2天轨道弧段的定轨精度为1~4m(坐标中误差)。显然,采用IGS(国际地球动力学GPS服务处)计算中心的精密星历可以满足地球动力学及地震预报研究对GPS的精度要求,而利用国内的观测点资料作GPS卫星定轨,可以满足一般测量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成果的获取技术涉及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参考历元、卫星星历及站点速度场等归算问题.介绍了不同参考框架的转换模型和参数,讨论了获取CGCS2000成果的数据处理方法,利用实测观测数据分析了IERS发布的不同ITRF参考框架和不同国际机构发布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星历对基线结果的影响,以及直接平差与采用框架转换方法求得CGCS2000坐标成果的差异.结果表明:IGS发布的星历精度要高于其他机构发布的精密星历;不同参考框架的精密星历对基线长度在4000km以内的基线影响小于1.3mm,一般在控制网基线解算时可不考虑卫星星历参考框架的影响;在获取CGCS2000成果时,可不考虑星历的类型、参考框架及历元问题;非ITRF97、2000.0成果可采用框架转换公式及转换参数进行成果归算得到CGCS2000成果.  相似文献   

13.
位移分析     
在有些形变测量网中,有相对点位较为稳定的点,这些点之间计算得的相对位移则主要是由于观测误差而产生的。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这种点位位移之和应接近于零。因此,在各期网中,这些点的重心保持不变,而且由这些点构成的图形也不会有旋转。很显然,用这组点作为位移场的参考点系在物理上更为合理。本文得到了这样的位移场,并称之为多稳定点位移场解。在数学上这种解的误差积累较小。本文还讨论了求各地块之间相对运动的解。本文给出了美国加利福利亚霍利斯特测距网的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83年9月—1984年10月国际地球自转主联测期间LAGEOS激光测距资料,解算了11个台站间的55条基线,基线的内部精度为±1.5cm;与其它作者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的几个欧洲和美洲台站间的基线的比较表明,一般的差异不到10cm,特别是本文结果与VLBI的值最大差为4cm,因此,估计外部精度为10cm左右。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GPS控制网数据处理通常采用经典的最小二乘处理方法,使用间接平差模型。该方法认为基线中存在的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进而为每一个测量引入改正数,列误差方程式,根据观测量的信息进行平差和精度估算,得到控制网中点位的最佳估值、精度指标及观测的可靠性因子,使被处理的基线观测量在整个网中的相互关系取得几何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地震局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武汉比长基线场”。已于1986年9月23—25日在武汉通过鉴定。课题经过六年多的奋斗,在武汉市规划局勘测院的协同下,终于完成。其间:课题组走访了全国十多个单位,动员了五个单位技术熟练的作业队伍,从全国七十多根优质稳定的基线尺中选用了45根。每年用24根尺,由三个单位采用高于一等的特别丈量方  相似文献   

17.
由于重力测量仪器存在不一致性,使测量结果的精度降低。苏联学者布朗热提出在多台仪器进行多次测量的计算中必须考虑第一类半系统误差(m_2)。我国也将这一思想写进了《地震重力重复测量规范》中。魏文园在《重力基线测定与三程复测的精度评述》(地壳形变与地震Vol.1,No.4,1981)一文中对m_2作了讨论。他认为m_2比各类误差都大;提出要对观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建立野外比长基线场的必要性和建场原则,总结了武汉比长基线场建设的具体经验,并为今后场地在科研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出了具体办法和设想。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GPS长距离基线精确解算方法及其解算精度与观测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充分利用载波相位各组合观测值特点的L5-L3解法比L3解法好;长距离基线解算时,观测时间达到一定长度后,其精度趋于稳定,再观测更长时间精度提高很少,甚至不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获取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重要手段之一。InSAR系统参数误差会影响生成DEM的精度,利用干涉定标技术可以校正系统参数,补偿系统误差。目前,机载SAR干涉定标解算方法多采用天线基线长度、基线倾角,以及干涉相位偏置3个参数共同构建敏感度矩阵解算干涉定标参数偏差(参数耦合式解算方法)。由于机载InSAR系统对干涉相位偏置参数的敏感度较小,与基线长度、基线倾角的敏感度存在数量级差异,3个参数共同构建敏感度矩阵病态严重,易将微小的参数扰动传播扩大为较大的解向量误差,影响干涉定标精度,同时增大算法对干涉定标外场实验中角反射器布设高程的敏感度。本文提出一种机载SAR干涉定标参数分离式解算方法,在干涉定标解算过程中,对基线长度、基线倾角及干涉相位偏置3个参数进行分离,选取基线长度与基线倾角2个参数构建敏感度矩阵进行解算,对干涉相位偏置参数进行单独拟合解算,最终获得3个参数的综合定标结果。经机载双天线InSAR系统获取的真实数据验证,与参数耦合式解算方法相比,利用参数分离式解算方法构建得到的敏感度矩阵条件数由1.07E+06下降至5.02,系统参数定标后生成DEM与高精度参考DEM的平均高程偏差由14.98 m下降至6.51 m,干涉定标精度显著提高。另外,根据角反射器布设高程数值仿真模拟分析结果,与参数耦合式解算方法相比,参数分离式解算方法对角反射器布设高程变化的敏感度显著降低,对角反射器布设高程的普适性较高,且算法解算精度在角反射器布设高程起伏较小时不受明显影响,有助于减轻机载SAR干涉定标的野外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