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湿地定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对湿地定义的概述,分析了各种湿地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从湿地的发生学因素与诊断特征、"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湿地定义的多样性、定义问题与边界问题的关系等方面,对湿地定义研究中的共识进行了剖析。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不是所有湿地个体共同的诊断特征,只有湿地水文特征是区分湿地与非湿地的本质特征;对湿地水文阈值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湿地的客观外延是"正常情况下"的湿地外延与"非正常情况下"湿地特殊外延之和,目前所有湿地定义的外延与湿地的客观外延都不是全同关系,因而所有的湿地定义都是存在问题的;湿地定义研究中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理论基础薄弱。基于逻辑学关于概念的外延确定与内涵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认为只有在构建湿地外延确定与内涵确定的理论、方法和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定义湿地;在明确湿地客观外延的基础上,将湿地内涵的概括具体化为对"要素—指标—阈值"的逐级概括,从而指出湿地定义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方向。随着对湿地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研究的深入,湿地边界阈值会越来越明确,统一的、科学的湿地定义必将出现。  相似文献   

2.
湿地边界确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目前湿地边界确定存在的困难及各种湿地边界指标及其标准在湿地边界确 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自然地理学相结合, 分析了湿地系统与陆地系统和 水体系统之间本质特征的区别, 认为: 由于湿地边界存在的客观性, 湿地边界确定的困难并不能 说明其边界就不能确定; 用人为"规定"的标准来确定湿地的边界是不科学的, 任何自然综合体的 边界只能认识而不是人为规定的; 由于湿地多样性, 从湿地本身特征无法确定湿地边界的情况 下, 由于湿地是位于水陆交错带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只要抓住了湿地隐域性的本质, 确定了水体 系统与陆地系统的边界也就确定湿地系统的边界。通过对湿地边界各种指标的合理性和可重复 性分析, 提出地带性土壤诊断层尖灭点作为湿地边界指标, 分析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并提出了 湿地边界确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退化现状及所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以正负参照系选取了4块不同修复年限的样地,从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构建了湿地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化芦苇湿地的修复效果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4年修复期的样地评价得分为4.01,2年修复期的样地评价得分为3.16,对应评价结果分别为"优"和"良"的等级。相比负向对照,修复区的水体指标和土壤指标参数显著改善,而植被生物量和密度与自然样地还有较大差距,说明生物群落的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湿地水资源管理是该区芦苇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应根据芦苇不同生长期的需水量,制定合理的抽灌制度,达到洗碱脱盐和植被建群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4.
湿地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湿地定义理论基础薄弱及湿地定义多样性的现状,按照发生学原则,科学地确定了湿地外延。根据逻辑学关于定义的基本原理,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湿地的"属"与"种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外延是由"正常情况下""湿地三要素"齐全的湿地外延部分与"非正常情况下""湿地三要素"不全但具有湿地水文特征的特殊外延部分组成。湿地所在的"属"是地表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这个"属"由陆地、湿地和水体3个"种"构成。湿地"种差"主要表现为"要素-指标-阈值"问题。"要素-指标-阈值"问题的分析表明,湿地水文特征是湿地的本质属性,淹埋深(S)、历时(D)和保证率(F)是表征湿地水文的特征指标,因而湿地"种差"可用一组有序数(S,D,F)表示,当(S,D,F)满足一定的阈值时,就具备了发育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的水文条件。根据湿地"属"与"种差"分析结果,湿地可以定义为:湿地是由于在大多数年份"淹埋深-历时"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而具备了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发育的水文条件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利用定义规则,对湿地定义进行了科学性检验,指出湿地定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S,D,F)阈值的研究缺少科学可行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对湿地本质特征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对湿地外延的认识的发展以及(S,D,F)阈值研究的深入,湿地定义也应作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南京新济洲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新济洲湿地为例,研究了长江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恢复工程方案。新济洲湿地位于长江下游南京市江宁区段,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湿地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新济洲湿地的野外研究,分析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从湿地生境、生物、结构与功能方面阐述了生态恢复的总体构想,研究了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新济洲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栖息地、基底、水体和土壤的恢复;湿地生物恢复途径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外来物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湿地结构与功能恢复内容包括生态序列重建,生态系统、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有景观建设、功能区建设、生态定位站、血吸虫防治、植被移植、防护林和河道整治等;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包括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6.
河岸湿地研究的理论与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水陆之间的过渡带与生态交错区,河岸湿地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鉴于河岸湿地在流域规划、河流保护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河岸湿地生态学研究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中国学者对河岸湿地生态学研究历经十余载,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和完备的学科体系,因而迫切需要加强该领域的系统研究工作。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河岸湿地基础理论,包括河岸湿地的定义、边界、结构和功能及其机理的研究;以及河岸湿地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河岸湿地生态模型与GIS技术的运用、岸坡稳定的生物工程技术和河岸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等,提出了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河岸湿地生态学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的设想,以期推动河岸湿地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均匀布点开展纳帕海湿地区植物群落调查,应用DCA排序分析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其主控因子,利用Shannon-Wiener等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态势;利用多期Landsat TM/ETM+影像解译获取多年平均的湿地区淹水频率空间分异特征;均匀布点采集并测定分层土样重量含水率,生成植物调查同期湿地区分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特征;将样方DCA第一排序轴与样方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记录到湿地区植物物种130种,隶属36科88属;湿地区的湿-中生植物群落占绝大多数,中生群落和严重破坏地次生群落分布较广,典型水生植物群落分布生境狭窄,可分为水生植物群落、湿-中生植物群落、中生植物群落和严重破坏地植物群落4个演替阶段;水文情势分异及变化和强干扰是纳帕海湿地植被生态演替的主控因子;现状演替态势下,湿地区的湿-中生植物物种、与人为干扰或退化有关的伴生植物物种会趋向增加,湿地进一步退化;调控水文情势和减轻家畜翻拱的强干扰破坏是实现纳帕海湿地植被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02号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湿地定义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关于湿地的定义总体上来源于《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其中,“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是指被列入生态保护红线之内的或者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之外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或者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的;从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实需要角度考虑,“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被排除在湿地范畴之外;在介绍常见湿地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的湿地分类系统,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分析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8 hm2,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600 m2;最后,从湿地的定义、管理体制、基本制度、特殊规定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指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湿地保护法规修订和配套制度建设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湿地概念规范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湿地概念的不规范是导致我国湿地管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从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两个方面论述了湿地概念需要规范化的必要性,从生态系统视角,将湿地定义为:湿地是一类介于水域和陆域之间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其地下水位通常处于或接近地表,或整个地带被浅水覆盖,并促进形成湿地土壤,以支持水生植物生长和适于湿地动物活动的区域,并从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分析。同时认为湿地在研究和管理方面面临的共同难点是如何确定湿地的边界,建议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研究,科学上对湿地给出相对严格的科学定义,实际研究和管理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红树林湿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黄初龙  郑伟民 《湿地科学》2004,2(4):303-308
红树林湿地是分布于亚热带、热带滨海地区的典型湿地,具有其它湿地类型所不具备的特殊的演化过程,形成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红树林湿地出现了面积锐减、生态系统结构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等严重问题,使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从湿地生态、湿地功能及湿地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等方面评述我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探讨我国红树林湿地未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而明确红树林湿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