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围岩与热液所发生的的置换作用称为交代作用,顾名思义碱交代作用就是钾、钠碱金属性化学物质参与交代作用。碱金属(钾、钠)带进热液蚀变岩称为碱交代岩。所以碱交代作用主要是以热液作用为主体,对金属元素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成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诠释了热液作用是成矿物质富集的驱动力。碱交代岩是竹山下铀矿床主要的蚀变类型之一。通过对竹山下碱交代型铀矿床的钻孔20-1碱交代岩进行野外踏勘采集样品、室内岩相学分析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确定了竹山下地区碱交代作用对铀矿床的实质为钾交代作用,碱交代作用使得富铀岩石中的惰性铀成为活性铀,从而被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2.
相山铀矿田横涧矿床的成因归属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万良 《地质论评》2001,47(4):377-382
横涧矿床位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相山铀矿田)的北部,是相山众多与花岗斑岩有关的铀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主要产于横涧花岗斑岩体中,其外接触带粉砂岩、变质岩中也有矿体分布。矿体形态为脉状,是岩浆热液作用的产物,成矿前热液呈碱性,第一期成矿热液呈弱碱性,第二期成矿热液呈弱酸性,该花岗斑岩以往认为是潜火山岩,但潜火山岩本身概念太复杂,实际上不便运用,相山铀矿田边部的浅成一超浅成侵人体,与其说是潜花岗斑岩(潜英安斑岩)石油如说是花岗斑岩(英安斑岩)。横涧矿床是斑岩铀矿床。  相似文献   

3.
陈岳龙  张本仁 《地球科学》1994,19(3):375-382
对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燕山期具类似于板块俯冲带花岗岩成分变化规律(成分极性)的八宝山,柳关,后瑶峪花岗斑岩类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斑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新太古代的太华群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与地幔来源物质混合形成的产物,稀土元素含量非常低的八宝山花岗斑岩在岩石形成过程中有流体与其发生交代作用,由于交代及混合作用造成花岗斑岩类的Rb-Sr等时线多为假等时线;柳关花岗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湘南宝山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和磷灰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并探讨了宝山花岗闪长斑岩的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锆石和磷灰石的LA-ICP-MS U-Pb定年显示,宝山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60Ma。综合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宝山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因可能为新生地壳与古老地壳的混合熔融,同时宝山花岗闪长斑岩中发现的890±20Ma的继承锆石,验证了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的参与。磷灰石的主微量元素研究显示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和Cl含量,Sr/Th比值具有较大变化,而La/Sm比值变化不大等特征,表明形成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的母岩受到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交代作用影响。在上述过程中,富含Cl和H2O的流体从板片中释放出来,引发地幔楔熔融,并对矿床中成矿金属元素进行提取。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发的伸展-减薄运动,在地幔上涌过程中,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这些高温岩浆底侵老地壳源区,诱发老地壳部分熔融,进而发生了强烈的壳-壳混合作用,产生花岗闪长质岩浆。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相山矿田横涧-岗上英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横涧-岗上英铀矿床产在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的北部, 区域NE向、EW向断裂构造与火山构造复合控制次花岗斑岩体和铀矿床的定位, 矿区次花岗斑岩的产出明显受到高角度逆断层的制约, 铀矿化主要受构造裂隙控制, 含矿裂隙带沿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呈弧形展布。依据横涧-岗上英地区次花岗斑岩岩体及矿体空间展布及产状特征, 厘定了控岩构造系统, 通过分析构造裂隙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划分了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体系, 初步认为矿区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三期6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相山铀矿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床,其北部主要铀矿类型为花岗斑岩型铀矿床,铀成矿在时空和成因上与超淺成侵入相的花岗斑岩有关。前人多针对某一具体矿床含矿主岩开展工作,获得的花岗斑岩成岩年龄数据相差较大,影响了对相山花岗斑岩型铀矿的深入研究。选择相山北部横涧、游坊、沙洲、云际等铀矿床的含矿主岩——花岗斑岩系统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地球化学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以期厘定相山花岗斑岩型铀矿床含矿主岩的成岩时代和成因类型。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横涧、游坊、沙洲、云际的花岗斑岩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5.6±1.3Ma(MSWD=0.45,n=26)、136.2±1.3Ma(MSWD=1.2,n=21)、133.4±11Ma(MSWD=0.67,n=24)及134.3±1.1Ma(MSWD=0.88,n=25),集中在132~137Ma之间,属于早白垩世。研究认为,相山北部花岗斑岩成因类型界于A型花岗岩与S型花岗岩之间的过渡型,为A-S型花岗岩。花岗斑岩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地壳,地壳物质作为主要成分参与了花岗斑岩的形成,同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花岗斑岩为板内构造界境下伸展体制的产物,可能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因板块后撤导致岩浆侵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对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燕山期具类似于板块俯冲带花岗岩成分变化规律(成分极性)的八宝山、柳关、后瑶峪花岗斑岩类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斑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新太古代的太华群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与地幔来源物质混合形成的产物。稀土元素含量非常低的八宝山花岗斑岩在岩石形成过程中有流体与其发生交代作用,由于交代及混合作用造成花岗斑岩类的Rb—Sr等时线多为假等时线;柳关花岗斑岩基本上完全由太华群的斜长角闪岩提供物质,豫西地区燕山期的花岗岩岩基其物质来源更为复杂,可能有宽坪群为其提供物质。  相似文献   

