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浦城上厂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乃忠 《福建地质》2005,24(3):141-146
浦城上厂钼矿床产于北北西和北东向2组断裂交汇处,矿体总体呈北北东向长椭圆状小岩株,长轴方向呈北东18,°长约800 m,宽约230 m。成矿与燕山晚期中偏酸性斑岩体密切相关,为斑岩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苏南东部及上海地区的北西向断层作了系统的野外观察,并对断裂带内构造岩作了详细地研究;对北西向断层的力学性质、构造地质特征及地质意义作了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如有不当,敬请指正。一、北西向断层的野外观察 (一)太湖大东岛,石炭系灰岩中发育了三条北西向压性断裂(图1、2),间隔40~50m。其中断层A走向北30°西,倾向北东,倾角75°;断裂带宽度为7m。断层B走向北35°西,倾向南西,倾角70°;断裂带宽度为8m。断裂C走向北35°西,断面近直立;断裂  相似文献   

3.
狼洞沟地裂发生在浑江向斜的北西翼,由北西向主地裂带和北北东向地隆起带所组成。前者主要由成群成带展布的地裂缝,构成狼洞沟地裂的主体。走向N40°W,倾向南西,倾角50°以上,北东侧上升,南西侧下降,属高角度张性正断层性质。其升降幅度因地而异,一般在30~50cm,最大达1.1m。据野外调查资料,该地裂主要是在区域上北东—南西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老断裂继承性所致,并与区域上的北东向压性浑江断裂带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4.
浦城黎处萤石矿体贮存于北东向断裂中,严格受断裂控制,呈透镜状、脉状分布,空间上与燕山晚期晚白垩世正长(斑)岩密切相关。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脉状萤石矿床。  相似文献   

5.
李泽俊 《福建地质》2021,40(1):13-23
建阳回潭萤石矿床位于闽西北隆起带武夷山成矿带,整体受北东向的五夫—兴田断裂控制,矿体贮存于构造破碎带中,围岩为加里东期中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矿体形态简单,顶底界面沿走、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总体形态呈长透镜体状,属单脉型的大型萤石矿床.萤石Sm-Nd年代学揭露矿床的形成时代大致为(110±15.6)Ma.微量元素、Sr...  相似文献   

6.
杨亮 《湖南地质》1992,11(1):75-75
汉寿县花山口—陏井湾一带褐铁矿为黄铁矿型铁帽带,产于岩坝桥岩体北侧外接触带近东西向断裂中,断裂向北倾60°~77°,破碎带宽数米,其内岩石破碎,遭受不同程度的硅化退色化和黄铁矿化(脉),部分地段具金矿化。赋矿围岩为震旦系上统和下寒武统硅质岩类岩石。铁帽带可分为东、西两段:东矿段位于花山口—清水塘,长2000m,脉宽1~3m;西矿段位于王家湾—陏井湾,长2500m,脉宽1~4m。褐铁矿矿体形态较复杂,有脉状、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湖南郴县枞树板脉状铅锌(银)矿床控矿(含矿)断裂构造的详细研究,认为控矿断裂构造内部具有弧形断层面及其所夹持的构造透镜体组成结构形式;控矿断裂的形态、产状、规模和分布控制矿化带及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分布;控矿断裂的结构形式和力学性质影响并控制矿化形式和矿化富集程度;富矿体产在控矿断裂内部弧形断面较为发育且又较破碎的部位;富矿体单体产出特征是呈不等轴透镜体状,长轴向南西侧状,侧伏角55°~60°,长(斜高)与宽之比近于2∶1,富矿体组合规律是斜列状,自北东向南西逐个降低出露标高,轴线向南西侧伏,侧伏角15°~20°  相似文献   

8.
昆山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3~4m。大地构造单元属杨子准地台下杨子—钱塘江褶皱带东部。有两条隐伏断裂通过该区。湖—苏断裂:分布菱湖、湖州东、吴江、苏州、支塘一带,呈NE30°—40°方向延伸,北东延至崇明,南西与临安  相似文献   

