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流域地貌系统定量研究的新指标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简要介绍了分形基本理论,着重讨论了流域地貌系统定量研究的指标.水系分维的计算方法,水系分维区域划分原则及其应用含义.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流域水系分形, 熵及其地貌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梁虹  卢娟 《地理科学》1997,7(4):310-315
把分形理论和熵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研究了喀斯特流域和非喀斯特流域的干谷水系、常流水系和地下水系的分形结构及其熵的地貌意义,初步揭示了流域水系的形成与地貌发育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仅利用水系的分维值来分析地貌演化是不够的,还应考虑流域水系的熵值变化.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分形沟网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雷会珠  武春龙 《山地学报》2001,19(5):474-477
推测认为黄土高源沟网具有分形性。根据Hoton定律推导沟网分维计算式,确定沟网分形结构,分形理论求算得小流域沟网的分维D=1.9接近于平面空间时的D=2理论值。统计分析发现流域边界周长、长轴、短轴、长短轴比、汇合角等地貌指标随流域面积的变化。从而证明黄土高源流域的自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沙漠化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在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研究沙漠化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①作为风沙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沙粒,其粒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其分维值的大小差异体现了沙物质分布的区域差异性。②风沙地貌是一种典型的分形几何实体,沙丘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其分维值体现了风沙地貌的自相似性规律。③风沙流结构不但是分形,而且是多重分形,其分维值与风速有着极大的关系。④荒漠绿洲景观镶嵌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各景观要素的分维值大小代表着该要素镶嵌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程度。在黑河流域,自然绿洲的镶嵌结构最具复杂性,也最具稳定性。⑤沙漠化过程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如果用降水和风速为标度度量沙漠化过程,都表现出某种不规则性。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流域水系的HORTON级比数和分形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河道长度与江水面积关系,并将Hortoh定律和水路网分形理论应用于黄土高原的流域水系。24个流域(面积140km^2-7341km^2)沟道长度与汇水面积,幂函数关系最好(L=aA^b)。Horton级比参数与水道级别无关,近于常数。采用几种模型计算分维值,比较国外的研究结果。不同公式计算的分维,意义不同。公式d=lnRL/lnRB表示长度分维,D=2LnRB/LnRA代表面积分维。这些分维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常数,但并不是精确的固定值,它们都与沟谷密度无关,与沟道长度或者江水面积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水系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 of gully network,D_g)反映了河网分布和水系发育的复杂程度。以位于黄河上游内蒙古段十大孔兑上游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盒维数的方法,研究其水系分形特征,同时利用水系分维数D判断流域地貌所处的侵蚀发育阶段。结果表明,(1)以毛不拉孔兑为例,利用人工判定法,相关系数检验法和拟合误差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无标度区为20~370 m。且各孔兑的地貌形态在该无标度区间内均表现出很好的分形特征,计盒维数可作为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特性的量化指标。求得十大孔兑上游丘陵沟壑区的水系分维数D_g为1.08~1.14。(2)十大孔兑水系分维值在不同的汇流面积阈值下变化不大;径流模数与河网分维存在正相关关系。产沙模数与河网分维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地貌发育幼壮年期地形条件对产沙的影响。(3)按水系分维数与流域起伏程度、坡度及等高线分维值的关系,就十大孔兑而言,当D_g≤1.06时,流域处于幼年期;当D_g1.06时,流域进入壮年期。水系分维数、高程积分值指示十大孔兑上游流域地貌均处于壮年期。  相似文献   

7.
