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了解吉林省湿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在吉林省选择了26处湿地,于2015~2016年7~8月,采集各湿地的地表水样品,测定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与其它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26处湿地地表水中的硝态氮和氨氮含量整体上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吉林省26处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含量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含量偏小;东部中、低山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区湿地地表水中氨氮含量大部分符合地表水Ⅱ类水域标准,但是西部平原区湿地地表水中氨氮污染较严重;东部中、低山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区湿地地表水中的氮以氨氮为主,而西部平原区湿地地表水中的氮以硝态氮为主;东部山区草本沼泽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都相对最大,木本-泥炭藓沼泽和木本-草本沼泽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依次减小;西部平原区盐沼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都大于湖泊;东部中、低山区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与海拔正相关;东部低山、丘陵区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分别与溶解氧含量和pH显著相关;西部平原区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含量与海拔、水温和pH显著正相关,氨氮含量与水温和pH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工湿地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铁碳微电解强化人工湿地和普通人工湿地对废水中氨氮、硝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强化人工湿地水中溶解氧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都在第1天减小,之后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且都高于普通人工湿地。当水体停留时间为6 d时,铁碳微电解强化人工湿地对氨氮、硝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分别为96.00%、97.44%、97.46%和86.12%,分别比普通人工湿地高5.21%、3.35%、13.59%和22.96%,添加铁碳微电解材料可以提高人工湿地对氨氮、硝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3.
于2016年8月31~9月1日和2017年8月8~9日,在宁夏党家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党家岔堰、苏堡堰、堡玉堰、河滩堰中,采集水样,选取p H、溶解氧含量、化学需氧量含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含量、六价铬Cr(Ⅵ)、总溶解固体含量等评价指标,对堰塞湖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堰塞湖水体符合Ⅴ类水域标准,属重度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等;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p H、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决定堰塞湖水质的关键因子;各堰塞湖水体p H差异显著(n=137,p0.05),苏堡堰水体p H最小,为8.23~8.83,党家岔堰和堡玉堰水体p H分别为8.45~8.90和8.86~9.89,河滩堰水体p H最大,为9.22~9.97;各堰塞湖水体总氮含量差异显著(n=137,p0.05),党家岔堰、苏堡堰、堡玉堰和河滩堰水中的总氮质量浓度依次为1.274~3.684 mg/L、2.006~3.567 mg/L、3.214~4.838 mg/L和7.681~9.983 mg/L;苏堡堰水中的总碳、无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最大,其次为党家岔堰和堡玉堰的,河滩堰的最小。  相似文献   

4.
以包头南海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寒旱区湿地冰封期的水环境特征。通过现场采集冰样和水样,分析其各项污染物在冰体和水体中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水体在结冰过程中,污染物由冰体向水体迁移,是冰封期湿地水体污染加重的原因之一;冰封期水体和冰体中各形态氮百分比差异较大,而磷污染物都以不溶性磷为主;水体中总氮含量与总磷含量显著相关;冰体中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分别与叶绿素a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于2015年10月11日,在无锡太湖贡湖湾退圩还湖生态恢复工程区,采集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样品,将样品清洗、剪段和烘干后,投入装有8 L自来水的实验池中。于2015年10月28日~2016年1月15日,分别在充气和自然条件下,对植物腐烂过程中水质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植物的腐烂过程中,水体中各项指标有明显变化。其中,水体p H始终比较稳定,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含量在实验初期增大,而铵态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在腐烂过程中波动变化。荇菜和苦草的腐烂过程对水质指标的影响较大;在芦苇的腐烂过程中,水质指标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的基本一致。充气条件对投入芦苇的实验组水体各水质指标影响很小,对投入苦草的实验组水体各水质指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从水质环境、底泥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群落结构4个方面选取26个指标构建颐和园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颐和园湿地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5个调查样点中,仅有4个样点的健康状况为"健康",其余41个为"亚健康";颐和园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综合指数为0.41,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指数值低于0.2的因子包括水体总磷、水体五日生化需氧量、底泥有机质、底泥中Cd浓度、湿地植物生物量和底栖生物的多样性综合指数。建议从改善入水水质、降低水体氮磷浓度、对各小水体开展净化清淤整治、优化湿地植物配置及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颐和园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上海世博园后滩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域.后滩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历时6个月,对后滩湿地水质特征进行了3a多的研究,针对后滩水生态系统构建和后续维护两个阶段,测试分析了后滩水体溶解氧(DO)含量、化学需氧量(CODMm)、氨氮(NH3-N)含量、总氮(TN)含量和总磷(TP)含量等主要水质参数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Pi)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Lwq),并对水体氮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后滩湿地的生态净化作用,水质由V~Ⅳ类提高为Ⅲ~Ⅱ类;后滩湿地主要污染指标为TN,TN含量随NO3-N含量变化而变化;两阶段的Iwq差异显著(p<0.05),目标水质所占比例随时间延续逐渐升高,湿地生态系统由适应性向稳定性过渡.