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最近的研究表明与厄尔尼诺相关的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化在2000年之后出现减弱。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种2000年之后的年际变化的减弱不仅局限在热带太平洋区域,在整个赤道东太平洋与大西洋耦合气候系统中都可以发现年际变化在2000年之后显著减弱的现象。特别地,赤道东太平洋与赤道大西洋之间降雨差异的年际变化也在2000年之后出现显著的减弱。这种降雨差异年际变化的减弱与赤道东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纬向海温梯度以及跨越南美洲低空纬向风的年际变化在2000年之后的减弱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近100多年冬季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气候变率的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基本态的标准差的高值区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区、冰岛低压区的西北部及西伯利亚高压区。基本态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弱西伯利亚高压、强北大西洋高压的强纬向环流的特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弱阿留申低压及强北太平洋高压。研究还指出,阿留申低压区及冰岛低压区在基本态改变的同时,标准差也有长期变化,而且主要表现为近百年中变率线性增大。此外,北半球冬季气温及我国冬季气温的长期变化都与北半球冬季海平面的基本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0—2009年共30a的NCEP逐月GODAS海平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系统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初步探讨了海平面高度年际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气候场总体呈"V"型分布,西高东低、西北部高于西南部;西北部高值区稳定少动,春夏季大于0.8m的范围较秋冬季略有扩大;西南部高值区春季范围最大且偏北,夏季最小且偏南;赤道区域海平面高度春秋季高于冬夏季。2)多年平均而言,热带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的海平面高度年际异常最强,且冬春季较夏秋季更强,赤道中东太平洋年际异常也较大,且秋冬季异常强度和范围都更大,秋、冬和春季海平面高度年际异常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3)当冬季发生ENSO事件,可利用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之间的同期相关关系,预测次年(ENSO事件衰减年)夏季江南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青藏高原东部、江淮流域、内蒙东部降水可能偏多,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河套、华北地区以及华南则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4.
列举了大西洋北部和太平洋北部各能量活跃区之间相互热力作用的一些统计研究结果。阐明了大西洋北部的气旋性水环流圈与反气旋性水环流圈相互热力作用的原因,首先是通过洋流的热输送,而且气旋性洋流运行周期约为2年和3~3.5年,反气旋性洋流运行周期为4,5年和6.5~7年;其次是通过气旋性洋流和反气旋性洋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周期为3~4年。大西洋北部和太平洋北部之间的热力作用周期为2.5~4年和7~9.5年。  相似文献   

5.
刘景秀  赵同进 《气象》1978,4(9):3-5
台风绝大多数发生在资料稀少的广阔洋面上,气象台预报员在分析高空等压面图时,往往由于缺少记录,台风附近的等高线常常空白,即使有时分析了等高线,但中心强度也不好确定。这直接影响了分析质量,也不利于了解台风的垂直结构。 约旦和麦克恩等人早在五十年代就作了大西洋飓风和太平洋台风飞机探测报告的统计研究,发现台风中心海平面气压值和各等压面上台风中心高度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几乎接近线性关系。约旦据此确定了  相似文献   

6.
夏季中高纬500 hPa高度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对1949~1988年40个夏季的中高纬500hPa高度场以及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作分析,然后通过交叉相关讨论夏季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中高纬500hPa高度场最明显的异常型为副热带型(ST),极地北美型(PA),4波型(FW),以及3波型(TW)。夏季北太平洋SST的主要异常型为赤道东太平洋型(EEP),阿拉斯加湾型(BAL),热带中太平洋(CTP),以及北部北太平洋型(NNP)。而夏季北大西洋SST的主要异常型为赤道大西洋型(EAL),加勒比海型(CAR),东部北大西洋型(ENA)和中部北大西洋型(CNA)。夏季中高纬海气之间的最强相关出现在海气异常对应的空间位置上。这种区域性或邻域性的海气相关呈正相关的特征。但海气之间的相关耦合不及冬季紧密,赤道SSTA与中高纬500hPa高度异常的相关不显著。太平洋SSTA所对应的500hPa高度场的相关中心多为局地性,而大西洋SSTA所对应的500hPa高度场的相关中心呈现更有组织性的,甚至是波状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   总被引:70,自引:16,他引:54  
武炳义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9,23(6):641-651
依据资料分析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呈反向变化关系,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异常偏高(低)时期,30~50oN的亚洲大陆中部气压显著偏低(高),致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减弱(增强)以及亚洲大陆北部气温显著偏高(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异常变化对北大西洋涛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其对北半球海平面气压、850 hPa温度的影响也明显要弱于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基于地球系统模式CESM1开展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理想化数值试验,研究了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显示,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可以通过中纬度罗斯贝波以及热带开尔文波的传播两种途■影响东亚夏季气候.当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处于正位相时,一方面,偏暖的北大西洋通过激发一条从北大西洋向下游传播的中纬度大气罗斯贝波列导致东亚陆地气压降低而西北太平洋气压升高,使得东亚-西北太平洋之间的海陆气压差增强;另一方面,偏暖的北大西洋激发赤道开尔文波东传,激发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以上两种途■,正位相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最终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东亚地区夏季出现北湿南干和偏暖的气候.  相似文献   

9.
