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屈焕英 《地理研究》1985,4(3):89-95
南水北调是补充华北地区新水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中线”初期引汉工程是从长江支流汉江调水,渠线跨越汉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直达北京市。引汉水源是丹江口水库。该库集流面积952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80亿立米,已建成初期规模。坝顶高程162米,正常蓄水位157米,总库容174.5亿立米。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同调水规模对汉江中下游影响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沈大军 《地理学报》1998,53(4):341-34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措施。但调水将给汉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及用水带来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丹江口水库不同调水方案对汉江中下游水位、流量及灌溉和航运的影响,并提出补偿工程措施。调水60×108m3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较小,可基本不予补偿;调水150×108m3的影响稍重,但对航运和灌溉用水的影响不大,适当补偿可以解决;调水230×108m3对汉江中下游水位流量及用水的影响十分严重,必须全部渠化并修建江汉运河。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影响分值进行了计算,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标加权求和法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为-37.91%~-64.46%,相比调水前,生态环境处于强烈或明显负影响状态;分变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水质变量、土壤地质变量、社会生产变量、水生生物变量、水资源变量和气候变量,其中对水质变量、土壤地质变量、社会生产变量和水生生物变量的影响幅度上限均超过了-40%,对水资源变量的影响幅度也超过了-20%,影响较大,而对气象变量的影响幅度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4.
新华网武汉3月25日电(记者 熊金超、魏梦佳)记者25日从正在湖北省荆州市组织引江济汉工程开工仪式的国家有关部门获悉,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引江济汉工程的推进,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将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东中两线不同水文区降水丰枯遭遇性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郑红星  刘昌明 《地理学报》2000,55(5):523-532
南水北调东中两线不同水文区来水的丰枯遭遇性是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据年、季和月三种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系列分别探讨了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及华北地区与汉江上游来水丰枯的遭遇性。结果表明:不论是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还是华北地区和汉江上游,其降水丰枯异步频率都略大于丰枯同步频率。在三同步现象中,南北同枯出现的频率较低。就适合调水的4种丰枯遭遇情形统计,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年尺度上的频率总和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9,(8):45-45
作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一期工程自2002年12月27日和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以来,目前已经全面铺开,进展顺利。根据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东线一期工程原定于2007年通水,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  相似文献   

7.
丹江口水库上游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丹江口上游水资源状况是影响调水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丹江口上游水资源及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应用指标法,回归法,灰色法对上游地区2000,2020水平年水资源消耗量作了预测,并据此分析了丹江口入库水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丹江口上游水资源丰富,且入库水量不会因上游工农业发展产生明显衰减,水库有向外流域供水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俞澄生 《地理研究》1985,4(2):89-94
南水北调是为了改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局面的一项重大工程措施。现已初步归纳成三条引水线路方案。西线引水入黄河上游供西北地区用水并增加黄河水量;中线和东线共同供水黄、淮、海平原。目前东线第一期工程已动工兴建;中线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9.
F127200601030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Effectof the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andlower reachesof Hanjiang River/蔡述明,殷鸿福…∥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4).—40  相似文献   

10.
汉水河谷的地貌及其发育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汉水亦称汉江,为我国古代所谓四渍之一,禹贡云:“幡冢导漾,东流为汉,”故汉水在沔县以上又有汉水和沔水之称;过襄阳以后又名襄河(图1)。  相似文献   

