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5.8级地震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虹  黄浩  李丽  赵小艳 《地震研究》2011,34(4):414-419
对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5.8级地震序列作跟踪分析,提出了适合该地震序列趋势判断的部分方法.在该序列M≥4.8地震的几个子序列中,前震h值均小于1,较准确地判定了地震趋势;在前震和余震序列中b值没有出现前震序列低余震序列高的现象,因而用b值对该序列的判断是失败的;大盈江断裂上距离不远在类型相同的地震第1天的衰减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地震序列的11项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 ISODATA 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以 M≥M_—0.3为标准将地震序列分为两类;Ⅰ类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 M≥M_0-0.3的地震发生;Ⅱ类为主震 M_0后无 M≥M_0-0.3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39次地震震例序列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以近期发生的4次中强震和5次云南地震进行了外推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别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震波拐角频率对地震序列的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皎口、海城、陡和、浑源等地震序列的地震波记录,研究了拐角频率随地震序列进程的变化特征。为了消除地震震级对拐角频率趋势性变化的影响,求得了每个地震的拐角频率与序列中同震级地震拐角频率的比值随地震序列发展而变化的曲线,较好地反映出该比值的发展进程;即在一个前一主一余地震序列中,同震级前震拐角频率高于余震拐角频率;而对震群地震序列则看不出这种变化。利用地震序列外围地区适当范围小震资料的拐角频率作为背景值,其比值曲线同样很好地反映出地震序列发展的规律。本方法可以作为对地震序列发展趋势进行较客观评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活断层带的特征滑动行为与中强以上地震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序列模型确定了断层带内中强以上地震的时间、强度和位置三方面的非随机性,从而导致了地震序列的特定性。本文按地震序列模型重演了鲜水河断裂带过去约一百年的地震序列,各次地震的时间偏差不超过其重复周期的10%。震级偏差不超过0.3,破裂位置也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对该断裂带未来150年的中强以上地震序列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预测地震序列类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并选取一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性能良好,可望成为地震序列类型预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和九江地震台的波形资料,对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ML2.0地震进行了sPL震相分析,得到了该地震序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分布,并与CAP波形反演、双差定位、sPn震相、Hyposat等方法定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PL震相测定的近震震源深度较为可信,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在9~11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地震序列较强余震快速响应灰色预测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早期较强余震的发生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灰色系统.介绍了应用灰色预测理论,对其较强余震进行预测的方法.通过对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序列检验性预测,表明该方法对于探讨地震序列较强余震快速响应预测问题,或许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传递到中国西藏境内发生在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县地震的应力。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导致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地震节面和滑动方向的库仑应力增加(2~3)×103 Pa和(2.4~3.1)×105 Pa,表明这两个地震受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触发。其次,我们计算了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在中国大陆及其附近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9.
简要说明地震序列专用处理软件系统的系统功能和特点;详细介绍了该软件系统在地震监测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分析了该系统在地震实时监控、台站工作、序列目录管理、地震现场及序列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地震序列类型预测的遗传程序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煜东 《地震学报》1996,18(1):44-47
提出预测地震序列类型的遗传程序设计方法,并选取一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遗传程序设计方法性能良好,可望成为地震序列类型预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法计算了此次黄海地震序列中ML4.6和ML4.1地震的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参数,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12月8日黄海ML4.6和12日黄海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20 km和21 km,位于发震区域的脆韧转换带内;黄海ML4.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23°,74°和6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6°,33°和149°;黄海ML4.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35°,77°和32°,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7°,59°和165°。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几何参数并不一致,表明此次黄海地震序列的发生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主断裂活动没有直接关系。黄海地震序列震中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NW向分布。由上述反演所获的两次黄海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结果推测,黄海ML4.6和ML4.1地震的破裂方向可能为NW向,黄海ML4.6地震序列可能是发生在区域壳内脆韧转换带的左旋走滑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岫岩5.6级地震序列活动跟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在以往研究大地震余震序列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八五”和九五“以来较新的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5.6级地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认为,该地震序列活动过程到2000年10月已经结束,其后发生的地震为正常的余震活动,同时,对震区未来一定时期地震活动趋势及地震危险性也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阿木.   《地震》1989,(6):7-12
本文分析了乌什6.4级地震的序列特征,该序列是主—余震型,余震空间分布呈北西向,序列衰减正常。现场开展了多种测震学预报方法的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某些方法对中强地震有一定的预报信息。利用强余震的准周期性等方法较好地预测了5.2级余震。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非线性定位方法NLLoc,对22次人工定点爆破事件和88次福建仙游震群序列M≥1.5级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并与福建台网日常定位方法进行对比,讨论了NLLoc方法在台网日常业务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NLLoc算法无论是人工爆破还是天然地震,其定位结果在发震时刻误差、震中误差和震源深度误差等方面都优于现有定位方法结果,尤其是在震源深度确定方面NLLoc算法优势明显.该方法定位仙游序列活动初期深度较浅与CAP反演2012年4月15日ML4.1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致,地震序列活动中后期深度均值略小于理论估值;而正式目录的地震序列活动初期深度较深,震源深度差值较大,地震序列活动中期深度均值大于理论估值.NLLoc方法可用于台网日常地震定位,且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震源深度测定问题,提高地震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5.