9.
小寺沟位于华北地块北缘燕山台褶带中段,张家口-平泉-北票大断裂南侧及派生的北东和北西两组共轭断裂之间.大断裂北盘为太古界片麻岩,南盘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建造以及中新生界火山-沉积建造.斑岩以小岩株侵入于雾迷山统灰岩中.岩体由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及闪长斑岩组成;出露长5000k m、宽1~1.5km;走向310~330°、向南西陡倾斜.成岩年龄129百万年,矿化受北东接触带及平行接触带的断裂构造(花岗斑岩)控制,矿化与硅  相似文献   

10.
山东焦家断裂带下盘发现雏形断裂控制的工业矿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劲草 《地质论评》2002,48(3):248,289-248289
雏形断裂是指岩石在构造应力、水力压裂及应力腐蚀下发育的、由一系列呈雁行状分布的微(10~(-2)~10~2mm)裂隙群(呈透镜状)组成的非连续的线性构造带。微裂隙群发育地带岩石结构基本完整,未出现连续的宏观线性破裂面及由摩擦作用产生的角砾状构造岩。雏形断裂处于宏观断裂(具有连通的主裂面)形成的初始阶段。 研究发现,发育于焦家断裂带下盘、夹持于焦家金矿与新城金矿之间的红布金矿,就是一个典型的由雏形断裂控制的中型金矿床。该金矿床离焦家断裂带的水平距离逾200m,产于肉红色钾长花岗岩中,由1、11号矿体组成,两矿体皆呈长扁透镜体,横剖面上呈斜列式排布,透镜体xy面产状约295°∠70°,矿体向南西侧伏,侧伏角约60°,延深(x轴)大于250m,最大厚度(z轴)30~40m,最大水平长度(y'轴)逾  相似文献   

11.
<正>1矿床地质特征黎山大风洞铝土位于凯里—黄平矿段,矿体主要产于下二叠统梁山组(P1l)中段的含铝岩系中,矿区主要构造线由北东—南西向呈断块状构造,地层倾向70°~79°、倾角5°~13°,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走向北东,倾向南西,沿构造线呈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与围岩界限明显。矿体规模较小,平均厚度1.4 m,平均品位:Al2O3为50.54%,Si O2为31.03%,Fe2O3为1.23%,Ti O2为2.96%,Al/Si为7.78。  相似文献   

12.
浏阳市普乐钴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巩固 《湖南地质》2001,20(4):263-266
“湘东北地区的钴多金属矿床,赋存于区域性北北东向断裂带的混合岩带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沿侧伏方向长,斜长~,厚~。剖面上钴矿体与铜1 500 m1701 400 m1.0217.63 m矿体相间产出。钴矿体品位(10-2:,伴生、× ) Co 0.036Cu 0.259Au 0.2510-6;铜矿体(10-2: ),伴生、×Cu 0.714Co 0.015Au 0.2710-6。、互为消长关系。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钴黄铁矿石CoCu和含铜钴黄铁矿石,地表见含钴褐铁矿石。矿物成分以黄铁矿、含钴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为主;矿石结构构造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粒结构、交代结构和浸染状、团块状,脉状构造;个北东向钴异常带、北东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岩体接触带3或顶盖,以及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等为湘东北地区原生钴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德安县金家洞萤石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家洞萤石矿位于彭山背斜构造北西翼,萤石矿体赋存于中奥陶统汤山组的硅化破碎带内。受区域北东-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具中等规模,埋藏浅、质量好。矿石类型以纯萤石型、石英-萤石型、硅化灰岩-萤石型为主,次为方解石-萤石型、方解石-石英-萤石型。矿床成因属岩浆期后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水沟碲矿床矿脉特征及包裹体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水沟碲矿床产出于志留系通化群含炭泥质条带白云石大理岩夹钙质基性火山岩[1] 。这些岩石经历了晚三叠世末的区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滑动剪切作用。矿区内地层走向为 32 0°~ 350° ,倾向 50°~80° ,倾角 10°~ 30°。矿区主要发育三期穿层节理。第一期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 ,共轭轴缓倾 ,其中北北东组形成等间距破裂带 ,并且直接控制矿脉的产出。第二期北东向和北西向 ,第三期近南北向和东西向 ,均破坏矿体。矿区内存在以下 4类脉体 :( 1)早期白云石脉产于志留系角闪片岩和角闪石榴片岩地层中 ,走向与地层斜交 (早期白云石脉走向 0°~…  相似文献   

