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州西津村黄土剖面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厚的黄土剖面之一,总厚达409.93米,其中共夹有40余层古土壤。黄土层明显地分为三部分:上部为浅灰黄色黄土,质地疏松,具大孔性和含白色钙质条纹及斑点,垂直裂隙发育;中部为灰黄色黄土,质地疏松,含黑福色铁锰质斑点,沿裂隙充填有石膏,夹17层古土壤;下部为浅灰褐色黄土,质地致密坚硬,含黑褐色铁锰质斑点,垂直节理发育,夹23层古土壤。 经磁性年代鉴定,认为上部厚30.80米为马兰黄土(Q_3),形成于9.9万年至今;中部厚203.11米为离石黄土(Q_2),形成于73~9.9万年;下部厚175.42米为午城黄土(Q_1),形成于209~73万年。 由此可见,西津村黄土开始形成于早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2.
大墩岭黄土剖面总厚261.3m,包括有全新世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上部。全新世黄土厚0.6m,包括 So 及其以上黄土;马兰黄土厚16.6m,位于 So 底部与 S_1顶部之间;S_1至 L_5为离石黄土上部,厚75.34m,包括14个黄土—古土壤层;S_5至 L_(15)为离石黄土下部,厚157.43m,包括10个黄土-古土壤层,其中 S_5、L_9、L_(15)为三个标志层;午城黄土厚11.33m,由两层古土壤和一层黄土组成。B/M 界限位于 L_8顶部,B1事件位于 S_1中部,p—J 事件位于 L_9上部,J 事件位于 S_(10)中部至 L_(12)顶部。根据古地磁界限年龄推算的剖面底界年龄为1.2MaB.P.。整个剖面可与兰州九洲台、洛川黄土剖面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夹沟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沟矿区位于参店——龙门铝土矿带的东段,为一大型铝矿床。矿层赋存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的侵蚀面上,中石炭统本溪组的中上部。一、含铝岩系的特征 (一)地层和岩石特征:本溪组为一套铁铝岩系,页理、层理不发育,未发现动物化石。与下伏地层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和上覆地层上石炭统太原组均为假整合接触。厚O.45~54.25米,平均15.18米。自下而上可分五层(见图1): 1.铁质粘土岩夹山西式铁矿层(C_(2b)~(1-1)):褐红色铁质粘土岩、含铁绿泥  相似文献   

4.
本区炒米店组上部出现了厚达几十米的白云岩夹灰岩层段,按地层清理对“三山子组”的定义—以连续的大套白云岩出现为其底界[1],这段地层不属三山子组,应归炒米店组。然而,不但这里的三山子组白云岩均含燧石结核,炒米店组顶部的灰岩也含大量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于白云岩夹灰岩之层段发现大量的头足类化石,其时代属早奥陶世。该段地层可与区域上的三山子组a段下部和b段相对比。这是鲁西地区寒武—奥陶系剖面的一种新类型。  相似文献   

5.
太白盆地黄土地层厚16m左右.发育有两层红褐色古土壤。化学分析与微结构鉴定表明该盆地黄土中的古土壤为FeO3与Al2O3迁移深度大但无聚集的棕壤.并已成为明显的风化无,发育时的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太白盆地黄土中CaCO3含量少,发育有淀积型的光性定向粘土.表明黄土地层发育时的降水量也在600mm以上。该盆地黄土地层发育在距今约20多万年前.指示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黄土搬运高度已超过2000m。微结构的观察还表明,光性定向粘土不仅可用于降水量的研究,也可用于指示温度的相对高低.  相似文献   

6.
陈刘组为新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代表广西早三叠世盆地滨岸相带沉积类型。层型剖面位于贵港市陈刘村附近。层型定义指位于龙潭组与板纳组之间的沉积序列,岩性为灰绿、紫红色泥岩、粉砂细砂岩夹少量火山岩及碳酸盐岩,含菊石、双壳类、牙形石等化石,厚359m。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华北台型石炭系拟划分为上统本溪组、太原组,缺失下统。太原组自下而上又可分为一、二、三、四段。本文列举了禹县猪头沟和鹤壁娄家沟两条石炭系代表性剖面。石炭系与下伏中奥陶统至上寒武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二叠系山西组呈整合关系。本溪组厚2-44米,由北向南,自东而西逐渐变薄;太原组厚7-170米,由东南(东)向西北(西)逐渐变薄。本溪组及太原组一、二段,自北而南、由东向西呈超覆,故本溪组与太原组均具穿时性。本溪组的海浸方向由北向南,自东而西太原组三段早期开始、石炭纪海盆沉降中心逐渐由北部转向南部,故自三段早期之后,海浸方向即转变为由东南(东)向西北(西),海退方向也循此路线由西北(西)向东南(东),直至二叠纪末海水撤出华北地台为止,致使我省石炭、二叠纪海相层和可采煤层从西北向东南其层位逐渐抬升,而其地质年代则由早向晚迁移,这种规律在地层研究中应予注意。本文建立了石炭系若干全区性和地方性的标志层。研究了石炭系的沉积特点,即多旋回韵律,多冲刷间断的特征。石炭系赋存铝土矿、镓、钾、耐火粘土、钾、黄铁矿、煤、熔剂灰岩、化工灰岩、铁等十种矿产。  相似文献   

