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文  陈凯  王春  李敏  陶宇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24(12):2297-2308
传统的地形变化检测方法忽略了DEM误差的空间自相关性,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顾及DEM误差空间自相关的地形变化检测方法。首先,通过2期DEM相减得到差值DEM(DoD),并通过蒙特卡罗方法评估DEM的误差空间分布;其次,基于DEM误差空间分布图,通过误差传播公式计算DoD误差,并使用半变异函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程度;最后,在误差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测的基础上计算地形变化量(体积)和对应的误差限。本文在4个黄土小流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无人机摄影测量DEM的高程误差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通过光束平差蒙特卡罗方法可以模拟无人机摄影测量DEM的误差空间分布;在进行地形变化检测时,使用误差空间分布代替中误差进行地形变化检测有效降低了检测结果对显著性阈值的敏感性;显著性阈值从68%提高到95%时,使用误差空间分布的检测结果损失的观测值比使用中误差低5.39%~6.75%。顾及空间自相关的地形变化检测方法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地量化地形变化特征,也可有效地应用于地表变形监测、流域侵蚀监测、输沙量评估等领域。  相似文献   

2.
用大地测量复测资料确定地形变量的一个障碍是必须假定一些固定参考点,本文给出了计算地形变量的一种方法.它不需要参考点,能够求出测区内务网点的形变量,而且各网点的误差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3.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数据误差和地形描述误差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误差.本文以模拟实验获得的高精度DEM为数据源,分析坡度计算精度与DEM数据误差和地形描述误差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DEM数据误差和地形描述误差对坡度精度影响是一个反向作用的过程.随着DEM格网的增大,数据误差的影响逐渐减小,地形描述误差的影响逐渐增大;在起伏变化地形区域,坡度误差先减小后增大,且存在一个最佳大小的格网,此时坡度误差最小.最佳格网的大小与DEM数据误差大小和地形起伏变化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EM提取坡度的误差来源与误差性质,对正确估算坡度精度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壳垂直形变测量精度要求高,复测周期短,测线需跨越地震活动带及深大断裂带,因此,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复测路线在山区进行。在垂直形变分析资料中察觉山区复测高差之差,往往与地貌线成正比或反比(俗称正影或倒影),给地震趋势分析带来极大干扰。究其原因,除不对称折光差等干扰因素外,因瓦水准标尺的真长问题,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本文着重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提出若干相应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收集整理海南岛2016~2020年10期流动重力复测资料,采用重力仪共用单位标定的一次项格值系数对各期复测资料进行拟稳平差处理。结果显示,2016-09~2017-05、2017-05~10、2018-05~10期间海南重力场变化异常明显。以2016年第1期仪器的一次项格值系数为基准,采用重力差值法对一次项格值系数进行改正,然后重新进行拟稳平差处理。结果显示,2016年以来海南差分重力场变化较平稳,重力场变化基本在30 μGal以内,此前出现的显著重力场异常已不存在。因此,采用重力差值法改正一次项格值系数可有效降低因一次项格值系数误差产生的重力场变化误差。  相似文献   

