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京九铁路是纵贯九个省市的南北大动脉。江泽民总书记为京九铁路铺通题词“建设南北大干线,开发京九经济带”。毫无疑问,京九线的开通,将为沿线地区经济带来大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沿线小城镇的崛起创造了契机。但是,目前京九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并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有许多需要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如何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设赣州京九铁路沿线产业带的战略决策的实施 ,已经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大批投资。文章在分析沿线地区工业发展条件与变化的基础上 ,着重揭示了工业发展的方向与序列和空间布局的框架与重点 ,进而为沿线地区工业走廊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京九铁路沿线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与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要地分析了京九铁路对沿线地区影响的可能表现,分析了该地区形成中的三大黄金地段潜在的良好发展前景,对沿线地区地位突出的16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最后就如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发挥京九大动脉的作用,加速沿线地区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香港与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舜赞 《地理学报》1998,53(2):157-165
本文在考察证研究的基础上,阐明香港的城市职能作用及其发展的需要,京九铁路建设的意义,及其沿线地区与香港发展经济联系的可能性,并对两地发展经济联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京九铁路纵贯华夏南北,北起北京,南到九龙,全长2536公里,铁路沿线串起108个市县,辐射范围50万平方公里,沿线名胜古迹珠连、人文景观荟萃、革命圣地遍布。  相似文献   

6.
根据“据点开发、轴线延伸、圈域发展”的理论 ,探讨赣南区域经济空间重组的战略构想 ,认为它的各个产业带和经济发展圈的开发应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近期应选择赣州增长极、京九铁路沿线产业带和西北部经济发展圈作为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7.
由广东省科协、江西省科协和赣州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京广铁路南段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于1999年 11月 30日至 12月 3日在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召开。江西省副省长胡振鹏、政协副主席罗明、广东省原副省长匡吉以及两省科协、赣州市领导都出席了会议 ,并在会上致词祝贺。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为会议文集作序。京九铁路是继长江三峡工程的全国第二大基础建设工程 ,其建成通车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铁路“经疏纬密”的不合理布局 ,缓解我国南北交通的紧张状况 ,对维护港澳地区繁荣与稳定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加快沿线地区经…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0年以来江西省交通运输及相关统计数据,在分析和评价全省各地市客、货运量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地域非均衡系数、区域位势商指标,对江西省客、货流运输联系的空间演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全省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客、货运输在空间分布上已由低水平的集中趋向均衡发展,客运的廊道效应初显,在京九铁路、浙赣铁路、昌九高速、赣粤高速沿线地区客流较为集中;货运重心南移,极化效应减弱,随着全省各地市的资源优势开始转为经济优势,货运地位出现有序演变。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对其运输化发展阶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本省的情况出发。因此,乡村的发展状况将影响江苏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乡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集镇。集镇是乡村居民和乡镇企业的重要聚集地,集镇发展多大的人口规模才有利于集镇的可持续发展呢?文章根据江苏特定的区域特征,并通过定量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提出江苏集镇发展的合理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与开通对沿线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即是缩短城市旅游空间联系的时间距离,提升城市旅游交通的空间可达性,进而提高旅游城市内外部的产业经济联系与要素空间流动的强度。本文以贵广高铁为案例区域,采用可达性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和构建了贵广高铁对沿线旅游城市的时间距离与可达性变化及其地域结构系统。实证表明:(1)贵广高铁开通后的各沿线旅游城市最短时间距离均表现出明显缩短态势;(2)贵广高铁开通后的从江县、三江县、都匀市、桂林市、肇庆市、怀集县、阳朔县、贵阳市和广州市等各沿线重点旅游城市可达性测度值变化率呈依次降低态势;(3)通过将沿线重点旅游城市可达性测度值在ARCGIS空间模块下分析,并确定了贵广高铁沿线不同等级重点旅游发展点和重点旅游发展轴的基础上,有机形成了2个三级贵州沿线旅游发展板块与广西沿线旅游发展板块、1个二级广东沿线旅游发展板块和1个一级贵广高铁旅游发展板块,进一步构建了贵广高铁影响下的旅游地域结构系统。上述结论为合理优化贵广高铁沿线旅游城市空间结构、协调贵广高铁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专业村镇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曹智  刘彦随  李裕瑞  王永生 《地理学报》2020,75(8):1647-1666
探索专业村镇的地域分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施农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资料揭示了中国专业村镇的空间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全国和农业区尺度分析了地形特征、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村域环境因素,以及市场需求和经济基础等区域环境因素对专业村镇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中国专业村镇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占83.64%,呈现中心集聚和由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向南、再向西北梯度递减特征;② 主导产业细分门类以水果、蔬菜为主,占59.45%,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关中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且多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呈圈带状分布;③ 专业村镇空间分布受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强于村域环境因素,市场需求和经济基础因素的解释力值分别为0.30和0.19,村域环境因素中地形特征因素影响相对较大,其解释力值为0.15;④ 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北方平原—丘陵区主要受到市场需求因素影响,农牧交错—高原区主要受到地形特征和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西北—青藏高原区主要受市场需求、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的影响,而南方丘陵—高原区解释力较弱。研究可为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识别和培育专业村镇和乡村振兴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芹  戚伟  刘盛和 《地理研究》2020,39(2):319-336