8.
研究剖面位于洛川源北部的富县县城东郊。剖面由第一层古土壤(S_1)、马兰黄土(L_1)和全新世古土壤(S_0)组成。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地层中孢粉非常丰富,为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提供了可靠依据。S_1的植被是以榛、菊、蒿为主的疏林草原,有亚热带树种出现,反映了末次冰期的温湿气候。L_1时主要为菊、蒿干草原,气候冷干,其间有四次乔木增多期,反映了末次间冰期中有四次间冰阶的相对温湿气候波动。近代耕土中为以松、藜、中华卷柏为主的森林草原,反映了全新世某个时期比较温凉干旱的气候。  相似文献   

9.
新疆若羌县阿热力一带位于东昆仑西段北坡、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地层区划隶属于秦祁昆地层区、东昆仑-中秦岭地层分区,该区冰沟群分布广泛。对该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对冰沟群的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中,采用路线调查、剖面测量、实验测试等方法对冰沟群的岩性特征、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古生物特征以及形成时代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狼牙山组和丘吉东沟组。把该区冰沟群与区域上都兰县冰沟群层型剖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研究,认为该区的冰沟群与都兰县冰沟群层型剖面具明显可对比性。依据岩性特征、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等,对冰沟群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狼牙山组沉积环境属于潮下较深水陆棚相低能环境;丘吉东沟组属于浅海陆棚相带内缘斜坡沉积环境。并对冰沟群层序地层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即第一层序(B-1)和第二层序(B-2)。  相似文献   

10.
吉南候家屯组与辽东小东沟组在辽东北部连成一体,以往地层划分和对比上的分歧,皆由王钰等定义小东沟组含有熔岩——“为小岭期火山喷发初的火山活动产物”所致。小东沟组、候家屯组为独立于辽东小岭组,吉南果松组火山岩之外的地层体,为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辽东梨树沟组建立时未明确定义,建组剖面仅共分二层,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砂页岩,多数研究者将其理解为小岭期火山喷发的尾声产物,无疑是正确的,但近年已人为地演义为“远火山相和湖相”(沉积),并与辽西九佛堂(沙海)组对比,已失去岩石地层单位组的客观性、物质性及组内岩性、岩相的一致性。现据“组应概分,不易细分”等有关原则,建议废弃梨树沟组名称,将与小岭组有成因联系的远火山相产物(包括夹层)划归小岭组,其上部确与小岭期火山喷发无关的河湖(沼)相沉积归于聂尔库组  相似文献   

11.
内蒙迪彦庙地区早二叠世寿山沟组地层发育良好,岩性相对稳定,变质、变形程度较低,是研究区范围内早二叠世地层层序研究的理想地区。该课题逐层实测了寿山沟组剖面,从剖面的岩性地层入手,着重分析了迪彦庙地区早二叠世的岩性组合特征、基本层序、沉积旋回特征;同时根据古生物化石类型和组合,推断该区域形成的地质时代和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寿山沟组剖面厚度为9598.98m,根据岩性和粒度的大小,可分3个岩段:一段为滨浅海浅海陆棚沉积;二段、三段为一套浊流沉积岩系,发育特征性浊流沉积构造,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  相似文献   

12.
贵州克脚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连续,露头良好,长兴期菊石动物群化石丰富.根据该剖面大隆组-大冶组底部菊石化石的分布,自下而上划分出3个菊石带:HuananocerasGTapashanites 带(第22~32层)、PseudotirolitesGPleuronodoGceras 带(第 33~70 层)、HypophicerasGOphiceras 带 (第 72~74 层).对 该 剖 面 菊 石 带 划 分 及 区 域 对 比 表 明,HuananocerasGTapashanites 带的时代为长兴期早期,PseudotirolitesPleuronodoceras 带为长兴期晚期,HypophicerasGOphiceras 带为长兴期末期-印度期早期.另外,对华南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序列的区域对比,以及克脚剖面菊石标准化石的分布表明,克脚剖面第71层的灰白色黏土岩和顶部的黑色泥岩,分别相当于煤山剖面第25层和第26层;第72~74层的泥质灰岩,相当于煤山剖面第27;第75层的灰白色黏土岩,相当于煤山剖面第28层.同时,剖面第73层产菊石Ophicerassp.,是三叠纪的标准化石,因此,本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位于第72层内部(第72层共厚20cm).   相似文献   