6.
高时空分辨率的气温栅格数据是多种地学模型和气候模型的重要输入。山区地形复杂,气温空间异质性强,如何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山区地表气温数据一直是研究热点与难点。本文选择地形复杂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作为试验区,基于局部薄盘样条函数对ERA5再分析日均近地表气温(2 m高度)进行空间插值,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结合少量气象站观测气温数据、地形地表参数数据构建日均气温订正模型和气温逐时化模型,实现空间分辨率由0.1 °(约11 km)到30 m的逐时气温降尺度,最后将该模型拓展应用于其他时间与区域,检验本文发展的降尺度方法在没有站点观测数据条件下的时空移植性。结果显示,本文降尺度方法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山区气温数据精度较高,1月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值为2.4 ℃,明显优于气象站点插值结果,且气温相对高低的空间分布更为合理、纹理更加丰富;将该方法应用到其他时间与区域的RMSE平均值分别为2.9 ℃与2.5 ℃,均小于再分析资料直接插值所产生的误差。研究结果总体表明,在气象站点较少甚至没有时,可利用本文方法通过ERA5再分析气温准确获取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山区高时空分辨率气温数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中对流层延迟误差会影响DEM精度的问题,提出采用小波多尺度相关性分析方法来减弱与高程相关的对流层延迟误差的影响,来提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DEM的估计精度。该方法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理论,根据差分干涉相位不同组成的频率特性,利用小波分解重构均方根误差变化率确定分解层数,降低地形残差相位、噪声相位等对大气延迟误差相位估计的干扰,提取对流层延迟误差相位所在频带;然后结合对流层延迟误差相位和雷达坐标系下的DEM在不同尺度上的相关性定权并进行降权处理,重构解缠差分干涉图,改正差分干涉相位中与高程相关的对流层延迟的影响。采用本文方法对覆盖河南义马地区的2景ENVISAT ASAR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对流层延迟误差改正后的差分干涉图,估计的与高程相关的对流层延迟相位,与地形变化情况吻合。将对流层延迟误差改正后的干涉图用于DEM高程估计,结果显示本文方法重建的DEM与Aster GDEM的标准差由30.7 m提高到26.37 m,提高了InSAR DEM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8.
大气效应尤其是大气水汽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引起的雷达信号传播延迟,是重轨雷达干涉测量中难以消除的主要误差源之一。仅借助对GPS水汽的空间数学插值实现对InSAR中的大气延迟改正时,由于未能顾及地形对大气湿延迟的影响,导致改正效果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大气湿延迟中垂直分层部分与地形的关系,建立了两者间相关函数模型,进而提出了顾及地形影响的大气延迟插值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插值新方法较常规距离权倒数和克里格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一种地形改正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球表面和大地水准面的物理学受力分析发现,传统计算地形改正方法存在误差。分析了其误差来源及大小,解释了该误差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了计算地形改正的新算法,新算法可有效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种运用自由网平差和统计检验分析来综合处理垂直形变网复测资料的方案,叙述了该方案各步骤的原理及特点。以四川道孚1981年6.9级地震前后水准环线复测资料的处理为例,介绍了该方案的具体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DEM分析方法为起伏地形下太阳辐射模拟提供了条件。然而DEM的尺度效应对太阳辐射模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黄土丘陵和秦岭高山为实验样区,以一系列不同分辨率的DEM,模拟日、月及年总天文辐射,比较其误差大小及地形分析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EM栅格分辨率的降低,天文辐射逐渐增大;当栅格分辨率大于地面相对高差时,模拟的天文辐射基本稳定,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对辐射的再分配作用已不显著。黄土丘陵区,当DEM分辨率接近1000m时,天文辐射年总量的相对误差为22%,超过该区域一个冬季的天文辐射量。秦岭山区地表起伏大,误差较黄土丘陵地区小,最大相对误差为17.8%。总之,地表起伏越小,DEM栅格分辨率对太阳辐射模拟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全国公路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以国家1:50000地形数据库的公路交通数据(2012~2015年4个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的统计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全国公路交通网络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聚类特征,同时其分布与区域经济指标存在空间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精密补偿器水准仪磁致误差的成因,介绍了研制的一套磁致误差检测设备以及完整的检测方法。通过大量的检测数据与数理统计,表明4测回的标准差为0.008″。该设备已为全国一等水准网复测,地震形变测量和精密工程测量等检测磁致误差100多台次。  相似文献   

