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详细分析了青海玛多花石峡危岩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合理地实施了治理工程,针对26处危岩体采用了人工清除、预应力锚索锚固、浆砌石嵌补、截石沟、GPS-2型柔性菱形主动防护、RXI-100型柔性环形被动防护等综合工程治理措施。治理方法和成效显著,控制或改善了危岩体变形的主要因素,提高了危岩体的整体稳定性,保障了危岩地质灾害危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青海省的危岩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时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三峡地区区域地壳结构、地壳应力状态、地壳形变、断裂活动性及地震活动性等影响地壳稳定性的因素。利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该区地壳稳定性作了分区评价。按区域稳定的四级划分标准,在三峡地区划分出三个稳定区、两个基本稳定区和两个次不稳定区。三峡工程坝址位于稳定区内,库区跨越了基本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  相似文献   

3.
片麻状花岗质岩石成因是地质界关注已久的问题。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多种成因已被公认(程裕淇等,1963,);(袁奎荣,1984,),但对某个具体对象,认识就有很大差异,长期以来争论激烈。如对元宝山、三防(摩天岭)岩体之片麻状花岗质岩石,有的认为是区域混合岩,有的则认为是受应力压碎而成的花岗岩。又如越城岭岩体西部的片麻状岩石,六、七十年代都认为是断裂变质作用产物,而最近广西区调队和江西区调队  相似文献   

4.
危岩体崩塌是地质灾害的常见形式,对人口密集区域和工程施工威胁很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加固或者清除。此类地质灾害多分布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传统的测量方法耗时、耗力且数据误差大。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快速和非接触的特点,它能辅助内业设计人员分析识别危岩体存在,为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精确、多元化的基础数据,为设计方案工程量计算和投资预算提供精确数值。文中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的作业方法,以及辅助危岩体清除治理设计的全过程,为以后类似项目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章丘市黄露泉崩塌体是一岩性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的灰岩体,为一典型的危岩体。危岩体相对高度大于60 m,体积约0.6×104m3,坡度近90°,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现东侧已发育成较明显的裂缝,存在岩体崩塌的隐患。20世纪90年代,该危岩体的西南侧,因自然因素曾发生过一次岩体崩塌事件,造成一户民房毁坏。调查表明,该危岩体是由于地质构造作用而使山体隆起,又经多年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一个崩塌隐患点。对这样一个危岩体,应当积极开展防治,以使当地居民免受崩塌地质灾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岩崩坡面撞击破碎是运动轨迹难以预测的重要原因,其中坡体几何特征是影响破碎块体运动变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岩崩撞击破碎过程及坡体几何特征对岩崩块体运动特征的影响,利用离散单元法(PFC2D)模拟技术,通过统计典型岩崩灾害点岩体结构与坡体几何特征,建立了岩崩自由落体-撞击破碎-运动堆积模型,剖析了在不同坠落高度、撞击角度条件下岩崩坡面撞击碎裂过程,获得了块体运动速度、裂纹数量和冲击力变化曲线,同时采用双参数Weibull分布对碎裂块体破碎程度进行了描述。实验结果表明:破裂过程分为接触-解体、挤压-碎裂及独立运动3个阶段;岩体碎裂由撞击点开始,沿结构面先出现解体,再产生新断裂面的岩石破碎;块体速度、裂纹数量和冲击力的骤变均发生在接触-解体与挤压-碎裂阶段,块体速度骤降,呈现出“阶梯效应”,冲击力骤升,表现为“双峰现象”,同时随着坠落高度增加或撞击角度减小,“阶梯效应”与“双峰现象”更为明显;同一撞击角度条件下,坠落高度的增加使得撞击动能增加,进而增大了破碎程度,导致粒径分布范围与特征粒径尺寸的减小;同一坠落高度下,撞击角度的增加,意味着接触面积的减小,进而降低了破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拍盘隧道进口处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特征的阐述,说明了危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必要性,然后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和赤平投影图解法分析了危岩体的天然状态下的稳定性,最后结合工程设计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刁泉铜银矿岩浆岩体在成矿中的作用,从刁泉和小彦—枪头岭岩体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的演化、稀土元素特征等几方面,阐述了这两个主要岩体的地质特征;并通过野外观察岩体的穿插关系,得出本区岩浆岩侵入具有多期性,岩浆的多期侵入及岩浆期后热液长期活动,是本区多金属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依据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质侵入岩普遍具有塑性流变特征和退化变质特征,以及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相协调等现象,认为岩体的侵位与变形、变质是同一期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的,是岩浆就位后逐渐冷凝过程中,在持续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与后期的地质构造作用无关;固态岩石只能发生脆性变形和局部的脆韧性变形。并从热力场、动力场和化学场的变化趋势对变形、变质作用的制约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对三座庙序列侵入岩的岩体平面与剖面形态、岩体的内部构造、岩石与围岩的构造型式、接触带的度形特征等宏观地质特征的研究,推测岩体侵入位机制为强力挤入方式定位,即气球膨张式。笔者运用岩石的有限应变测量原理和方法,结合岩组分析及流变学、现代变形理论,对三座庙序列的侵入岩岩石做了有限应变测量和岩组分析工作,所得定量资料为确定岩体的浸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三种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即:算术平均法、长短轴法、Rf/φ曲线法的富林指数k值均在0相似文献   

