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本《读卖新闻》1991年9月6日报道,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5日宣布,该中心使用潜水调查船“深海6500”号对日本海沟进行调查,在世界首次发现了因板块下沉而出现的海底裂缝。该中心认为,这个海底裂缝很可能是在1933年发生三陆地震时产生的。那次地震曾造成3000余人死亡。该中心将继续对此进行调查。“深海6500”号调查船所调查的海域是,在太平洋板块一侧的岩手县宫古市东侧海面约  相似文献   

2.
1994年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东部近海地震是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碰撞区的海沟型大地震。虽然海底板块的俯冲地点是观测所不能及的深海世界,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人工设备,属于某些系统的海底通信电缆连接着各大陆。以深海底敷设的同轴电缆为基线,再连接上光缆网络,将有益于海底地震的预测和海洋观测的研究。据悉,这项实验将作为5年计划从1995年开始实施。实验的海域在神奈);;县二宫一冲绳一关岛问,这里可以直接观测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这三大板块碰撞地点,将在预测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底大地震方面发挥威力。该项实验…  相似文献   

3.
1985年6月19日,使用新型潜水艇探查海底“地震之巢”的日法联合“海沟计划”勘查团,在其停泊地静冈县清水市,发表了第一次航海调查结果,提出了远州滩近海南海海槽附近很少发现断层的海底,“很可能就是东海大地震的震源”的判断。这个海域是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方向俯冲到日本列岛之下的地方,它位于天龙川河口延长线上的天龙海底谷的东侧,水深3,400米。这里是在数十年以前的地震破碎岩石上,覆盖了一层薄泥层,情况与同一海  相似文献   

4.
为了调查生存于深海底的白瓜贝(海贝的一种)的生态情况并探索它与关系到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壳活动的关系,日本科学技术厅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将于1993年夏季在相模湾初岛(静冈县)附近海域的海底设置有关观测装置。利用深海摄像机等长期监视贝类的活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尚未发生的东海地震等大地震的发生机制,日本和法国将派特殊潜水艇潜入沿日本列岛的六千余米深的海沟,对海沟和地壳板块进行联合调查,以查明由地震引起的地形变情况。5月14日,日本文部大臣小川平次和随法国总统密特朗一同前来日本的法国研究技术部长切温门特进行会谈,统一了意见,正式同意在1984年开始实施为期2年的日法联合调查计划。这次调查计划如果成功,将成为大地震预报的宝贵线索。  相似文献   

6.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7.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8.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6,26(1):17-27
根据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及一些家谱、族谱等的记载,再加上对海域中退潮后海底残留的房屋、坟墓等各种沉没于海的人类活动废墟和东寨港海域中地震地貌的发现与考察,结合本人和前人以往的研究成果,证实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县发生的71/2级强地震导致琼州海峡东南侧与琼北陆地相连的海底及与海相连的琼北东部一些沿岸陆地大面积同震快速下沉,使得原先为陆地的东寨港、北创港和舖前港及其以北海域等地区大面积陆陷成海。这是一次生源地在与海相连的海岸带的同震海岸下沉。推断了这次地震海啸;比较了这次陆陷成海地震海啸与生源地在近海和大洋海底的地震海啸的异同;也与北美西海岸生源地在太平洋板块斜插在北美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消减带的海岸同震下沉及海啸比较了异同。最后还提出,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灾害应从根本上区别通常所说的震陷灾害。  相似文献   

9.
据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11月7日报道: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第二研究部地震防灾研究室研究员笠原敬司完成了新的地震模式,阐明了可能会造成极大损失的关东地方直下型大地震的发震机制。该地震模式是在调查了过去两年来关东、东海地方发生的几千个微小地震的震源分布;推测了在关东、东海地方及其海域的太平洋、菲律宾海和亚洲三个板块的重叠情况和边界以及各板块的移动等基础之上,标绘到立体图上的。它很有可能为预报“直下型”地震做出贡献。所谓板块构造理论,是指构成地表和海洋  相似文献   

10.
面向海域工程抗震设计及评估对海底地震动的需求,基于日本相模湾海域K-NET的ETMC海底强震动记录,根据震级、震中距选取面向工程输入的949组地震动记录数据库。在考虑震源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对地震动峰值、持时、频谱等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反应谱、Arias烈度等指标描述典型海底地震动特征。根据峰值加速度、显著持时等强度指标对海底地震动记录进行排序,给出基于不同地震动特征分类下的典型地震动记录。推荐的海底地震动可为考虑不同结构需求参数的典型海域工程结构时程分析提供输入地震动。  相似文献   

