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化学动力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地球化学过程演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地球化学动力学形成发展与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地球化学动力学(特别是成矿作用动力学)的某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地球化学动力学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地球化学作用与其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为指导思想,将地质区域和各种地质体视为动力学体系,应用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对云南个旧钖、多金属成矿区的研究,讨论地球化学动力学体系的建立。 作者应用马尔科夫过程理论揭示了沉积过程的地球化学旋回性,并用动力学体系分析阐明每一旋回的时间结构。花岗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与对流驱动的热重力扩散作用相结合导致了岩体内痕量元素的化学分带。岩浆期后体系系由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复杂的反应-输运网络所构成,其拓朴结构使体系产生异常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参数的实验测定建立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并用计算机模拟了典型矿田内热液流体的流速场与温度场。 地球化学全过程的时间结构可以归结为热力学分枝的分支在时间上的展开或多阶耗散结构的阶梯。地球化学场的空间结构产生于耗散结构的局域化和化学波的成生与传播。成矿区域是囿于有界介质内的局域化耗散结构。不同反应前锋的差速前进从而产生不同物种的分异沉淀使成矿区域出现化学分带。成矿源区起因于某种化学反应核心或特殊的物理边界所产生的局域不均一性。 对地球化学动力学体系作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揭示金属矿源学、历史地球化学与区域地球化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化学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化学地球动力学是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它在研究地球内部化学组成和演化时,把地球视为一个完整的动力学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地质集合体。它通过研究地球各层圈内部的化学结构和过程以及不同层圈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从而从本质上研究和认识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简述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概括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的特点和突出成果,分析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科学意义,并对在中国开展壳幔相互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地球化学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评述了国内外矿物-水反应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矿物-水反应的溶解动力学及地球化学动力学模拟的新成果及应用领域。低温条件下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与水的反应得到高度重视。硅酸盐矿物的溶解速率与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温度及有机酸的含量等密切相关。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速率主要取决于温度、GO2分压、酸碱度及相关离子的活度等因素。氧化物、硫化物、及氟化物等的溶解沉淀的动力学研究开始得到关注。矿物-水反应的地球化学动力学模拟已成为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地球化学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30年来热力学在地球化学领域各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使人们对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岩成矿条件及模式,地壳及地幔演化等各方面得到了实际的应用。热力学已成为矿物学家,岩石学家、矿床学家及地球化学家的主要理论工具之一。随着它的发展与成熟,其局限性也逐步暴露出来,即它只能处理平衡态(或近于平衡态)的问题,无法确定反应的路径及解决速度问题。自然地球化学过程有些  相似文献   

6.
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地球动力学是地球化学与地球动力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20世纪末期地幔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随着人们对板片-地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地球化学效应的认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已经从地幔不均一性本身拓展到具体俯冲板片对地幔成分的影响。这个拓展为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的运作机制、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幔不均一性的尺度等重要科学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系统回顾了大洋玄武岩成因与地壳物质再循环、大洋玄武岩源区的岩石学性质、板块俯冲与大洋玄武岩成因、大陆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成因和板片-地幔相互作用以及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动力学等方面的突出进展,对化学地球动力学领域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计算流体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矿作用的化学机理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进行研究。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增强 ,在地球化学中正在形成一门新兴学科———计算地球化学。其中热质输运模拟、化学质量迁移数值模拟和流体输运化学反应耦合动力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建立在Darcy定律和守恒方程基础上的多孔介质热质输运模拟通过流函数图、等温线图及速率矢量图等 ,从古水文学和流体地球化学方面高度动态研究成矿作用。根据化学和热力学原理进行的化学质量迁移数值模拟则通过矿物和流体中化学物种的热力学数据 ,预测多组分体系中发生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定量揭示经历了复杂化学反应进程的成矿作用的化学行为。将上述两方面结合的流体输运化学反应耦合动力学 ,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模拟真实成矿流体系统复杂的动力学行为 ,是计算流体地球化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地球化学动力学反应器原理和速率方程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主要介绍了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反应器类型,即间歇反应器,活塞流反应器和混合流反应器,概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速率方程测定方法,最后对比了三类反应器的性能,指出混合流反应器最适合于测定矿物-水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9.
非线性地球化学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非线性地球化学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地球化学非线性反应动力学;②矿物沉淀、结晶与生长的非线性动力学;③流体流动-反应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④力学-化学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⑤地球化学循环的非线性动力学或非线性全球动力学。分别总结了上述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地球化学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同位素到板块构造:化学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地球动力学是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它在研究地球内部化学组成和演化时,把地球视为一个完整的动力学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地质集合体。通过研究地球各层圈内部的化学结构和过程以及不同层圈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从本质上研究和认识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文中概括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的特点和突出成果,分析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科学意义,并对在中国开展壳幔相互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PHREEQC在地下水溶质反应-运移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由于地下水污染的加剧,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规律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地下水中的溶质在运移过程中伴随着溶质组分间的化学反应,因此需要建立地下水溶质运移与化学反应的耦合模型。PHREEQC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描述局部平衡反应、动态生物化学反应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本文利用该模拟软件对一维地下水流动过程中溶质离子交换反应和动态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PHREEQC能够成功地进行溶质运移情况下复杂水化学反应模拟,但对于复杂地下水流和溶质运动的情况,有必要耦合其它的地下水流动和溶质运移软件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2.
