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潢川县气象局属3次观测夜间不守班的一般站,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最高、最低气温从当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各定时观测气温中挑取.天气正常时,挑取的最高气温是准确的;在特殊情况下,挑取的当日最高气温不一定准确.  相似文献   

2.
日极端最高气温挑取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潢川县气象局属 3次观测夜间不守班的一般站 ,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 ,最高、最低气温从当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各定时观测气温中挑取。天气正常时 ,挑取的最高气温是准确的 ;在特殊情况下 ,挑取的当日最高气温不一定准确。每天 2 0时观测一次最高气温 ,观测后调整温度表 ,有时由于人体的接触、灯光的照射、仪器本身质量等原因 ,很难把温度表调整到与当时干球温度表相同的读数。这对晴天时最高气温的挑取无什么影响 ,但对特殊天气条件下最高气温的挑取影响极大。如 2 0 0 1年 2月 3日 ,冷空气影响本站 ,气温逐渐下降 ,3日 2 0时干球温度…  相似文献   

3.
小建议     
《规范》规定,最高(最低)气温日极值的挑选应从当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各定时记录中挑取;《规范》新旧规定对照表中也提到不包括补充定时观测(05、11、17、23)的气温值。而地面天气报告电码在挑取过去24小时内最高(最低)气温时又规定,补充定时观测记录参加过去24小时最高(最低)  相似文献   

4.
陈辉 《气象》1977,3(2):29-29
一、挑那个更妥当些?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日最高、最低气温挑自前一日20时到当日20时(包括两个20时)的定时观测和发报观测的记录中。一般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但有时在某天气系统的影响下,气温日极值却出现在前一日20时。这时,如果是挑最高气温,最高温度表的读数往往比前一日20时干球读数高出零  相似文献   

5.
利用菏泽1998—2017年20a逐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数据,统计分析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月、旬变化特征,以每2℃为一个区间,按月统计分析逐日最高、最低气温以及当日与翌日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幅在各区间的样本及出现频率。结果表明:夏、冬季日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分布区间跨度小,气温变化较稳定;春、秋季日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分布区间跨度大,气温变化不稳定。各月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出现频率在均值附近最大,随后向两侧递减;近年冬季有缩短的倾向,严寒天气减少,夏季酷暑天气增多;春季到夏季、秋季到冬季各有两次气温快速升降期。  相似文献   

