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陕西省地矿局综合研究队承担的《陕西省秦岭地区麦饭石调查及应用试验研究报告》已于1988年9月在西安通过评审。并将陕西省首批发现的麦饭石命名为“秦岭麦饭石”。秦岭麦饭石母岩(黑云石英二长斑岩)呈不规则状小岩体(群)分布,规模较小。相伴生的还有闪长岩、辉石闪长岩及石英二长闪长岩,均为同源岩浆分异产物,其时代为燕山早期。围岩地层以元古界白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闽东南麦饭石特征及功能特性,探讨了闽东南麦饭石在味精废水,养鳗池水水质净化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麦饭石是普通花岗岩类岩石的一种,因其形似麦饭而得此美名。主要成份为 SiO_2和 AL_2O_3,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原素。因其有吸附和溶出两火特性,所以对改良水质、净化饮用水具有特殊的意义。麦饭石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咐大肠杆菌和其它有害物质;吸附水中细菌和有害重金属离子,净化水质。其净化过程是通过离子交换、胶体的吸附和难溶氢氧化物的沉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异养反硝化技术是市政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微生物活性易受冲击负荷、重金属胁迫等环境条件影响,使出水效果不稳定。麦饭石作为一种天然硅酸盐矿物,能有效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对环境胁迫的抗性,可以将其应用于微生物污染治理领域。通过批实验研究麦饭石的剂量、处理方式对异养反硝化的促进作用并探究麦饭石作用于微生物的机理。结果表明,麦饭石的投加剂量和处理方式均显著影响了微生物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硝酸盐去除率与麦饭石投加量呈正相关,麦饭石投加量为350 g/L时硝酸盐去除率可达96%,未添加麦饭石的空白组硝酸盐去除率仅为25%;处理方式会影响麦饭石对反硝化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磨后过200目筛的麦饭石在投加量<150 g/L时具有优势,投加量继续增大后,未经处理的麦饭石表现出更强的反硝化促进作用。进一步采用未经处理的麦饭石、研磨后过200目筛麦饭石及球磨麦饭石浸出液进行反硝化的促进实验及微生物毒性实验探究麦饭石作用于微生物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麦饭石浸出液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及对环境胁迫的抗性,影响麦饭石生物促进作用的主要因素为其溶出微量元素的成分及浓度。本研究为天然矿物麦饭石应用于微生物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秦岭造山带东段秦岭岩群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4,他引:6  
时毓  于津海  徐夕生  邱检生  陈立辉 《岩石学报》2009,25(10):2651-2670
对东秦岭地区的陕西省洛南县、宁陕县、长安县和河南省淅川县出露的四个秦岭岩群变质岩进行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样品主要由变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详细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三个正变质岩均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971~843Ma),而副变质岩中富集大量新元古代碎屑锆石,根据最年轻的谐和年龄(859Ma)和早古生代的变质年龄,推测其沉积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晚期.因此,北秦岭南部的秦岭岩群的变质岩主要由新元古代早期的火成岩和新元古代中晚期的沉积岩组成.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期,局部有燕山期的变质作用叠加.指示北秦岭的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还显示秦岭岩群的新元古代火山岩均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沉积岩沉积于大陆弧-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指示秦岭造山带在新元古代早期是一个火山弧.秦岭岩群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在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方面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特征非常相似,表明位于北秦岭造山带的秦岭岩群应归属于扬子克拉通陆块,是扬子北缘的一个大陆边缘弧.  相似文献   

6.
梁成 《地质与勘探》2023,59(3):608-616
山东省蒙阴县蒙山北部地区麦饭石矿产资源品质好,且矿石开发利用已具有较大规模。为查明该区麦饭石全岩地球化学及麦饭石溶出和吸附特征,本文对研究区麦饭石岩相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蒙阴县蒙山北部地区麦饭石属钙碱性岩浆岩,其对人体的有益和有害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元素丰度值相当或略低。麦饭石的溶出和吸附特征表明,麦饭石能溶出有用组分偏硅酸(H2SiO3),并且含量均达到了天然饮用矿泉水的标准要求(≥25.00 mg/L),有益有害元素也均满足限量指标要求,溶出效果较好。麦饭石对有害元素Pb、Cd、Hg、As、Cr均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其中对Cd、Hg、Pb等元素吸附效果最好。本次研究为制定山东省麦饭石矿产地质勘查地方标准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东几处典型麦饭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主要物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境内至今已发现几十处麦饭石矿,其中以“泰山麦饭石”、“雪花山麦饭石”和“青岛麦饭石”较为典型。三者均为风化一半风化状的中酸性岩浆岩,其化学组分与国内、日本的典型麦饭石矿庆基本一致,主要物化性能为溶出性、吸附性、双向调节活性效应和复用性等。  相似文献   

8.
佛坪地区片麻岩套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草坪片麻岩出露于南秦岭中带东西秦岭转换部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讨论,初步认为是一套古老的(晚太古代)偏基性TTG岩套。  相似文献   