热质输运-反应体系对于热液成矿、污染物迁移等均十分重要.该体系包括热质输运、流体渗流、地球化学平衡计算、多组分化学反应-输运过程耦会等动力学过程.介绍了求解热质输运-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指数拟合有限体积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根据封闭体系黄金管热模拟实验结果,应用Kinetics专用软件,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特征与动力学参数。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碳质泥岩、泥岩及三叠系湖相泥岩具有各自的活化能分布和频率因子,揭示出其生烃行为的差异性。利用GOR-IsotopeKinetics软件,推导了库车坳陷侏罗系煤、泥岩和三叠系湖相泥岩3类烃源岩的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上述参数的获取,为盆地模拟、烃源岩评价、生烃量计算及资源量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球化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岩石化学元素丰度在地球化学块体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迟清华 《物探与化探》2003,27(6):428-430,444
以Au、Ag、Cu、Pb、Zn、Sb、Hg、W、Sn、Mo、U、Cr、Ni、Co等14种成矿元素为例,利用中国东部不同构造单元的出露地壳和不同类型岩石的元素丰度阐明其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块体划分与研究中的意义.利用岩石元素丰度对地球化学块体进行研究,既可查明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块体的成因,又可为地球化学块体的研究对比提供条件.因此,应建立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或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的岩石元素丰度并加强其与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的对应关系的研究,这将会对地球化学块体的划分与推断解释提供重要的更加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structural, hydrochemical,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Khokhlovskoe uranium deposit related to neotectonic processes are consider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 is expressed in neotectonic dislocations in the form of overall intense fragmentation of host rocks and widespread low-amplitude strike-slip faulting. The hydrochemical specific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appearance of thermal carbonated formation water in ore-bearing aquifers. This water is similar in chemical and gas composition to hydrothermal solutions in fluid inclusions and mineral waters abundant in this district. The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comprise the occurrence of newly formed ferroan carbonates and late iron hydroxides in altered (bleached) pelitic rocks; the formation of silicic opal segregations in ore-bearing sand and sandstone; late sulfides, arsenides, and selenides of iron and other metals; and multiphase gel-pitchblende enriched in Zr especially typical of high-grade uranium ore. The age of high-grade ore determined by a precision uranium-ionium method coincides with the time when thermal carbonated water appeared in the host rocks. This time was estimated from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heat transfer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underground water. This coincidence clearly indicates that the aforementioned processes are related to the late Quaternary neotectonic reactivation of the eastern Transural region.  相似文献   

16.
对幔源岩中流体组成的不同测定方法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铭杰  王先彬 《地质论评》2000,46(2):160-166
本文对比了上前广泛用于幔源岩中流体组成测定的不同实验方法,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根据地幔流体所处特殊的地幔环境(高温高压),认为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的结果较全面地代表了幔源岩中流体的真实组成;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样品处理,采用合理的实验装置和系统本底,对获取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且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可对不同类型的流体组分分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贵金属配分模式及地质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生  李统锦 《世界地质》1996,15(2):39-45
通过与REE模式对比,介绍了贵金属配分模式的构筑方法和组成参数;并对包括地幔岩石、科马提岩和玄武岩在内的各种基性、超基性岩石的特性PGE+Au配分模式和贵金属分馏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成矿作用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其聪 《矿产与地质》1998,12(6):361-366
成矿作用动力学是地球化学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近年给出了更完善的定义,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水岩相互作用及动力学模型、物质输运与化学反应、成矿元素的输运与沉淀、化学热力学与输运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新的进展。最后指出了成矿作用动力学的某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The Lagoa Real uranium (U) province, referred to as Lagoa Real, is located in the state of Bahia, north-eastern Brazil. Lagoa Real has ∼112,000 metric tonnes and average grade of 2700 ppm of U3O8, being one of the largest U deposits in the world and the largest in Brazil. Despite its economic and strategic importance, there are gaps in the geological knowledge of the Lagoa Real U deposits. One of them is the lack of extensive whole-rock chemical data sets. Here, we present whole-rock chemical analyses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cluding the rare-earth elements (REE), from barren country rocks to uraniferous ore shoot, systematically sampled from an exploratory drill hole. The 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albitite rocks, with and without uraniferous mineralisation, cannot result from sodic syenitic magmatism, as proposed by recent studies. Petrograph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supports the previously suggested concept that the Lagoa Real albitite rocks resulted from sodic metasomatism of the granitic country rock, known as the São Timóteo granite. Their ore-mineral assemblage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albitite-hosted U deposit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20.
低温下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颗粒间流体因其参与流体—矿物反应和流体传质而在地壳岩石变形和同构造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粒间流体的性状、粒间流体—矿物反应和粒间流体传质都与固体颗粒所受应力密切相关。流体膜是非静水应力作用下固体颗粒间流体存在的主要形式,流体膜的厚度和成分决定着究竟是流体膜中水化力、双电层排斥力,还是因双电层而引起的流体渗透压在流体膜传递应力的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应力通过改变固—液界面上固体物质的自由能而影响固—液界面反应和流体的传质,并对这一应力感生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