6.
精细化的逐时气象资料是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基础,本文利用河南省5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次定时气温观测资料及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基于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模拟计算逐时气温,并以2006—2015年郑州气象观测站气温观测资料为例分析观测气温与模拟气温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可以有效模拟实际气温的变化特征,但考虑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后,"六点"插值法模拟效果优于"四点"插值法,2006—2015年郑州气象观测站模拟气温与观测气温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9,n=73 040);特别是在气温要素没有连续跃变时,利用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可以使4次气温观测资料有效转换为逐时气温资料,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也适宜于其他连续性变化的气象要素(如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的逐时模拟,且模拟效果基本不受地域影响;从郑州气象观测站模拟气温与观测气温之间的偏差及其变化幅度来看,计算结果可以满足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要素时间精度的要求和气候应用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利用趋势系数、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山东德州市所属11个台站1966—2015年气温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年平均、最高最低和极端最低气温都为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是平均最高气温的3.46倍,极端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是平均最低气温的1.66倍。年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都为减少趋势,低温日数减少明显。在1988年出现平均最低气温突变,在1989年出现平均气温突变,在1992年出现平均最高气温突变,低温日数在1986年出现突变。各县之间最高气温无明显差异,最低气温差异明显。最低气温受城市化影响最显著,德州市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在全市属最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T213模式和欧洲中心模式提供的气温预报资料,再结合当日的地面气温来作第二日的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预报,预报结果客观、定量.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1日青海省开展了乡镇预报业务。预报要素包括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天况、风向、风速等。青海省有400个乡镇,观测气温的站点有150个。针对这150个乡镇,对24小时内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0.
利用T213模式和欧洲中心模式提供的气温预报资料.再结合当日的地面气温来作第二日的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预报,预报结果客观、定量。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1959-2002年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东北地区74个代表站近44a的月均最高、最低气温观测数据,分析了年和季节变化规律;采用趋势系数方法分析年和各季节增温趋势及其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4a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明显的增温趋势;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非对称性,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高于最高气温,但区域内的显著变暖并未加强这种非对称性;两者都是冬季增温最强,秋季最弱。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79—2010年珠江三角洲24个气象站的气温观测数据以及NCEP/NCAR R1地表气温再分析月资料,运用OMR(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方法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年、季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2年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OMR趋势分别为0.22/10a、0.19℃/10a、0.23℃/10a,对珠三角地区观测气温增暖的贡献率分别为55.7%、41.7%、57.2%;四季OMR增温趋势冬季最大,夏秋季较小。城市化对区域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比对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20年广东省冬季气温观测资料、业务常用评分方法对ECMWF模式24~48 h预报时效内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1)ECMWF模式较好预报了气温的时间变化趋势,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95和1.42℃;(2)ECWMF模式最高气温预报普遍偏低,最低气温预报误差普遍在2℃以内...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参考序列、找出间断点、结果集成等步骤对内蒙古地区119个地面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进行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地面气象站气温资料均一性状况良好;部分台站气温资料不均一的原因主要是受迁站影响,其次是观测站周围环境变化、观测仪器的更换以及观测标准的变更。不均一现象对最低气温影响较大,其次是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受影响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5-2017年韶关地区8个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在线性趋势法、M-K突变检验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STL时间序列分解算法系统地分析了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韶关地区气候增暖显著,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14、0.042和0.006 5℃/年.(2)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周期均约为8年,三者变化的波动性于1980-2010年期间最为显著,但年平均最高气温于1974年之前也存在较大的波动性.(3)韶关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突变点为1997年,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987年,而年平均最高气温则没有出现突变.(4)年平均气温气候变化因素可能与年平均最低气温有关,年平均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变化速率呈显著的非对称性,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16.
根据珠海站1962-2010年逐日地面气温观测数据与1979-2010年NCEP/NCAR R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珠海市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年和四季变化特征,探讨城市化对珠海气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49年珠海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14℃/10a、0.22℃/10a、0.12℃/10a.城市化及土地利用类型改变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暖0.16℃/10a、0.10℃/10a、0.15℃/10a,对观测气温增暖的贡献分别为46.0%、27.6%、46.1%;四季变化中以冬季和春季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选取CMIP6历史模拟试验26个模式数据,以CN05.1数据作为观测资料,对1961~2014年中国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模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4年,中国年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存在上升的趋势。最高气温增长速率为2.15℃/100 a;最低气温增长速率为3.92℃/100 a,约为最高气温增长速率的两倍。CMIP6模式都能模拟出这种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模式模拟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模式间离散度达到0.38℃/100 a(最高气温)和0.41℃/100 a(最低气温)。模式中BCC-ESM1和EC-Earth3模式对这两种趋势的模拟效果最好。CMIP6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中国范围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中国范围内,大部分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呈正相关的格点所占比例分别为82%(最高气温)和97%(最低气温),模拟结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对于气候平均态,CMIP6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最高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最高最低气温模拟结果的模式间标准差均在3℃以内,一致性较高,在西部地区差异较大,青藏高原地区达到6℃以上。GISS-E2-1-G和MRI-ESM2-0可以很好地模拟出1961~2014年中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主要模态及其时间演变。总体来说,CMIP6模式对中国年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态空间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等方面,具备较好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8.
自动气象站温湿度测量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芸  王新堂  王新 《山东气象》2006,26(1):72-74
利用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济南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的逐日定时地面气温、湿度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探讨两者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对于各观测时次和日平均地面气温,自动站测值高于人工观测值,各观测时次和日平均地面湿度自动站测值低于人工观测值;月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湿度差异与日平均值差异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趋势滑动平均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招远气象站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5年招远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以0.22℃/10a的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季节平均气温均以不同速率上升,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显著。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远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他季节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平均最低气温的快速上升使得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9年1月—2022年6月冬小麦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观测的数据和齐河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同期观测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冬小麦农田30 cm、60 cm、150 cm日最高和日最低气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对农田气温的预测效果均较好,阴天条件下150 cm最高气温预测效果最好;晴天条件下30 cm最高气温预测效果最差。两模型模拟结果分层次看,农田气温的模拟精度150 cm>60 cm>30 cm;分天气类型看,多元回归模型农田各层气温的模拟精度阴天>多云>晴天,BP神经网络模型农田30 cm、60 cm最高气温的模拟精度多云>阴天>晴天,农田30 cm最低气温的模拟精度多云与阴天相同,均大于晴天,农田60 cm最低气温的模拟精度晴天>多云>阴天,农田150 cm最高及最低气温的模拟精度晴天与多云相同,均大于阴天;分要素看,30 cm最低气温的模拟精度高于最高气温、60 cm和150 cm最高气温的模拟精度高于最低气温。通过比较,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两种模型均能满足冬小麦农田气温的预测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