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从工业废水及其排放,生活污水及其排放,畜禽养殖废水及其排放和农药的使用,以及内河水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福州市水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水环境保护、提高水环境质量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河孟花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黄河泥沙对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突出影响,为了完整地反映多泥沙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有效区分由泥沙带来的自然污染与由污染物排放引起的人为污染,该文依据多泥沙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思想方法,对黄河孟花段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禹城市水资源总量及其特点、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水环境问题。并针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水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天然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开发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向水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日益增多,对水资源的无序利用和管理模式的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珠三角地区河网纵横交错、出海口众多,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珠江口水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在阐明珠江三角洲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其原因,并对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调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盖美  田成诗 《地理研究》2003,22(5):644-653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废水排放总量的增加,近岸海域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大连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研究了大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并对水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了水环境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在此研究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进行水环境调控,提出了大连市水环境经济协调型发展方案,这对于大连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湖水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数据揭示了太湖目前的水环境问题,并使用了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水环境的社会经济因子,如COD的排放量,工业产值,耦地面积和人口等,结果表明,COD的排放主要受农业与人口的影响,TP受人口与工业的影响,TN受人口与耕地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实行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健全一环保机构,推广污水治理技术等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雅鲁藏布江作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大河,其流域内聚集了自治区主要人口和经济。随着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雅鲁藏布江水质污染逐渐严重。进行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质和水环境容量评价是对科学合理利用西藏水资源的重要保障,本文根据雅鲁藏布江仲巴至林芝段的CODCr、氨氮、总磷等三种污染物浓度实测数据,使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研究区沿程水质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段首控制和断面控制下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型分段计算了研究区的理想水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量和剩余水环境容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水体质量整体状况良好,流域内3种污染物均剩余较大的水环境容量,但临近上游2个水功能区内普遍存在总磷超标问题,临近下游的2个水功能区少数计算单元存在较严重的CODCr和总磷排放超标问题,急需削减污染物排放以保障流域内水环境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新疆沿亚欧大陆桥地带的水环境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新疆沿亚欧大陆桥地带的水环境状况及其特点,以及水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经济发达的宁波市区为例,通过水环境敏感性与水质现状两方面综合评价城市内部空间水环境效应,从中心城区至外围地区,因人口集聚水平、产业发展类型和水污染处理能力的差异,水环境效应指数不断降低;探究其空间异质性,各乡镇评价单元水环境效应指数存在正向相关;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水环境效应影响机理,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水环境演变的基础,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则是造成水环境压力的直接原因。人口空间集聚带来的水污染排放,产生的水环境效应远高于其它因素,是城市内部水环境下一步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博斯腾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监测资料的分析,从水域面积和水环境质量变化,湖滨湿地萎缩和芦苇资源衰退以及湖泊水环境的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等方面探讨了新疆博斯腾湖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博斯腾湖保护区,加大管理检查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农田排污水的控制,强化重点排污口和重点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污管理,并通过湖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增源节水工程、加速湖水循环工程等措施,解决博斯腾湖水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水环境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水环境信息特点的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Client/Server和GIS的水环境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重点介绍系统的体系结构、空间数据库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丁维新  蔡祖聪 《地理科学》2002,22(5):619-625
综合评述了不同类型沼泽产生、氧化和排放甲烷能力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沼泽水位的变化引起沼生植物种群更替,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沼泽及其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进而导致沼泽产生和排放甲烷能力的不同。腐泥沼泽产生和排放甲烷能力最强,泥炭沼泽次之,森林沼泽再次之,苔藓泥炭沼泽最弱。甲烷排放以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在影响沼泽排放甲烷能力中,水位的变化最为强烈,底物、植物种类及数量和温度次之,pH、外源氮和土壤性质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讨论了水环境质量的定义,评价了目前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提出了水环境质量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建立了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模型。指出,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在不能忽略评价水资源量的同时,方法应有所突破;确定了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应该遵循的全面性原则、独立相关原则、可操作原则、科学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等;在选取单项指标的基础上,组合成8个分系统,进而合成对水环境质量相关系数较大的水资源量综合评价指数、水质污染综合评价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以此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水环境信息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Client/Server和GIS的水环境空间信息管理系统,重点介绍系统的体系结构、空间数据库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价的变化过程及其区域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德震  陈西庆 《地理科学》2002,22(4):483-488
随着资源危机的加剧,水价及其相关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水价及其相关水利政策的演变,探讨了我国水价特征的空间分布,地区间的差异及其与社会经济,水资源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水价改革,分析了我国水价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近期水价增长的理论依据,讨论了不价承受能力和调水的水价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侃  樊杰 《地理学报》2016,71(11):1911-1925
基于2012年环境污染物排放和社会经济截面数据,选取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及污染源结构指标,定量研究中国339个地级行政单元环境污染源的空间分异和集聚效应,解析环境污染源及排放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污染防控措施与综合治理建议。结果表明:① 环境污染源结构区域差异显著,水环境污染源以农业源主导型、城镇生活源主导型、城镇生活和农业源复合型为主,三者比重分别为35.40%、33.92%和25.66%,农业源主导型排放强度最高,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东北地区;大气环境污染源以工业源绝对主导型为主,其比重为74.63%,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区的广大区域。② 农业源主导使水污染物集聚式排放加剧,工业源主导则促进了大气污染物集聚式排放,特别在环渤海及其经济腹地区域,污染源结构强化了污染物排放的空间集聚效应。③ 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以人口规模影响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模型中呈现不同的影响效应,对工业源主导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呈正向影响,而对城镇生活源主导型区域的水体污染物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工业源绝对主导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正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河流水环境容量空间分异与工业生产力的宏观布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鲍全盛  姜文来 《地理科学》1998,18(3):205-212
在分析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与河流水环境容量资源之间矛盾关系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揭示了水环境容量与生产力宏观布局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根据河流水环境容量条件进行生产力宏观布局与调整产业结构的策略。水环境容量是影响生产力宏观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业生产力布局时,如果能充分考虑水环境容量资源的承载力,则能够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使经济与环境得以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呈现严重恶化趋势,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是太湖流域水体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不同于以往分开论述三者对水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全国第一次污染普查数据,运用污染足迹模型定量分析了湖州市农业面源(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排序为:磷>氮>有机物;(2)各农业生产类型对水环境的影响排序为: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3)湖州市各区县对水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通过对湖州市农业污染足迹评估,可以明确地提出哪种污染物类型、农业生产类型和区域是湖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研究结果可以为太湖流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区重建中有关水文与水环境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际上有关大型地震灾区水文过程和水环境变化的研究成果和龙门山区断裂带水循环系统特点,从地表水循环变化及其对流域水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可能影响、河道形态与径流过程变化、坡面水动力场的可能变化及其对坡面岩土稳定性与土壤侵蚀的作用、水环境可能变化以及流域水安全与水库生态调度等方面,讨论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影响,认为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应重视对流域尺度水循环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科学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0.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2020,40(6):1109-1116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