8.
赵瑞峰  徐涛 《地质与资源》2015,24(2):124-127
石窑沟钼矿位于豫西马超营断裂带中段,区内北西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深部有隐伏斑岩体侵入.钼矿体赋存于隐伏花岗斑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上,其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独特的构造背景、丰富的矿质来源、强烈的流体作用、适宜的矿体定位空间等诸多因素结合,形成了隐伏斑岩体控制的大型斑岩型钼矿.  相似文献   

9.
新疆白杨河大型铍铀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大型铍铀矿床是亚洲最大的铍矿床,其矿体产出于晚石炭世微晶花岗斑岩与上泥盆统塔尔巴哈台组(D3t)中酸性火山岩的接触带上,该矿床为典型的热液矿床.萤石作为白杨河铍铀矿床中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脉石矿物,发育大量气液包裹体.通过对萤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获得了其主成矿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37~372℃(n=40),平均为308.5℃,反映该矿床为中高温热液矿床.萤石以相对富集中稀土(MREE) ((La/Yb)N=3.18~3.55),强烈亏损Eu (δEu=0.01),REE分布模式呈“V”字型为特征.萤石锶钕同位素数据显示出较高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0.7106),以及正εNd(t)值(3.50~2.95),相似于微晶花岗斑岩的锶钕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143~0.7466,εNd(t)=4.06~5.29),由此提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微晶花岗斑岩岩浆分异的晚期热液.主成矿期的萤石包裹体显示高温、低盐度的特征,推断成矿流体源于微晶花岗斑岩晚期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10.
佛子冲铅锌矿田位于广西岑溪市诚谏镇境内,从北向南主要由古益、河三、龙湾3个铅锌矿床组成。矿田内发育有三期花岗质侵入岩及两期火山岩,其中二长花岗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二长花岗斑岩的野外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矿田内控岩控矿构造的研究,探讨二长花岗斑岩的成因,确定佛子冲铅锌矿的成矿地质体及成矿构造。利用LA-ICP-MS对采自古益、河三、龙湾的二长花岗斑岩进行锆石U-Pb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5.1±1.7)、(105.2±0.5)、(104.2±1.5)Ma。主量元素成分显示,二长花岗斑岩为准铝—弱过铝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球粒陨石稀土元素模式图特征显示,轻稀土强烈富集,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显示强烈的Ti、P负异常和Pb的正异常。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二长花岗斑岩起源于地壳,并经历了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ACF)过程。二长花岗斑岩的εSr(t)为78.98~162.66、εNd(t)为-10.4~-8.3,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1.424~1.672Ga,进一步表明二长花岗斑岩来自中—古元古代基底的部分熔融,进而可能暗示佛子冲矿田与云开古陆具有相同的前寒武纪基底,是云开古陆的组成部分。二长花岗斑岩的空间展布、断裂构造的控岩控矿特征显示,二长花岗斑岩侵位中心位于矿田南部的新塘,向北进行岩墙扩展式侵位,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产物。二长花岗斑岩是龙湾、河三矽卡岩型矿床相关的花岗岩体,也是古益岩浆热液型矿床的成矿地质体,从河三、龙湾的矽卡岩型矿床,到古益岩浆热液充填型矿床,构成了同时同成因的热液矿床系列。  相似文献   

11.
12.
13.
湖南鹿井地区铀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思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井地区是我国的重要铀成矿区之一。在综述鹿井铀矿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深源成矿、深大走滑断裂、热变质带、花岗斑岩对铀成矿的重要作用。指出NNE-NE向遂川-热水左行走滑断裂直接控制了鹿井矿田的沉积特征、构造格局和铀成矿作用。因此,需要对已发现的矿床(点)和矿化点从深源成矿、深大走滑断裂控矿入手,深入研究其形成和演化特征及其最佳耦合类型,探索新类型,发现新的有利地区,预测和优选出可望突破的找矿靶区,最终对矿田及其周边的铀资源潜力做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4.
板庙子金矿区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金黄铁矿型和含金多金属型,对两类矿石研究表明金赋存于黄铁矿和交代、穿切黄铁矿的黄铜矿中,主要与黄铁矿有关;对矿石中的A u、A g、Cu、Pb、Zn、Co、N i、B i、R b、S r、B a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群,结果为A u B i、A g Zn Cu Co Pb N i、R b S r B a三群;对两类矿石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脉岩进行Q型聚类分群,结果表明金—黄铁矿型矿石与辉绿岩、煌斑岩、花岗斑岩有关,金—多金属型矿石主要与二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有关,并与实际地质调查认识一致。由此明确了本矿区中金主要形成于金—黄铁矿阶段,少量形成于金—多金属阶段,随着岩浆由中性向酸性演化,成矿作用由贵金属向多金属矿化转变,并在空间上形成叠加。  相似文献   