首先,通过对多年冬、春季节热带大西洋海温、夏季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异常活动特征和冬季太平洋ENSO之间的分析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次,1951年以来最强的两次厄尔尼诺年(1982和1997年)后都跟随着拉尼娜年。因此对1983、1998和2016年大西洋春季海温及MJO信号进行的分析和比较表明,2016年初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异常偏暖,与1998年情况较为类似。2016年夏季,MJO可能出现在印度洋异常活跃的情况,并可能导致热带太平洋秋、冬季节出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相似文献   

10.
厄尼诺现象与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计算了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与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发现它们之间的遥相关现象是十分显著的。从相关场的空间分布看,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与热带低纬度地区500百帕高度全年为较强的正相关,而与中高纬度地区500百帕高度有较强的负相关。相关最好的地区,低纬度主要在太平洋西部,向西至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其次在大西洋上。中高纬度的太平洋中部和北部,以及北美中部至大西洋上为较强的负相关。在欧亚大陆西部,通过北极区至北美大陆西北部则有稍弱的正相关。通过这一正相关区中心,似乎存在着一个对称轴,使得太平洋及欧亚地区的相关场与北美和大西洋地区的相关场呈轴对称,此对称轴随季节的差异在极地附近有东西半球之间的摆动。同时发现,从热带太平洋—欧亚大陆东部,北太平洋中部和北部—北极—北美大陆东部,北大西洋北部—热带大西洋西部,存在着一种相关区正、负间隔的“大圆环路”。从时间上看,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变化对北半球500百帕大气环流的影响是持续的,一般海温超前的影响很明显,往往超前达一年之久,较强的影响超前约5、6个月左右。海温滞后的相关与超前的相关符号相反。厄尼诺现象对北半球冬季极涡、西风带槽脊、副热带急流以及副热带高压都有影响,尤其是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我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施能  邓自旺 《大气科学》2000,24(6):795-803
研究了近100多年冬季北半球海平在气压面场的气候基本态、气候变率的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基本态的标准差的高值区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区、冰岛低压区的西北部及西伯利亚高压区。基本态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弱西伯利亚高压、强北大西洋高压的强纬向环流的特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弱阿留申低压及强北太平洋高压。研究还指出,阿留申低压区及冰岛低压区在基本态改变的同时,标准差也有长期变化,而且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近100多年北半球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强度与北半球产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及气候变率特征及时间演变。指出,夏季太平洋高压区与印度 压区的变化;第二模态主要表现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的特征。它们都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近百年来,印度低 与太平洋高压已明显地加强了,大西洋高压也有所加强。印度低压的低频强度具有大约80年周期变化特征。而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则表现为明显的正趋势,它们的突变加强发生在本世纪末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夏季(6—10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同期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热带北大西洋海温的异常增暖可产生一对东—西向分布的偶极型低层异常环流,其中气旋性异常环流位于北大西洋/东太平洋地区,反气旋异常环流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该反气旋环流异常使得TC主要生成区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低层涡度正异常、中低层相对湿度负异常、中层下沉气流异常,这些动力/热力条件均不利于TC生成。此外,西北太平洋地区低层涡旋动能负异常,同时来自大尺度环流的涡旋动能的正压转换也受到抑制,不能为T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额外能量源。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M),结合观测资料,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强迫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影响。研究表明,BCM能够相对合理地模拟赤道太平洋的年际变率模态及相应的海温距平型和大气遥相关型,尽管其准3年的振荡周期过于规则。来自数值模式和观测上的证据都表明,北大西洋冬季海温的主导性变率模态,即自北而南出现的“- -”的海温距平型,受到来自热带太平洋强迫的显著影响,其正位相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冷事件相对应。换言之,赤道太平洋暖事件的发生,在太平洋-北美沿岸激发出PNA遥相关型,进而通过在北大西洋产生类似NAO负位相的气压距平型,削弱本来与NAO正位相直接联系的三核型海温距平。北大西洋三核型海温距平对热带太平洋强迫的响应,要滞后2—3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已有研究指出春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对随后冬季ENSO事件的发生存在显著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它们的联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显著增强。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春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为正异常时,副热带东北太平洋存在显著的异常气旋环流,同时异常沃克环流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引起显著的异常下沉运动。异常气旋环流西侧的东北风异常增强气候态的风速,导致负海温异常。负海温异常通过Gill型大气响应使得热带西北太平洋产生异常的反气旋环流。同时,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沃克环流异常下沉运动也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热带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南侧的东风异常通过海洋动力过程对随后冬季ENSO产生影响。因此,春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对冬季ENSO存在显著的影响。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前,春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相关的热带东北太平洋异常气旋环流和热带地区的异常沃克环流不显著,从而不能在热带西北太平洋产生异常反气旋。