14.
科学界定山地和山区类型是认识山地、因地制宜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为山区分类开发、分类施策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滑动窗口尺寸,运用空间分析工具对SRTM进行处理以获取山地坡度、起伏度,并提取了黔桂喀斯特各类山地空间范围和规模,以此对县级层面黔桂喀斯特山区类型进行了划分。主要结论如下:①二次使用均值变点法确定移动窗口面积与平均地形起伏度拟合的对数曲线拐点,其表征的是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移动窗口面积为6.50 km2。②黔桂喀斯特山地占比大,山地与非山地面积之比约为89:11,且山地省际空间分异明显,贵州喀斯特山地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占贵州部分的57%;而广西喀斯特山地以丘陵为主,占广西部分的59%。③黔桂喀斯特山地区均为山区县,其中,18个纯丘陵县、10个半山区县、15个准山区县、21个显山区县、32个整山区县。整山区县个数多,多分布于乌蒙山区和黔桂峰丛洼地山区,多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相似文献   

15.
温湿指数是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之一,通过温度与湿度的组合反映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交换,本文利用2003-2018年浙江省及其周边71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气温、地面水汽压数据,以及MODIS水汽产品,基于GridMet模型模拟了浙江省各月温湿指数空间分布(100 m×100 m),分析了浙江省温湿指数随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变化的特征;讨论了各地形因子对温湿指数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 海拔、坡度、坡向3个地形因子中,1月温湿指数随坡向的变化最大,7月最小;② 同坡向上,坡度变化对1月温湿指数影响较大,而海拔变化则是对7月影响最大;③ 南坡1月温湿指数随海拔和坡度增加均略为增加,南坡其他月份及北坡各月均为随海拔和坡度增加温湿指数减小;④ 北坡相对于南坡而言,海拔和坡度对温湿指数的影响更为明显。浙江大部分山区由于地形影响,夏季较为“舒适”,适宜建立避暑消夏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6.
分别利用Helmert和KTH法模拟试算了不同地形起伏区域内横向密度扰动对于大地水准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形起伏较小的平原或丘陵地带,横向密度扰动的影响一般不会超过cm级,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忽略其影响;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横向密度扰动的影响可达cm甚至dm级,对于cm级大地水准面精化而言,需要考虑其影响。此外,基于Helmert与KTH法解算的结果在地形起伏剧烈的山区差异较大,由于Helmert法计算地形效应时忽略了外区地形质量的影响,其解算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总体而言,在地形起伏剧烈的山区建模时,需利用多种计算方法基于实测数据分别进行试算,通过计算的变密度大地水准面与实测的GPS水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适合该区域的大地水准面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流动重力测量的布局、复测周期以及观测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地震系统重力测量的现状,提出了优化现行布局、调整复测周期、提高观测技术以及改善观测条件的具体意见。指出:为了获得与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信息,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布局的优化和复测周期的调整上。  相似文献   

18.
GPS测站所处构造位置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方差分析理论,基于有约束和无约束平差所得到的方差的统计特征,给出了一种根据复测结果判别一组测站是否位于同一构造块体上的假设检验方法。该方法实质上是通过方差比,检验某组测站位于同一构造块体的约束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判别的目的。这一方法已实际应用于华北地区GPS复测资料的分析[7],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河曲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从地形地貌上可分为河谷区、低山区和中山区,其中低山区居民用水主要来源于新近系保德组砾石含水层。保德组砾石含水层在低山区内受地形切割、沉积条件等因素影响,发育不均,表现为厚度、岩性变化较大。从野外露头看该层砾石粗大,分选性、磨圆度好,胶结疏松,孔隙率大,并有开张性、延伸性较好的裂隙,该砾石层为该区具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现场调查发现在沟谷中存在多处民用水井,地形切割剧烈处,往往形成泉点。该含水层供应山区约20个村庄将近4500人的饮水,对山区供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大气折射对InSAR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星载SAR重复轨道干涉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SAR影像数据形成干涉图,干涉相位中包含有成像几何、大气、地形以及地面形变等信息。为此,分析了干涉图中大气参数(气压、温度与相对湿度)对干涉相位的影响,计算了参数变化对干涉相位、高程与形变误差的影响量,并以图形方式描述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