9.
麦饭石作为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并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复合矿物或药用岩石,其利用历史十分悠久,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麦饭石的性能、用途和用法已有记载。从地质科学的角度讲,麦饭石母岩通常被认为是岩浆结晶分异晚期残留岩浆以次火山岩产出的闪长玢岩、石英钠长斑岩或石英闪长斑岩等,矿物成分主要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绿泥石等,作为一类非金属矿产资源,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畜牧与动物医学、中药学以及地质学等领域,基础研究薄弱,因而对其理化性质、矿物组成和岩石类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认识。我国麦饭石产地众多,内蒙古奈曼旗、山东蒙阴联城、齐齐哈尔碾子山等地矿产储量较高、品质较好。其中,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于2001年5月被国家授予"中国麦饭石之乡"的称号。碾子山麦饭石资源储量达1.4亿m3,因其含硒、锌、磷、钙等20多种微量元素,被国内外市场看好,以其为原料生产的饮具、酒具等器皿类和床垫、颗粒肥、粉末等远销日本、韩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地。但由于碾子山麦饭石的地质产出、岩石矿物组分、微量元素含量、元素溶出及吸附能力等各项理化性能尚缺乏基础研究信息和数据,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缺少理论指导依据。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碾子山麦饭石开展基础研究,通过确定其成分、结构、性能,再在此基础上根据麦饭石的吸附功能、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抑菌功能等特性开展化妆品、功能涂料、功能陶瓷、催化剂载体、保健品等产品的开发。通过岩石手标本观察、岩石光学薄片观察、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热重分析(TG)、孔结构及比表面分析等手段对碾子山麦饭石作了初步了解,并进一步研究了其重金属吸附性能、VOCs吸附性能、p H缓冲能力等性能,从而全面揭示了碾子山麦饭石基础性能信息,为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得知该地区麦饭石主要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同时含少量的风化产物——黏土矿物(蒙脱石、绿泥石、角闪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碾子山麦饭石含少量人体有益微量元素(Sr、V、Mn、Zn等);由于大量长石及少量黏土矿物的存在,推测该麦饭石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及pH缓冲能力。通过实验还发现,碾子山麦饭石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且矿区不同层位的麦饭石吸附性存在一定差异。由于矿区表层风化程度相对较高,黏土质含量较高,因而吸附性优良,麦饭石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随麦饭石样品层位由上部至下部依次减弱。另外,p H缓冲实验测试显示,麦饭石对酸碱溶液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对酸液的调节作用极为显著,该结论同时在重金属吸附试验中得到验证,溶液由吸附初始的酸性变为吸附后的中性偏碱性。本研究通过对碾子山麦饭石样品开展一系列基础功能性实验,初步量化其基本理化性能及吸附特性,为其更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秦岭地区是我国主要产金基地之一,已探明黄金储量超过百吨,其中百分之七十的金赋存于含金多金属矿石中,因而以金为主,综合回收银及多金属的选冶试验研究在“铜铅分离”这一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及经济效益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有十余个省一百多处相继发现麦饭石。其主要产出于各时代中酸性火山—深成岩中,岩性为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及石英二长闪长岩。 人类健康与生存的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经研究,有的地区麦饭石、麦饭石产地的井水及人体血液中三者含的微量元素曲线是一致的。通过对麦饭石的浸入、吸附等试验,认为麦饭石含有人体健康所需的微量元素,被称为“药石”。  相似文献   

12.
华北克拉通南部早前寒武纪基底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瑞英  孙勇 《岩石学报》2017,33(10):3027-3041
简要总结了华北克拉通南部鲁山地区、小秦岭地区、登封及中条山地区的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序列及其地质意义,并对各地区地质特征和变质演化特点进行对比。结合前人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南部早前寒武纪基底的演化特点、陆壳形成的主要时期和华北南部基底的构造区划等问题,提出几点认识:1)华北克拉通南部鲁山、中条山、小秦岭等地区均有2.7~2.9Ga岩石记录,以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TTG)岩石为主,它们共同构成华北南缘的古老结晶基底,并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2.5Ga构造-热事件,标志着华北克拉通南部在新太古代末期可能已经形成统一基底;2)华北克拉通南部主要的陆壳形成时期为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与全球其他主要克拉通一致,而古元古代早-中期则以地壳再循环为主;3)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等特点,将华北南部鲁山-小秦岭地区和中条山等地区划归为"南部古陆块",并提出该陆块呈现为一个大型的倾伏向斜构造,可能在新太古代晚期已经形成,其枢纽向南东倾斜。"南部古陆块"在新太古代末期与其它微陆块拼合,并发生了变质作用和陆壳的活化与再循环,共同指示新太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统一基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地区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变质结晶基底和中-新元古代沉积盖层,记录了重要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信息。近年来的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原认为是中-新元古代的汝阳群-洛峪群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1. 75~1. 60Ga),而沿着华北克拉通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拼合带(洛南-栾川断裂带)分布的新元古代盖层(主要为栾川群)的形成时代尚不明确。华北南缘新元古代栾川群主要由大理岩、片岩、千枚岩和碱性火山岩组成,其上部大红口组火山岩以碱性粗面质岩石为主,高硅富钾,与侵入到栾川群中下部的辉长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岩石组合。栾川群大红口组三个粗面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40±4Ma、845±5Ma和846±6Ma,结合已有的栾川群下伏地层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结果(~1000Ma),限定栾川群归属于新元古代早期(1000~840Ma)。大红口组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区域构造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栾川群火山岩与北秦岭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共同指示了华北南缘与北秦岭在~845Ma均处于板内拉张阶段。  相似文献   