上海大都市交通网络分形的时空特征演变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刘妙龙  黄蓓佩 《地理科学》2004,24(2):144-149
分形理论的城市形态发生学研究应用,首先是从交通网络的应用开始的。国内外学者进行的大量案例研究表明,分形分维有可能是表征城市交通网络特征、解释城市交通网络发展,演化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测度指标。以上海这一国际性大都市的交通网络为研究主体,通过测算上海市不同行政区域交通网络的分维值,研究分形特征的空间变化;利用不同时代上海市全域及典型行政区交通网络的分维,研究分形特征的时间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海与一些发展相当成熟的大、中城市与城市化地区,交通网络形态1.7左右的分形分维值具有普适性,有可能是判断网络形态与功能、结构完善度的一个较为合宜的测度指标;分维的变化,表现在空间域上,上海城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内域明显复杂于外域,在城市发展主轴方向表现为由内向外分维测度值的有序降低;而在时间域,近期的交通网络分形复杂度明显高于早期,网络的构型不断得到优化;这一总体趋势,与城市形态开发、经济发展的历程相一致。可以相信,分形测度与分维的演化将成为描述城市形态发生学过程的一个最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不同比例尺下中国水系分维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何钢  蔡运龙 《地理科学》2006,26(4):461-465
应用分形理论,再次验证整个中国水系及各流域水系分形特征的客观存在;通过比较1:450万及1:1200万比例尺计算的分形维值大小及变化规律,表明单一尺度的分形规律在其它尺度下依然存在;大比例尺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分形维值也大,且各层次不同流域的分维值在不同比例尺条件下的变化也呈现相同的趋势,表明图源比例尺对分维计算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形态的分维估算与分形判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城市形态的分形是城市发育到一定阶段涌现出的有序格局和复杂结构,其基本特征是空间分布的无尺度性质。当研究者基于某个显著性水平推断城市分维存在时,实际上就是基于相应的置信度判断分形特征。虽然分形城市研究已经多年,但大量有关维数测算的基础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本文根据分形几何学的基本思想论证城市形态分维测算的若干问题。分维测量的准则是最佳覆盖——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覆盖。盒子覆盖是最容易理解的测量方法。采用盒子覆盖法测量城市形态分维时,应考虑三个标准:一是快速逼近,二是简便操作,三是稳定拟合。直观估计分维的办法是利用双对数坐标图。由于城市形态不是严格意义的分形,而是类似于文献中的“前分形”,测量尺度与相应测度的幂律关系通常仅在一定尺度范围内有效,从而形成所谓标度区。本文围绕城市形态的分维测量和分形判断开展一系列讨论,包括尺度选取、标度区识别和统计标准等问题,对今后城市分形研究具有理论启示和方法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线性抽样及分形理论在景观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武鹏飞  周德民  宫辉力 《地理研究》2013,32(8):1391-1401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对景观格局、动态和功能具有决定作用。将线性抽样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景观空间异质性的表达中,相比于传统方法,可以定量表达景观类型在空间序列中的组合规律,而该组合规律可以作为指标来测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高低。景观类型在空间序列中的组合越复杂,则景观的空间异质性越高。该方法以景观类型空间序列的线形图像为基础,利用分形理论计算线形图像的分维,以分维数值的大小来表达景观空间异质性的高低。但样线的布设方法、分维计算方法以及景观分类系统的不同都会对分维数值产生影响。以妫水河流域为试验区,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表达景观空间异质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
分形理论对地理学中具高度复杂结构的不稳定现象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定量描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多样性、破碎度景观指数,分析了长乐市1990—2000年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各指数的变化情况:交通用地的分形维数最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稳定性指数增加,居民点及工矿、园地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尽管形态简单,复杂性较低,但是稳定性很强,而受人类影响小的自然土地覆被稳定性普遍较差,由此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旅游系统网络空间分形研究的科学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自然千奇百怪, 大自然用其"无形之手"造就了奇妙无比的分形世界, 在自然形胜之处, 形成了无数的自然- 人工分形复合体, 它们逐渐吸引人们的关注, 渐进由旅游景物- 景点- 景群- 景区—风景区以及风景区域等而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旅游网络系统。旅游网络系统的最基 本要素之一是景区(点), 不同等级、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景区(点) 由各种旅游线路和廊道( 交通 线路) 相串通、连接, 从而形成旅游系统的网络空间结构。文中首先明确指出了将分形理论应用于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意义, 系统提出了旅游系统网络空间结构在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与旅游交 通三方面的分形科学问题; 并进而以北京市旅游景点为例, 定量给出了旅游网络系统空间结构的 分形证据; 最后, 还指出了积极支持开展分形旅游研究对促进我国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 升和在国际旅游学领域尽快占据分形旅游研究前沿之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实测的军事地形图和Landsat遥感影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至2015年的近百年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空间数据集,并以此为基础使用计盒维数法在ArcGIS 10.2平台上测算得出河道分形维数近百年来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荆江河道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河道分维数值在1.074 7~1.049 1之间变动,平均值为1.061 3。