11.
据日本《科学新闻》1980年8月15日报道,日本科技厅1980年度地震方面特定研究实施计划是菲律宾板块北端有关大地构造的综合研究,目的是搞清楚其周围地区的地震机制。第一期以三年时间根据伊豆半岛、相模湾及骏河湾地区地壳构造、构造运动及地壳活动等的调查,结合已有知识,综合地阐明该地区地震机制,同时研究开发用于该地区海域的观测系统等地震预报方面的必要技术。关于地壳构造,为了搞清楚板块潜入状  相似文献   

12.
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与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基于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由日本建立的OHP地震台网、OHP数据中心,日本研制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由ODP(大洋深钻计划)Leg191布设的海底钻孔宽频带地震观测站的总体进展.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发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现状,并提出在我国沿海大陆架海域筹建海底钻孔式长期地震观测站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美国和日本海底强震观测系统,介绍了美国南加州近海海域海底地震观测系统(SEMS)和日本相模湾近海海域的实时海底地震海啸监测系统(ETMC)的发展历程和海底强震记录数据库,总结了海底地震动特性及其与陆地地震动特性的差异、近海地震动衰减关系、海水对地震动的影响和海底强震数据在海洋工程抗震问题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我国海底地震动特性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最后对国、内外海底地震动特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据《纽约时报》1999年 11月 19日报道 ,美国科学家认为可能强度高达 8.9级的大地震早已在北美洲悄悄积蓄。科学家们使用从卫星定位系统所得的资料 ,惊奇地发现胡安 -德富卡板块正逐渐向东北移动 ,潜入北美大陆下面 ,速度比先前所认为的要快得多。胡安 -德富卡板块是太平洋海底的一段。更糟的是 ,两块板块并非平稳移动 ,而是在某些地方有交错 ,可能是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以西的海岸山岭的下面 ,会导致压力不断加大 ,最后只有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累积的压力。受到影响的地区全长约 13 0 0 km,从英属哥伦比亚到加州北部 ,从内陆到波特兰和西雅…  相似文献   

15.
通过最新收集的大量高质量的地方震和远震事件的到时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我们确定了日本俯冲带约700km深度的P波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我们还使用远震瑞利波的振幅和相速度,确定了日本及其附近海域下方20~150s周期基阶瑞利波的二维相速度图像。研究区精细三维S波层析成像可通过地方震和远震事件的S波到时,及瑞利波相速度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我们的反演结果揭示:一维原始速度模型中,俯冲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呈现明显的高速区。在板块上方的地幔楔和太平洋板块下方的地幔中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俯冲板块和周围地幔之间速度有明显的差异,表明温度、水含量和/或部分熔融程度有显著的横向变化。地幔楔低速异常是由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楔拐角流造成。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板块下方显示片状的低速区,这可能反映了地幔深部热上涌以及地幔柱软流圈的俯冲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震数据联合反演,对于得到地壳和地幔可靠的层析成像图像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对敦化地震台2010年9月10日起YRY-4钻孔应变观测曲线异常进行分析,排除干扰的可能性,确认为敦化地区地质活动的真实反映.分析认为,该异常为2011年3月11日13:46:21时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9.0级地震孕震过程中,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挤撞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濑川尔朗领导的科研小组计划于今年秋季将超声波测距仪放置在相模湾地震带——相模湾海沟两侧的深海海底,以直接调查太平洋海底陆地进入日本列岛下面的详细情况。相模湾海沟是太平洋海底陆地进入日本列  相似文献   

18.
浅海和俯冲海沟等海域,不仅是矿产和油气资源主潜力区,也是构造地震频发区,其浅表热流和深部温度信息对于了解板块俯冲和岩浆活动等过程至关重要.这些区域浅层地温场和热流场受到底水温度波动(BTV)强烈扰动,其背景热流需由长期观测来获取.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技术特点后,我们提出了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方案,201...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日本南开海槽海底的密集型地震海啸网络监测系统(DONET1)及其获取的海域地震动记录基本情况,以及海域地震动的处理方法,分析了其海域地震动幅值、持时和频谱参数的基本特性,以期为DONET1记录的深入研究使用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DONET1海域PGA的衰减率和日本陆地的衰减率有较大的差别,而PGV衰减率差别不大,但是整体上PGA和PGV值大于陆地衰减关系预测值;对典型的较大幅值的海域记录分析表明,其5%阻尼比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周期点较大,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相比,反应谱长周期段的谱值整体较大,表明其长周期分量比较丰富;70%和90%能量持时和全球衰减关系预测值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0.
据日本《每日新闻》1977年3月31日讯,在今年3月派出考察团到硫黄岛南方海区进行有关海底火山活动的调查过程中,曾使用了由东京大学教授浅田敏研制的海底地震仪。他们使用了四部这样的仪器,在日吉近海沉下三部,在福德冈沉下一部。在设置三至六天以后,用缆绳将其从水深500~2,200米的海底回收,结果四部仪器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