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2012年青海东部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从降水实况、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对2012年5月20日和7月29日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场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天气背景,因而反映大气热力、动力特征的各种物理量表现不同,其雷达回波特征及演变过程也有所不同,说明两次强降水过程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倪惠 《吉林气象》2004,(4):17-18,41
1引言 秋末冬初正是东北地区雨雪交加之际,特别是有南方系统配合时,对吉林省的降水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对2003年11月20日和2003年12月5日的两次倒槽天气过程从降水性质、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天气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2008年7月5~6日发生在肇东地区的一场大暴雨的原因。主要是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环流形式上水汽条件到卫星云图的定量估测以及雷达回波显示和回波移动,我们得出了这次降水的主要影响因子和特征。特别是卫星云图定量估测降水的使用,在这次降水过程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对造成忻州市2011年7月2日和29日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虽然高空都存在西风槽,但主要影响系统不同,低层切变线性质不同,低空急流强度不同;物理量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强度、强降水落区、范围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河南“7·19”豫北罕见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栗晗  王新敏  张霞  吕林宜  徐文明 《气象》2018,44(9):1136-1147
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气旋影响,河南省出现了一次全省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7·19"),其中豫北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雨量达732 mm。本文基于自动气象站降水、地面风场观测资料、雷达组合反射率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ECMWF再分析资料,对"7·19"过程的降水特征、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比分析了"7·19"过程和1980-2016年以来发生在豫北太行山东麓的71个强降水过程(所选区域至少有一个站点的日降水量大于100 mm)的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太行山地形和低涡气旋背景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为"7·19"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辐合抬升条件;中尺度地形辐合线的生成、发展和维持、多个地面中尺度气旋移动造成的列车效应是导致局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对比不同强降水过程的物理量场显示"7·19"的动力因子具有明显的极端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按暴雨起始场主要天气系统的不同配置,将25例暴雨分成两类,利用同时次高空有限区网格点物理量资料,着重分析了与暴雨密切的五条基本物理量条件及对应下影响系统含义的解释。结果表明:同类暴雨中各影响系统物理图像清晰,整场分布特征更包含着有利降水发生发展的天气形势,非同类暴雨间若干物理量和场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所得两类高空物理量场特征对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中尺度雨团等方面对2003年7月30日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了“7.30”暴雨是蒙古冷低(涡)、河套切变线、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充沛的水汽和大气层结不稳定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地形差异对降水也是有贡献的。分别讨论了天气形势因子和物理量场在暴雨预报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2002年8月4日辽南地区特大暴雨降水过程特征 ,并对暴雨产生时的高空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和各种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2016年8月4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机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大尺度和中尺度特征,雷达资料,探空资料和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盛夏季节西北气流携带的北疆高空冷槽分裂出来的冷空气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在北纬39°N祁连山中部区域交汇,形成了此次降水的主要高空形势;河西走廊中部中-β尺度切变线造成强烈辐合运动,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各项物理量场的高低空配置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对流过程爆发前地形热力性质和山脉的阻挡作用加强了能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
2001年7月26日20时-27日20时,成都地区出现了入夏以来首场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据成都市气象局观测报告显示,此次降水过程全区均超过50毫米,其中有四个县站超过了100毫米,出现了大暴雨.这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部分地方出现洪涝,受灾人数达22.94万,直接经济损失4千万元.本文将对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和MICAPS系统提供的物理量场网格资料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998年7月2~5日广西沿海地区出现的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的客观综合分析,探明了这次暴雨降水过程维持条件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李德珊 《广西气象》1999,20(1):18-20
通过对1998年7月2-5日广西沿海地区中出现的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2和物理量场的客观综合分析,探明了这次暴雨降水过程维持条件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2002年8月4日辽南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2002年8月4日辽南地区特大暴雨降水过程特征,并对暴雨产生时的高空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和各种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天气预报业务中天气环流形势场和有关物理量等资料.对丰镇市2010年4月20-22日出现的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纬向环流不断发展并在贝加尔湖横槽和偏南气流配合下,该区域存在明显的风场切变,对流层中下部又有大量水汽输送,加之地面倒槽的加深,气流辐合系统发展所需能量得到补允,湿度较大的空气垂直上升运动维持时间长,为这次降水过程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1994年6月12-17日,桂林出现了连续性大暴雨过程。本文试图从天气学和有关物理量场的角度对降水过程的成因分析,从而对桂林汛期暴雨降水环流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和予报业务的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降水概况1996年3月30日~4月1日,我省出现了一次全省性降水过程,全省97个站除榆林地区外,两天均有明显降水,主要降水集中在3O日20时至31日20时。关中陕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15mm,关中个别站降水量大于25mm。此次降水不够春季透雨标准,也不符合寒潮要求,但作为久旱之后的第一场全省性明显降水,对缓解我省的持续干旱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天气形势和一些物理量特征对本次过程做了分析,旨在学习掌握经验,建立新思路。2大尺度环流形势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类似于寒潮分型的横槽转竖型,但此次过程并无明显降温和大风。从图1可看出,…  相似文献   

17.
吴娟  徐海 《四川气象》2002,22(2):27-31
2001年7月26日20时-27日20时,成都地区出现了入夏以来首场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据成都市气象局观测报告显示,此次降水过程全区均超过50毫米,其中有四个县站超过100毫米,出现了大暴雨。这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部分地方出现洪涝,受灾人数达22.94万,直接经济损失4千万元。本文将对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和MICAPS系统提供的物理量场网格资料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1年7月24日—8月4日呼伦贝尔市出现了一次鄂霍次克海阻高影响下的降水天气过程,此次降水过程历时之久为历史罕见。文章通过分析降水过程天气尺度大环流背景影响下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结合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涡度等物理量场的分布,发现受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阻挡,高空槽稳定摆动且发展为低涡,为暴雨的反复出现提供了极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对2002年4月30日夜间至5月1日大降水天气的环流特征、卫星云图及T213数值预报产品中的要素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民和县大降水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对青海省2002年4月3日20时至4日08时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势场及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以揭示产生高原春季强降水的一些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加深了对高原地区春季强降水天气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