15.
郴州西山地区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山地区已发现枞树板、南风坳、铁石垄等大、中型银铅锌矿床、矿点28处,其中热液充填型矿床最为重要。赋矿地层以震旦系浅变质碎屑岩为主,矿体严格受NE30°~60°断裂控制,多呈脉状,个别呈透镜状、扁豆状,走向长数百至千余米,倾向延深100~400 m,厚1~2 m。矿脉沿走向和倾向常出现分枝复合、膨大缩小、尖灭再现等现象。矿石品位(%):Pb 2.84~7.83、Zn 1.88~4.50、Ag 52.33~242.21 g/t。硅化、绿泥石化、铁帽、老窿、炉渣等为直接找矿标志。圈出了3个找矿远景区,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16.
戴启伟 《贵州地质》1990,7(1):65-70
湘黔金矿带呈北东—南西向。北东起于洞庭湖,南西至天柱—榕江一带。带内基底为浅变质岩系,盖层为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发育有区域性深大断裂.断隆区浅变质岩广布,断坳区盖层发育。不同级次的构造,分别控制含矿带、矿化密集区、矿床及矿体的产出。北东—南西向深大断裂带控制着金矿带的产出。俯冲带和深大断裂带相交区,控制矿化密集区的产出.次级北东—南西向断裂带和同方向次级褶皱与北西向断裂交会区控制着矿床、矿点的产出。矿体则受层间剥离构造、小背斜及挠曲、节理群发育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福建建阳水吉Ⅵ号矿带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建阳水吉Ⅵ号矿带铅锌银矿床是我省首次探明的一个中型规模的铅锌、银共生矿床。矿体产在新华夏系北北东向的 F_11断裂中。主矿体ⅥA_1呈似层状,长900多米,延深600米以上,总体走向3°—5°,倾向北西,倾角45°—55°,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变化。矿体厚1—7米,平均近6米,矿体形态较规则。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自形粒状、他形粒状、聚粒锒嵌状。矿石构造以斑杂状—斑点状、角砾状、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为主。矿体含Pb2%、Zn1.4%、Ag 约50g/t,它们的分布较均匀;伴生有金、砷、镓、铜、硫等元素。矿体顶板围岩主要为构造角砾岩和闪长岩,底板围岩一般是云母斜长变粒岩。近矿围岩具蚀变分带现象。这是一个与上元古界麻源群第一段地层、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燕山期中基性侵入岩有密切关系的火山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瓦子屋埸金锑钨矿床,由当地群众采锑时发现,经武警黄金16支队勘查,确定为金锑钨矿床,并提交了相应的地质报告。该矿床地处白马山岩体北东部,赋存于震旦系江口组、南陀组内,为含矿石英脉型矿床。已发现并评价了三条矿带:Ⅱ号矿带长400m余,宽1.5~5m,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80°,见金、钨矿化显示;Ⅱ号矿带长600m余,最宽7m,呈北西走向;Ⅰ号矿带与Ⅱ号矿带近于平行,倾向南西,与Ⅲ号矿带相反。经勘查,在Ⅰ、Ⅲ号矿带各圈出1个主矿体,长138~217m,厚0.24~4.54m,金品位达13.21~16.73g/t,锑品位7.33~15.63%,WO_3品位0.184  相似文献   

19.
金坑冲金矿位于双峰县城北东19km,矿区东起井冲,西至王家湾,东西长3km,南北宽1km。区内为板溪群高涧组含钙质板岩和深灰—灰黑色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地层呈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50°—70°。区内断裂和次级褶皱发育,断裂有两组:一组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为压扭性断裂,另一组为近南—北走向的张性断裂。断裂内有花岗斑岩和含金石英脉充填。区内共有花岗斑岩脉7条,最大者长460m,厚4—34m,其内有石英脉产出,经测定花岗斑岩中之石英脉地表样含金微,为0—  相似文献   

20.
北石城新华夏系断裂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述断裂带南从北白岩村附近起,北经梨树沟、北石城、年鱼沟、上峪等地,于牛郎峪附近消失,长约22公里。呈北东15°—25°方向展布;上峪以北变为北东30°—40°左右。断层倾向南东,倾角40°—60°,局部地段小手30°。断层中间被伴生的北西、北东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