11.
汉水亦称汉江,为我国古代所谓四渍之一,禹贡云:“幡冢导漾,东流为汉,”故汉水在沔县以上又有汉水和沔水之称;过襄阳以后又名襄河(图1)。  相似文献   

12.
引大入秦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引大工程灌区和邻近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引大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引大工程的水资源在灌区及其周边兰州、白银两市统一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得出了近期和远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所建模型和优化配置方案正确、合理,符合引大工程及其供水区实际。进行了供水区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提出了符合引大工程供水区水资源特性的研究结论和对策与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与河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河南省水资源利用的影响论述,提出了在拟定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方案中,应通过强化节水,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将水资源作为商品等措施,促进河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吴险峰  陈庆伟  王冠  田巍 《地理学报》2023,(7):1731-1743
中国水资源呈现北缺南丰的空间分布格局,跨流域调水是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分配具有重要作用。从方案构想初步提出到一期工程建设完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历时70余年,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等关键问题被深入研究,一系列关键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助力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规划建设。2014年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工程由宏伟构想变成伟大工程,从科学研究进入工程实践阶段,通水9年来,工程综合效益不断彰显。本文系统梳理了南水北调工程几个重点领域的系列科研成果,全面总结了优化水资源分配格局、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南水北调工程的实践成效,并对后续工程建设运行提出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2018年建成并实施后,将从丹江口库区引水7.70×108m3,为了研究其对汉江中下游干流河段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选择汉江中下游5处重要湿地,对工程实施前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湿地面积减小64.8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931×104元。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9,(10):44-44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郑州段工程28日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该工程年分配水量5.17亿立方米,到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每年将为郑州市增加5亿立方米的Ⅱ类优质水,将有力缓解郑州市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居民饮水质量,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谷城汉江湿地水系现状、水利工程对汉江湿地影响的基础上,对汉江湿地公园的建设进行生态水系规划。通过生态水系的规划,谷城汉江湿地公园中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布局,重现谷城汉江湿地水陆交错的湿地风貌,为湿地公园功能的全面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中轩  朱诚  闫慧 《地理科学》2011,31(2):239-243
用趋势面方法讨论汉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6.3~5.0ka B.P.)、屈家岭文化(5.0~4.6ka B.P.)和石家河文化(4.6~4.0ka B.P.)遗址空间过程,发现汉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空间演化大致分两阶段:(1)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址沿汉江干流、涢水向上游扩散;(2)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址则以收缩为特征,主要集聚在丹江-枣阳-随州一线。结合本区中全新世气候和地貌变迁过程,认为汉江中下游遗址分布格局和遗址高程变化主要受古洪水和湖面扩张胁迫影响,遗址扩散与集聚过程特征和农业生产、文化融合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施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工程,它的修建将对汉江中下游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及价值产生重大影响。以汉江中游典型湿地——谷城汉江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利用1991年、2000年、2007年、2013年和2017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和人工解译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地物进行遥感分类,研究5个时期谷城汉江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采用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估算了5个时期谷城汉江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与1991年相比,2007年,谷城汉江湿地总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破碎度加大;与2007年相比,2017年,湿地面积在增大。谷城汉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1年的4 813.98×10~4元减少至2007年的3 825.88×10~4元,2017年又增加至4 255.27×10~4元;在湿地的各种单项服务价值中,水文调节服务价值在5个时期中最大;在各种类型湿地中,河流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废物处理、提供美学景观、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生产服务价值都最大;江心洲的原材料生产和气体调节的服务价值都最大;河流和河漫滩气候调节的服务价值都较大;江心洲和河漫滩保持土壤的服务价值都较大。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建立跨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核心,而生态补偿量的测算与分配是建立补偿机制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通过机会成本法和支付意愿法,建立了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的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分别反映水源区和受水区自然资源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整系数,共同确定水源区受偿量和受水区补偿量的分配权重系数和具体金额。结果表明:(1)贯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的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为25.2亿美元,下限为22.0亿美元。(2)不同受水区的支付标准和水源区的受偿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受水区支付横向生态补偿的出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河南省出资40.71%,河北省出资35.04%,北京市出资13.67%,天津市出资10.58%。供水区接受横向生态补偿的受偿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陕西水源区受偿68.45%,湖北水源区受偿21.56%,河南水源区受偿9.99%。(3)影响受水区居民支付意愿的显著性因素包括居民年龄、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了解程度和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5项。本文基于理论分析,通过实证案例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的有关问题,为我国建立行之有效的水源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并对其政策化和法制化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