该湿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与水质调控工艺对水质净化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温州三垟湿地底泥氮、磷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探讨温州三垟湿地底泥中氮、磷营养盐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测定了三垟湿地水体、底泥中的氮、磷含量。结果表明,三垟湿地底泥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盐,当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可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底泥中的全氮、全磷若有1%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氮增加0.63—3.10mg/L,总磷增加0.94—4.70mg/L;若一次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氮增加62.50~310.00mg/L,总磷增加94.13~470.00mg/L;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即便切断外源污染,三垟湿地水体仍将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温带典型天然湿地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哈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00年5月采集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样品的碳、氮和磷含量。结果表明,1哈拉海湿地土壤中硝态氮、全碳和无机碳含量在土壤亚表层最高,分别为2.03 mg/kg、8.19%和7.13%,其他指标都在剖面中呈由土壤表层向下层逐渐降低的规律;2在土壤剖面中,碳氮比和氮磷比表现为由土壤表面向亚表层急剧下降之后趋于平缓的趋势,碳磷比则在亚表层最高,平均值为23.78,哈拉海湿地土壤的碳氮比、氮磷比和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8.40、3.51和17.86,比全国生态系统的平均值(分别为13、8和105)低,磷活化系数整体偏低,只有表层土壤比值大于2;3土壤速效氮和全氮含量都与无机磷、速效磷、有机磷和总磷含量显著正相关,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外,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有机氮含量、有机磷含量都显著相关,而土壤p H则与有机氮、全氮、速效磷、无机磷、有机磷和全磷含量都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环境质量现状与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庆市资源开发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典型泡沼和排干水体采样监测,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和污染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水环境功能标准,在研究区,除了库里泡和排水干渠水质的综合评价污染强度为轻度、中度污染外,其余泡沼的水质均为重度或严重污染;但在单因素污染评价中,所有水体水质都为劣V类.其中,各个泡沼水体都是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挥发酚3项指标超标,龙凤湿地的氮污染也比较严重,三永泡和中内泡水体石油污染物超标;而各个排干水体主要受氮和磷的污染.同时基于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大庆市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以炉渣为基质、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添加玉米秸秆、玉米芯和木块的人工湿地,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添加不同缓释碳源对人工湿地运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个人工湿地具有很好的脱氮除磷能力,对氨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4.3%、90.0%、94.8%和87.9%以上。当总氮质量浓度≤125.9mg/L时,所有人工湿地都能去除氨氮和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87.4%和93.1%以上;当总氮含量进一步提高,为179.2 mg/L时,所有人工湿地的硝态氮去除率都减小,添加玉米秸秆的人工湿地能保持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氨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6%和92.1%以上。当总氮质量浓度为179.2 mg/L时,人工湿地的硝态氮去除率随着温度下降而减小,但添加玉米秸秆的人工湿地的硝态氮去除率还能达到81.1%。以玉米秸秆为缓释碳源、以炉渣为基质、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适用于治理以硝态氮为主要污染物的污水,可以对该类污水进行高效净化。  相似文献   

12.
白洋淀草型与藻型水域溶解氧含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白洋淀草型与藻型水域溶解氧变化规律,通过连续调查,并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水域溶解氧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草型水域与藻型水域的溶解氧平均含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在平水期上升、丰水期下降;在一定范围内,草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及沉水植物呈现出二次多项式关系;藻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为二次多项式关系,与浮游植物生物量为指数关系;草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硝态氮含量呈负相关,藻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硝态氮、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大冶湖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1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4月大冶湖水体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及高锰酸盐指数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ArcGIS10.1软件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各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大冶湖水质总体属于V类水质,大冶湖外围水体水质比湖心水质差,水体总磷和总氮含量超标程度严重,它们是影响大冶湖水质的主要因素;水体总磷和总氮含量逐年增加,大冶湖水质进一步恶化。大冶湖外围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含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较高,东西两侧湖区水体中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黑臭河道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生态环境和居民身心健康。利用多水塘活水链人工湿地技术净化江苏常州永胜河河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该技术使水体总氮浓度削减了92.0%、总磷浓度削减了82.9%,处理后的水体总氮、总磷含量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项目年处理水量约30万t,每年以较低的成本(平均水处理费用约为0.03元/t),削减总氮、总磷和氨氮量分别为1496.6 kg、176.0 kg和1408.6 kg。通过引植多种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该湿地修复工程为当地营造了优美的湿地景观。