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春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对冬季ENSO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春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对ENSO影响的年代际变化可能与热带北大西洋降水气候态的年代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M),结合观测资料,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强迫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影响.研究表明,BCM能够相对合理地模拟赤道太平洋的年际变率模态及相应的海温距平型和大气遥相关型,尽管其准3年的振荡周期过于规则.来自数值模式和观测上的证据都表明,北大西洋冬季海温的主导性变率模态,即自北而南出现的"-+-"的海温距平型,受到来自热带太平洋强迫的显著影响,其正位相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冷事件相对应.换言之,赤道太平洋暖事件的发生,在太平洋-北美沿岸激发出PNA遥相关型,进而通过在北大西洋产生类似NAO负位相的气压距平型,削弱本来与NAO正位相直接联系的三核型海温距平.北大西洋三核型海温距平对热带太平洋强迫的响应,要滞后2-3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比了两种可用于预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量的春季海温预报因子(热带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NTA SST)和西南太平洋与西北太平洋暖池之间海表面温度梯度(SSTG))。研究揭示了这两种春季海温预报因子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不同变化特征、变异机制以及它们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数量之间的不同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80年代末之后,NTA SST和SSTG在中部型厄尔尼诺的共同调控下呈现出共同的年际变化特征,从而增强了两种春季海温预报因子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数量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9—2019年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GPCP的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的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北半球春季热带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北半球夏季亚澳季风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研究表明,北半球春季热带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随后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到南海(澳大利亚东侧海域到热带东印度洋)地区的降水异常为显著负相关(正相关)关系。北半球春季热带南大西洋的海表温度正异常可以引起热带大西洋和热带太平洋间的异常垂直环流,其中异常上升支(下沉支)位于热带大西洋(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中太平洋的异常下沉气流和低层辐散气流引起热带中西太平洋低层的异常东风,后者有利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异常。通过Bjerknes正反馈机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从北半球春季到夏季得到发展。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负异常激发的Rossby波使得北半球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低层出现一对异常反气旋。此时,850 hPa上热带西太平洋到海洋性大陆地区为显著的异常东风,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到南海(澳大利亚东侧海域到热带东印度洋)地区出现异常的水汽辐散(辐合),导致该地区降水减少(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9—2008年日分辨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去除ENSO影响后,分析了1—3月北极涛动对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对流活动及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偏强(弱)时,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显著偏强(弱)。北半球热带大洋冬季平均向外长波辐射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系数存在两个显著负相关区:一个位于中太平洋区,大致包括13°—20°N、160°E—170°W;另外一个位于热带大西洋,显著区覆盖的范围大体包括5°—20°N、15°—70°W。这些区域的降水量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向外长波辐射、强对流面积指数、强对流强度指数、平均降水量等指标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均以冬季同期最高,随时间滞后相关迅速减弱。与此对应的对流层低层大气环流也有显著变化,850hPa风场的变化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有异常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区与显著强对流和降水异常区一致。而热带大西洋有显著的经向环流辐合和风切变,与异常对流和降水区吻合。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与北极涛动有关联的海温分布,很大程度上与大气强迫有关,说明热带1—3月降水和对流活动与海温的关联较弱。北极涛动与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对流和降水活动之间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动产生联系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海温资料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的年代际背景下北半球海气耦合关系的异常与风暴轴协同变化的联系,主要结果如下:1)冬季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北半球两大洋风暴轴协同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当PDO暖位相时,对应两大洋风暴轴南北位置反向的异常变化,其中北太平洋风暴轴偏南且中东部减弱,北大西洋风暴轴偏北且中东部增强,PDO冷位相时相反。2)PDO为暖位相时,对应El Niňo型海温异常,北大西洋海温呈三极型,平均槽脊加强,经向环流增强,极涡收缩,北太平洋风暴轴南压,大西洋风暴轴则北抬,此时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温度异常升高,亚洲南部、非洲北部及巴伦支海以北的高纬温度异常降低,北美西南部和格陵兰岛附近温度也为异常降低,PDO冷位相时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