11.
赋存于地球深部的地热资源,以其储量丰富、清洁再生等优势,有望成为破解我国能源困局,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干热岩(HDR)开发过程中,面临着高温高压环境下水-岩作用问题,在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化学场(THMC)等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劣化会诱发岩石微裂纹-裂缝扩展、成核与丛集行为,进而影响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热交换效率和地质体稳定性,这也是制约干热岩长期安全开发的瓶颈,亟待突破。通过总结现有干热岩高温高压下多场损伤研究中的实验探索、理论模型、数值分析等多手段跨尺度方法,分析干热岩在高温高压及水环境下的应力腐蚀效应,可阐明循环生产过程中低温工质与高温地质体循环换热下干热岩储层结构演化的动态过程及工程响应,进而揭示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干热岩储层疲劳劣化损伤机理,为我国深部地热资源高效安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地质保障;但仍亟待深入开展增强型地热系统的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的干热岩疲劳劣化机制与长期稳定性研究,如考虑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损伤的干热岩长期强度评价模型、基于跨尺度疲劳损伤评价的干热岩开发下地质体长期稳定性方法、适应于干热岩储层改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近几年河西地区的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这一地区的形变现状、断层活动及区域应力特征。最后讨论了门源地震前应力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长江葛州坝水库蓄水后的形变特征,计算了坝库区沉降变形的挠曲线,讨论了区域地形变机理,指出区域地层回升是由于扩容效应,而扩容效应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岩体的浸湿膨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地质特征、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交代作用及岩石的演化等方面,对伏牛山花岗岩进行了较详细的岩石学研究。从岩体与岩的渐变过渡关系;岩石中发育的各种交代作用及交代结构,岩体中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不均一性,并以几个具体事例探讨和闸述了花岗化作用的演化过程。最后提出伏牛山花岗岩体是由宽坪群片岩、片麻岩经反复交代—重熔作用两生成的一个S型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15.
利用鄂西地区十多年来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特征。讨论了形变异常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关系,最后,从地形变的角度对鄂西地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的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16.
2004年4月6日,是一个令青海省玛多县花石峡镇人民群众值得高兴的日子。十几年来威胁着玛多县花石峡镇周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镇北侧山麓的破碎危岩体,经省、州、县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危岩体正式开工被治理。玛多县花石峡镇位于青南巴颜喀拉山脉与鄂拉山之间的高原面上,镇北为托索湖谷地东侧一长梁状丘陵地形,丘陵相对高差200米左右,山坡坡度为40度。丘陵由二叠系灰白色块层状硬质灰岩构成,岩石受卸荷裂隙及寒冻风化作用的影响,已产生裂缝,裂缝宽40厘米,裂缝已上下贯通,岩石因底部破碎而形成危岩。危岩自西向东共有8处,总…  相似文献   

17.
济南地区的中基性岩体,大面积隐伏分布于济南市北部地带,零星出露为孤峰或丘陵,构成济南地区著名的"齐烟九点"地貌景观。药山为"齐烟九点"之一,地处济南杂岩体的中西部,岩性主要为闪长岩、辉长岩等,块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易球状风化形成临空状危岩体,构成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结合济南药山危岩体组合特征,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和分析,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方案以及具体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以期达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目的,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类似地区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研究断层蠕滑过程中嘉黎活动断裂带区域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断层蠕滑会导致岩体中应力明显增长,随着深度的增加应力有相近的变化趋势;断层破碎带中的应力普遍低于两侧岩体中的应力;断层蠕滑会使岩体内发育大量裂隙,造成破碎岩体中应力分布不连续;断层破碎带及其两侧岩体中出现应力集中的区域在不同深度下的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陆动力学及构造学研究认为,壳内软弱带控制着地壳与地幔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制约岩石圈层间的耦合关系,同时也影响地块的相互作用方式。这种耦合作用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深度的形变和应力的相关特征来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20~35 km的深度广泛存在低速带,有可能在现今地震及构造活动区内由壳内部分熔融承担了潜在的解耦功能。基于1999~2015年GPS坐标时间序列数据得到速度场,结合前人给出的SKS剪切波分裂数据,分析该区水平方向形变耦合特征;同时搜集莫霍面和岩石圈底面形变数据,给出垂向上的形变耦合特征。利用EGM2008重力模型的11~36阶球谐系数计算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底面地幔对流应力场;搜集并整理2000年至今的1 131个震源机制解数据,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法得到该区多震层应力场;进一步分析两种应力场的相关性。在ABAQUS软件中建立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同时加入上地壳的边界位移约束条件和底面地幔对流拖曳力加载条件,分别对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应力应变作分析,并给出强震剖面结果,探讨壳幔耦合强震孕育机制,据此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各个断层的地震危险性。研究认为,应力的不均匀发展是应变能积累的关键,同时垂向上圈层间的耦合关系极大地影响块体间的作用方式;壳内软弱带广泛发育的块体应力出现分层现象,边缘区域横向纵向应力变化明显,与之接触的上伏地壳地震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隆回县地处湖南省中部,域内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等方面对该县南岳庙乡三板桥村危岩崩滑体成因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综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