14.
王宝萍  翟建平 《地下水》2014,(5):119-120
通过实验分析ClO2在净化工业污水中的作用,结果表明,ClO2浓度对污水中COD的含量影响不显著,其原因与ClO2对污水中有机物取代基的选择性有关,ClO2对畜禽污水中的硫化物、氰化物、大肠杆菌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可使上述三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我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的阈值以内,用于农田灌溉。  相似文献   

15.
麦饭石中元素溶出的微结构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兴忠  杨辉  曹明 《矿物学报》2004,24(4):425-428
进行了麦饭石中元素的溶出试验,结合麦饭石的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探讨了麦饭石中矿物元素溶出的微结构模型,采用该微结构模型分析了颗粒尺寸、温度、时间及溶出次数对矿物元素溶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麦饭石颗粒变小,溶出液的矿化度呈指数形式增加;麦饭石溶出次数增加,矿化度明显降低;溶出温度增加,矿化度和Sr含量增加,且增幅较大;溶出时间增加,矿化度和Sr含量增加,但增幅较小;麦饭石的矿物组成及岩石结构特征有利于矿物元素的溶出。麦饭石矿物元素溶出微结构模型可以表示为麦饭石浸入水中→界面水膜层形成→水渗入→水合作用→元素离子化→离子迁移、扩散→元素溶出,该模型进一步说明麦饭石粒度变小和溶出温度增加等都能促进矿物元素的溶出。  相似文献   

16.
麦饭石的开发应用,开辟了地质、医药、营养、环保、食品等学科研究的新领域。然而对麦饭石的质量标准与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的认识还很不一致。本文着重对麦饭石矿床的分类、评价标准、等级划分及矿床评价等进行了论述,对麦饭石的开发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胡能高 《矿物岩石》1990,10(3):24-32
枣园岩体属岩浆成因;具S型和l型花岗岩间的过渡类型性质;岩浆不是源自秦岭群,可能源自太古宙上壳岩系。从野外侵入关系和同位素年龄测定来看,该岩体形成于晚元古宙.作者认为,这些认识对阐明秦岭群的构造、岩浆活动史及其基底性质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动物油脂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模型开展古代样品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可细化脂肪来源,有助于探究动物资源的加工利用、相关载体的使用功能及先民饮食策略,从而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提供重要信息.目前该模型已得到国外诸多地区现代动物样品的验证,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尚不明晰.文章对陕北地区石峁遗址和高家洼遗址...  相似文献   

19.
刘志慧  罗敏  陈龙耀  曲玮  刘晓春 《岩石学报》2018,34(5):1484-1502
南秦岭佛坪地区位于东西秦岭交汇部位,以前寒武纪基底穹状隆升为主要特征,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变质变形特征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揭示南秦岭构造带的性质及其在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作用,本文对佛坪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和沉积盖层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佛坪穹隆核部前寒武纪基底中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为600~820Ma、2021Ma和2467Ma,其中3个样品给出最年轻的年龄区间约为615~728Ma,沉积时代不早于新元古代,另外1个样品给出的最年轻的年龄峰值为1113Ma,沉积时代不早于中元古代,否定了关于认为其为太古代或古元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的认识,其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陆块北缘。佛坪穹隆上覆盖层和外围南侧盖层给出了相似的年龄图谱,主要年龄峰值为410~450Ma、650~880Ma和910~950Ma,其中最年轻的年龄区间为344~416Ma,表明其沉积时代晚于泥盆纪,碎屑物质来源为北秦岭构造带和南秦岭构造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于新元古代已增生为扬子陆块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晚古生代(泥盆纪)紧邻华北-北秦岭构造带南缘,并共同为南秦岭大面积的泥盆纪盆地提供碎屑物质。  相似文献   

20.
秦岭在中国是主要产金地区之一,最主要的金矿集中在三个成矿区。①北区:小秦岭—熊耳山成矿区,其中小秦岭金矿田产于太古代变质岩中;熊耳山上宫金矿产于元古代火山岩中。②中区:南秦岭成矿区,双王、二台子金矿皆产于中泥盆系地层中。③南区:勉县—略阳—宁强成矿区,李家沟与东沟坝金矿产于中上元古代碧口群。金矿化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受区域构造控制,与岩浆侵入有关。对矿化起主导作用的是石英-黄铁矿与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阶段。 金矿区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硫同位素变化范围窄,类似陨石硫,表明大量的硫来自岩浆,同时又具有地层硫的特征。氢、氧、碳同位素表明属正常岩浆水的特征。铅同位素研究表明铅来自围岩和晚期岩浆。大部份酸性岩浆岩和部份中性岩浆岩,可能为地壳重熔的结果。因此认为本区多数金矿属中低温岩浆热液型。这些花岗岩具有多期、多幕重复侵入的特征,金矿化与中生代花岗岩侵入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