13.
一、矿床地质特征矿区位于嵩箕隆起的东南缘,属庄头、方山、鸠山铝土矿带的北段。为一中型矿床,矿层产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的侵蚀面之上,石炭系本溪组的中上部。区内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10-30°,倾向100-120°,倾角15-30°。 (一)含铝岩系特征 1.地层特征:本溪组为一套含铝沉积岩系,厚4.88-25.54米,平均12.71米,含铝土矿1-3层,厚3.31米,含矿系数14%;含粘土矿1-3层,厚1.17米,含矿系数9.21%。  相似文献   

14.
论本溪群     
本溪群的原始定义属岩石地层单位,70年来的研究表明;其界线层型及岩百地层单位性质没有改变过;本溪群可以延展到东北南部及华北,并具有二分、三分的概分性。华北本溪群曾被划分为湖田组(铁铝岩组)和畔沟组,业已证实二分的可行性;张守信(1988,1992)欲以太原组(新涵义)替代本溪群(剔除下部铁铝岩组合)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肃省文县关家沟组剖面的系统采样,获得大量微古植物化石,鉴定出16个属28个种。依据中国南方及其他地区南华系、震旦系资料,将本区关家沟组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特征与峡东、川西北等地区的晚南华世南沱期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进行对比,确认关家沟组地层时代为晚南华世南沱期。这一结果对研究关家沟组地层对比、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山东省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取得了新进展,更新世中—晚期形成的厚层黄土堆积,分别划为羊栏河组和大站组;全新世早期发育有古湖沼沉积,划为黑土湖组。在探讨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穿时现象及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等方面,也获得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山西韩城断裂中段西庄村-西南村一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采用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等手段,对该断裂在该地区的典型断层剖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段断裂的展布及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地貌标志、活动幅度及滑动速率。研究结果表明:韩城断裂在该段普遍错断马兰黄土下部古土壤S1,最新错断马兰黄土中上部古土壤L1s并直通地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仍有活动。估算晚更新世早期以来滑动速率约为0.088 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大于0.035 mm/a。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文县地区关家沟组海底扇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秦岭南部文县地区关家沟组的成因,学者之间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可与南沱组对比的冰碛层.关家沟组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期(晚震旦世),沿扬子板块西北边缘分布.根据地层剖面和扇地质体的平面填图研究表明,关家沟组存在两种沉积体系--海底扇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海底扇沉积体系中发育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粒序层理及鲍玛层序;扇体的剖面结构相似于Walker(1979)提出的海底扇反旋回沉积序列,层理类型与Winn和Dott(1979)提出的海底扇的层理类型类似;扇体的平面结构(填图追索圈定)清楚地显示了海底扇砂砾岩与盆地相页岩、硅质岩之间的穿插相变关系.其剖面结构可划分出4个级别的不对称它旋回性韵律,显示出扇体向盆地推进和相对海平面的降低.研究表明关家沟组砂砾岩为海底扇沉积体系,而非冰碛层.  相似文献   

19.
西秦岭文县地区关家沟组海底扇沉积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西秦岭南部文县地区关家沟组的成因,学者之间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可与南沱组对比的冰碛层。关家沟组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期(晚震旦世),沿扬子板块西北边缘分布。根据地层剖面和扇地质体的平面填网研究表明,关家沟组存在两种沉积体系——海底扇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海底扇沉积体系中发育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粒序层理及鲍玛层序;扇体的剖面结构相似于Walker(1979)提出的海底扇反旋回沉积序列,层理类型与Winn和Dott(1979)提出的海底扇的层理类型类似;扇体的平面结构(填图追索圈定)清楚地显示了海底扇砂砾岩与盆地相页岩、硅质岩之间的穿插相变关系。其剖面结构可划分出4个级别的不对称它旋回性韵律,显示出扇体向盆地推进和相对海平面的降低。研究表明关家沟组砂砾岩为海底扇沉积体系,而非冰碛层。  相似文献   

20.
1981年9月至1982年4月,我们随广西大瑶山综合考察队对金秀瑶族自治县寒武系进行了实地考察(图1)。这里的寒武系统称为水口群(∈sh),分上、中、下亚群。 上亚群(∈sh_3)总厚为3176米,与上覆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为不整合接触,按岩性分为三个组:1.上组为粉砂岩夹细粒石英杂砂岩、砂质泥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