近百年来荆江河道演变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和1976~2015年,其分维均值分别为1.074 3和1.052 6。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处于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中。各时间断面下荆江的分维值都高于上荆江,下荆江的河流复杂程度大于上荆江,且荆江河道分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荆江。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分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1949年后荆江河道大规模治理和人工截弯取直。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盆地冲沟沟头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金沙江干热河谷因独特的气候类型——干、热、降水集中,冲沟侵蚀破坏十分严重。从冲沟沟头形态学特征的角度,运用分形几何学理论,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盆地的冲沟为研究对象,对沟头的分形弯曲度和土壤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头空间形态、土壤形态与冲沟发育的相关关系及不同沟头形态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差异性,这对研究冲沟的空间格局和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冲沟侵蚀治理,防止土地劣化具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含义   总被引:66,自引:6,他引:66  
何隆华  赵宏 《地理科学》1996,16(2):124-128
在分述水系分维数的几个计算方法基础上,对两上试区采用地图照相缩小后扫描以及图象处理的方法提取河流信息,以计盒方法计算水系的分维数,并据此提出划以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吴冲  张雯  向远林  田达睿 《干旱区地理》2017,40(6):1307-1316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地貌水系特征对其城镇化建设尤为重要。从黄土高原独特的分形地貌入手,以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究城乡居民点与地貌水系的耦合关系。分形维数上,通过盒维数法测算出19处小流域沟道水系分形维数,并分析城乡居民点的数量、等级与沟道分形维数的内在联系。空间上,采取缓冲区分析居民点与沟道水系的临近关系并探究水系与居民点等级对应特征。研究发现:在数理分析上,(1)各小流域的分形维数越高,单位面积的居民点数量越多;沟道分形维数一定时,高等级居民点的出现会降低沟道内单位面积低级别居民点数量。(2)河谷沟道的分形维数达到1.223是沟道内出现县城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在空间分析上,(3)城乡居民点分布与分形沟道水系相临近,并且居民点等级分布规律具有自相似性、层级迭代性。基于以上特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镇村体系布局模式,以期为该地区城镇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唐常春  孙威 《地理学报》2012,67(12):1587-1598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开展长江 流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以加强和深化对流域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指导流域治 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根据“3步骤4原则”首次界定长江流域覆盖的县级行政区域范围,从 长江流域实际出发,采用Delphi与AHP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以724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 GIS 空间聚类方法进行单因子分级评价,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建立测度模型开展综合评价,构 建耦合差系数模型进行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 平较高,高值区 (V~VIII级) 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空间集中度高, 区域发展差异呈继续扩大态势。综合评价分级高值区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表明适宜开发 区域仅占少部分流域国土面积;人口-GDP耦合差系数 (D值) 为8.70,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 耦合度较低;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合肥 与皖江沿线地区、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长江沿线地区、襄阳-南阳地区、长株潭城市 群、南昌-九江-新余地区、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地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动力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非线性现象是现代科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地理现象无不存在着非线性,目前,地理学对非线性现象的研究多从分形角度开展,对其本质-混沌的研究较少,在先前关于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序列及其非线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混沌理论和微分议程理论,对淮河流域洪涝变化混沌动力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重建了一个3维2次非线性模型,研究表明,淮河流域洪涝变化混沌动力系统具有较Lorenz等典型混沌系统更复杂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莱州湾东岸发育有分形特征典型的小尺度河流,受区域内陆海相互作用影响显著。基于前人对莱州湾东岸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而缺乏定量分析这一现状,以莱州湾东岸3条典型河流为例,采用分形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流域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分形分析同样适用于研究小尺度河流,可很好地揭示区域内陆海相互作用特征及流域地貌所处的发育阶段。基于分形方法所反映的流域地貌特征与数字高程模型所提取的流域地貌信息较吻合,最终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出流域地貌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