多水塘活水链人工湿地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于一体的新型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为我国城镇黑臭河道治理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26日和2015年1月18日,测量了太湖贡湖湾北侧的退圩还湖生态修复区滨岸带不同微生境下水体的主要水质指标,并进行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微生境下水质指标的差异,结合冗余分析法,计算各微生境因子对水质指标变化的解释率。结果表明,8月26日各主要水质指标含量都高于1月18日,不同岸线段之间和不同水深采样点之间的水质指标的差异更大。1月18日凹形岸线段的总氮、总磷、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相对较高,而化学需氧量在凸形和平直岸线段含量相对较高;8月26日化学需氧量在凹形岸线段含量较高,而总磷和铵态氮在凸形岸线段含量相对较高。冗余分析发现,在1月18日岸线形态是影响各采样点主要水质指标最重要的因子,在8月26日水深对水体水质指标有较大影响。总体上,不同岸线形态段下水质指标随着水深的增加,变化不同,各岸线类型采样点之间的差异也不相同,构建相对复杂的岸线形态有利于提高水体水质指标的差异,增加滨岸带生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集洪湖湿地水质数据和水质样品,评估了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保护现状。结果表明:1990-2003年洪湖湿地水质以Ⅲ类和Ⅳ类水为主,2004年湖北省加强洪湖湿地保护,2006-2011年洪湖水质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2012-2017年,水质从Ⅲ类水恶化为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2017年夏季洪湖湿地水质总超标参数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秋季水质超标参数为总磷。洪湖拆除围网改善了洪湖湿地水质,提出了洪湖湿地水污染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于2017年4月2日和3日,在云南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退塘还湿"鱼塘和湿地公园周边对照鱼塘,开展了野外调查,对比了补种本土植物荷花(Nelumbo nucifera)、香蒲(Typha orientalis)、李氏禾(Leersiahexandra Swartz)、水马齿(Callitriche stagnalis)和引种外来植物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纸莎草(Cyperus papyru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对鱼塘植物群落修复和水质改善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补种本土植物的鱼塘岸带植物物种数显著高于对照鱼塘和引种外来植物的鱼塘的物种数(n=27,p0.001),水体浊度显著低于对照鱼塘和引种外来植物的鱼塘(n=27,p0.01);补种本土植物和引种外来植物都可以有效改善鱼塘水体的水质;补种本土植物的鱼塘的水体温度和p H分别显著下降了2.9℃和1.3,水中的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89.8%、76.5%、83.5%、82.6%、85.7%和95%;引种外来植物的鱼塘的水体温度和p H分别显著下降了3.4℃和1.0,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叶绿素含量也分别显著下降了79.6%、82.4%、73.2%、61.6%、66.1%和68.5%。与引种外来植物相比,补种本土植物在维持鱼塘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改善水质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于2017年10月4~15日,在官厅水库上游河流设置采样点,采集水样;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辨析了流域上游河流水质空间变异的关键要素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总体水环境空间变异明显,上游河流溶解氧和总磷含量都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其它值都低于Ⅲ类标准;水体pH平均值为11.19,水体呈强碱性,浊度的空间变异性较高;不同支流水体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溶解固体含量差异明显;桑干河和洋河下游河水污染最严重,以有机物污染和氨氮营养盐污染为主,且氨氮营养盐空间变异强烈,污染物多来自生活和工业废水;洋河上游河水污染较严重,以总磷和浊度污染为主,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清水河和妫水河河水水质较好。洋河和桑干河是官厅水库上游需要重点治理的支流。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背景下小尺度湖滨带景观结构和水质变化特征,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市太湖三山岛湖滨带生态微岛区及其对照区,采集湖水样品,研究生态微岛区与对照区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图示化分析法,归纳生态微岛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点;采用景观指数法,分析研究区的景观结构特征,探讨景观结构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的“多斑块结构”呈现出“层叠递进式”的布局特点,其对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2019年,从总氮含量的年平均值看,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区水域属于Ⅳ类水域;从总磷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Ⅳ类水域;从溶解氧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Ⅰ类水域;2020年,从总氮含量的年平均值看,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区水域属于Ⅲ类水域;从总磷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Ⅴ类水域;从溶解氧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Ⅰ类水域;2021年,从总氮含量的年平均值看,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区水域属于Ⅲ类水域;从总磷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Ⅳ类水域;从溶解氧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Ⅱ类水...  相似文献   

20.
外源铁补给对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率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外源铁补给对种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潜流人工湿地氮元素去除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铁补给有利于促进人工湿地对水体中总氮和硝态氮的去除效率,且高浓度铁(50 mg/L)的促进作用比低浓度铁(25 mg/L)更强;但由于二价铁氧化过程中与铵态氮的硝化作用竞争吸氧,使铁补给仅仅促进了上层人工湿地对水体中铵态氮的净化作用,不利于下层人工湿地对铵态氮的净化。外源铁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后,其浓度迅速下降,且上层人工湿地水体中的二价铁浓度低于下层人工湿地,而上层人工湿地水体中的可溶性总铁和三价铁浓度高于下层人工湿地。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人工湿地水体的pH总体上先升高后降低,而氧化还原电位则先降低后升高;对pH而言,加铁处理的人工湿地水体的pH总体上低于对照组,且下层人工湿地水体的pH低于上层,对照组则相反;对于氧化还原电位,加铁处理的人工湿地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对照组,且下层氧化还原电位高于上层,对照组则相反。外源铁补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工湿地对总氮和硝态氮以及上层人工湿地对铵态氮的去除效率,同时,外源铁自身的浓度和形态以及系统水体的pH和氧化还原电位也将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