1973~1976年四川松潘强震序列的应力触发过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航  闻学泽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4):994-1003
本文计算和研究了1973~1976年四川松潘4次强震组成的序列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图像,分析了由该序列各次事件引起的近场应力变化及其与后续强震发生以及余震分布的关系,同时分析了该序列引起的远场应力变化与随后25年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1973年8月11日松潘黄龙6.5级地震导致虎牙断裂带中段上库仑应力的显著增加并触发了1976年8月16日的7.2级地震;此后,又沿断层向南相继触发了1976年8月22日的6.7级地震和8月23日的7.2级地震.该序列的绝大多数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发震断层的近场库仑应力增加区.另外,在该强震序列发生后的25年中、在距该序列发震断层中部约200 km范围内,6次5.0~6.6级地震均发生在由该序列引起的远场、微量的库仑应力变化增加区中.  相似文献   

16.
关于1999年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的典型具有预报意义的1988年2月25日彰武4.8级地震前岫岩偏岭兆震群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与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统计特征及性质相同,因此,认为该序列属于前震序列。同时, 将序列的表象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统计计算大连地区1991年11月至 1999年1月发生的299个ML≥2.0地震,得出目前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并对这期间的地震变化趋势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概率背景估计,认为其间所发生的地震属于1993年3月18日的大连满家滩南海ML4.3地震序列,从理论值和实测值的结果判断,该地震序列发生 ML≥5.0的可能性不大, 但不能排除该地震序列仍然存在着发生4.0≤ML<5.0地震的概率背景.目前的地震平静期属于该地震序列活动期的尾声和下一地震活动期能量积累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了汾河渭河地震带近一千五百年破坏性地震资料构成历史地震时间序列,用周期图方法对历史地震序列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强震活动高潮出现的时段。共作了12次预测检验,讨论了预测检验中地震资料的长短对周期图的影响。最后预测公元2043年前后该地震带将有一次地震活动高潮出现。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从地震目录中以时空耦合距离分析方法为基础。识别强震的前震和余震,并形成序列目录的新方法。在动态迭代计算时空关联系灵敏与时空耦合距离过程中,定义在时空耦合距离构架中,由小于或等于截止长度的地震构成该强震的地震序列,用此方法,可以按强震逐个识别其前震余震,形成序列目录,我们用它识别处理了唐山7.8级强震的余震,并为该强震建立了序列目录。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利用震源一致性参数、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单台的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研究2013年10月以来霍山MS4.3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进而科学判定该序列的类型,探索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别方法。结果表明,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3地震前,霍山地震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低于多年均值,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9附近波动、持续处于高值状态,单台的P波初动总体优势分布明显、振幅比较为一致,均显示霍山MS4.3地震前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一致,为前震序列;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在0.6附近波动,单台的P波初动、振幅比较为紊乱,表明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紊乱,为余震序列,后续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霍山MS4.3地震前后震源区的震源机制经历了散乱—一致—散乱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