小城镇是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研究中国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成为一项重要议题。采用最邻近距离、点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小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并从地形、人口、经济、区位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主要结论包括:① 全国层面,中国小城镇呈“西北疏、东南密”的总体格局特征,形成三大团块集聚区,包括由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冀等城市群组成的“弓箭”状集聚区,珠三角、湘中地区形成的“倒T字”型集聚区,以及成渝城市群地区的“圆形”状集聚区;② 小城镇沿北部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的轴带与东部沿海轴、南部沿(长)江轴共同组成“π”型集聚带,与三大团块集聚区共同构成“团块+轴带”组合式空间集聚形态;③ 区域层面,中国绝大部分省市的小城镇呈均匀分布,但总体均匀程度并不高;④ 小城镇呈集聚分布的省、自治区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内陆边境地带及四川盆地,总体地广人稀;⑤ 小城镇空间分布受自然资源环境、人口疏密、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度、道路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以及政策导向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建议增强西北地区小城镇扶持政策,多培育小城镇作为发展节点,城市群周边、省会等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应注重提升发展质量,传统农区、贫困山区及边远落后地区要重视经济建设及增强道路交通可达性,促进小城镇发展以助力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香港与大京九带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入手,将香港和京九沿线地区纳入统一的协作框架内,提出了香港同大京九带横向联合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4.
北疆铁路沿线地带城市化道路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干旱区地理》1995,18(2):61-66
城市化一般而言有“大城市化”和“乡村城市化”两种方式,本文在大体分析了北疆铁路沿线地带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及城市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提出本地带的城市化道路应在不忽视大城市发展的同时,主要建设好中小城市走乡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樊杰 《地理科学》1998,18(2):99-105
基于对我国6省7个建制镇的实地调查研究,本文侧重于从就业结构变化、人口迁移、小城镇建设和资金来源、小城镇工业布局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在城镇化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总被引:49,自引:9,他引:40  
张富刚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8,63(2):115-122
从系统论的角度, 剖析农村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特征及动力机制, 是构建区域农村 发展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 ① 区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城乡统一体, 农村问题必须 置于区域整体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② 区域农村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农村发展内核系统和 农村发展外缘系统组成的复杂综合体, 农村发展的本质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耦合协调作用的过 程。③ 区域农村发展综合能力取决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外援驱动力两个 方面, 三者均是矢量的概念, 符合物理学意义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之间相互组 合, 形成四种不同的类型, 对应不同的农村发展状态。④ 依据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 性, 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工业化、城市化外援驱动主导型和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两个一级类, 以及工业企业带动型和特色产业发展型等六个二级类。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发展为研 究主线, 结合不同农村发展模式的特征与要求, 是地理学研究农村发展机制与模式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林初界  马润潮 《地理学报》1990,45(4):412-420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两种类型城镇的功能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广东省小城镇的功能结构,揭示了县城和非县城建制镇在企业所有制构成、就业结构、文教卫生设施、基础设施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供地模式改革的方向 --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如何优化小城镇土地供给模式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传统的土地供给模式具有计划供给、需求引导,无偿划拔、市场化程度低和体制僵化、制度不健全的基本特征。文章分析了传统土地供给模式的负面效应,指出传统供给模式下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导致了外延扩展、城镇用地布局混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论证了传统供地模式改革的方向应该主要走供给引导需求、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小城填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程久苗  严登华  俞华 《地理科学》2003,23(1):122-128
安徽省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偏小;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用地增长过快,且其发展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且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同时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小城镇发展动力匮乏;(2)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科学、全面规划;(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4)传统的二元制户籍制度和进镇代价大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5)固有的土地政策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小城镇土地市场难以培育;(6)耕地占补注重"量"忽视"质";(7)小城镇建设中违法用地突出;(8)小城镇土地管理薄弱。要实现安徽省小城镇土地持续利用,必需完善小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科学定位、梯度发展小城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相关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培育小城镇土地市场;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20.
在快速城市化区域,村镇的布局与形态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城市区域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的倾入过程,也是周边村镇空间演变的过程。曲靖市麒麟区是云南省曲靖市中心城区所在地,以麒麟区行政范围内的镇、乡、行政村及自然村为对象,实证分析麒麟区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村镇空间布局与形态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村镇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关系,提出村镇形态发展的建议,为西部地区的区域城市化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