15.
江西相山矿田西北部与东南部矿床侵蚀程度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赣杭成矿带西段火山岩系中的热液脉型铀矿田,矿床产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内部及外侧,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东南部矿床较少,西北部矿床无论是数量还是品位都明显好于东南部。文章通过相山矿田西北部与东南部地貌形态、花岗斑岩产状、碎斑熔岩物化性质、成矿类型的对比分析,认为这种不均衡的矿床产出规律,不是成矿地质结构差异引起的,而是侵蚀程度不同所致。从矿田西北部到东南部,矿床侵蚀深度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6.
郴州市枞树板铅锌(银)矿床与花岗斑岩脉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柏林  李玉生 《湖南地质》1999,18(1):9-14,50
该文从时空关系,微量元素特征,稀土元素特征等方面对郴州市枞树板地区铅锌(银)矿化与药岗斑岩脉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了铅锌(银)成矿作用与花岗斑岩脉在成因上关系不大,而与燕山早期花岗岩(千里山岩体)有关,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成矿早于花岗斑岩脉的侵位,两者的共生关系是受同一组断裂控制的。  相似文献   

17.
连山关地区下元古界中混合交代作用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家蓉 《矿床地质》1983,2(2):77-86
连山关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东北部营口—宽甸台隆与太子河台凹的过渡部位。前寒武纪地层在本区形成一短轴复背斜构造,轴向290°。背斜轴部由混合花岗杂岩体及呈残留体分布的鞍山群组成,四周为下元古辽河群所包围。背斜北翼有大面积上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分布(图1)。近年来,在下元古界浪子山组底部与太古界基底混合杂岩体的不整合面附近发现了铀矿床。铀矿床主要赋存在浪子山组沉积变质岩及白色混合岩中。其形成  相似文献   

18.
苗儿山地区中生代酸性脉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儿山地区中生代酸性脉岩主要为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具有较高的Al2O3、K2O、Na2O含量和较低的TiO2、MgO含量,微量元素以富集Rb、Th、U、Ta而亏损Ba、Sr为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偏低,轻稀土富集,Eu亏损强烈。在CaO/Na2O-Al2O3/TiO2和Rb/Sr-Rb/Ba图解上,酸性脉岩具有上地壳富黏土质泥岩的特征。这些特征与豆乍山、香草坪等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表明酸性脉岩与岩体的物质来源相同,即早期酸性花岗岩体的母岩浆滞留于地下深部,经一定程度分离结晶和固结后,晚期熔体沿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及断裂构造上升形成脉岩。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可以导致铀等成矿元素在残余熔体中的高度富集,为铀矿床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小兴安岭北东段地处环太平洋成矿域与古亚洲成矿域叠合区,经历了中新生代以来的火山-岩浆作用,是火山热液型铀矿床的有利产出部位。通过分析小兴安岭北东段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对比俄罗斯卡缅努什火山机构拉斯托契卡矿床,提出NE、NW向和SN向的贯通性基底断裂,以及晚中生代火山塌陷盆地和潜火山岩浆活动中心为该区铀成矿有利地段。铀矿化受溢流相霏细岩、流纹岩、流纹斑岩,以及喷发相凝灰岩,火山侵入相霏细斑岩、花岗斑岩、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控制。本区的南峦、宁远村、汤源和翠峦等火山塌陷盆地是铀成矿最有远景的盆地。  相似文献   

20.
Ha Giang is one of the largest, northern border provinces of Vietnam, consisting of four districts: Yen Minh, Quan Ba, Dong Van and Meo Vac. This province features varied karst landscape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limestone. The region has been recognized by UNESCO as one of the 77 geological parks in the world and the second in Southeast Asia on 3 October 2012. In the dry season, little or no rain is recorded; therefore, surface water is very scarce. For this reason, proper deline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 is critical for sustainable water supply. Thi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under the scientific project KC-08-10 in the national program KC-08. Remote sensing and GIS were used to decipher the signature of karst water in the highland of Ha Giang. Information layers generated were subjected to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decision making to identify ideal locations for groundwater prospecting. The study resulted in delineation of ten zones for all regions and 18 ideal drilling sites in Tam Son Town of Quan Ba District. Drilling and resistivity soundings wer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success of the interpretation. Deep resistivity survey confirmed low resistivity (200–300 Ωm) near the identified potential sites in Tam Son Town of Quan Ba District. Further, successful drilling at site LKTS1 with a discharge of 7–9 l/s is observed, proving the potential of this methodology for rapid exploration of groundwater in water-scare karst terrains of Vietn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