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宏青 《云南地质》2023,(4):511-518
本文对普安县小山坡村蜂子岩组后侧山体破碎发育的危岩体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合变形破坏模式,采用赤平投影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方法分析研究区危岩体稳定性,天然工况下4处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到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为欠稳定到失稳破坏状态。根据危岩体基本特征,推荐采用被动防护网工程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对盐亭县危岩带进行现场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四处典型危岩体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赤平投影法、稳定性计算、坠落轨迹及冲击能计算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四处危岩体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均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2)W1、W2、W3三处危岩体的水平崩落距离和末动能较大,对附近居民和公共设施安全造成威胁,有必要采取防治措施;(3)根据现场调查和计算分析,对4处危岩体采取针对性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迪那某桥梁旁的危岩体进行勘查,在分析其地质环境条件下查明了该处危岩体的发育分布特征、裂隙发育特征和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和诱发因素,在现场勘查和室内试验取得的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对其在天然状态、暴雨状态和地震状态下以及不同位置后缘裂隙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定量地对该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在目前状态下距陡崖面35m范围内处于欠稳定状态,距陡崖面42m处为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下,距陡崖面35m范围内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距陡崖面42.0m处为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并根据研究结果对该危岩体提出了预应力锚索加固和削坡加载、加桩抗滑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赤水市官渡镇立树天崩塌为例,通过对其形态及空间特征的分析,得出该崩塌总体为中型倾倒式崩塌.文章对该崩塌灾害的堆积体及危岩体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危岩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得出在天然状态下,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而在暴雨与地震状态下,危岩体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对附近居民危害性较大.最后给出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以九寨沟景区某崩塌灾害点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崩塌灾害点的危岩体特征和类型。系统分析了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传递系数法计算了两处危岩带在天然、地震和暴雨3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显示两处危岩带在地震工况下为稳定状态,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呈欠稳定状态。采用数值模拟软件Rocfall模拟该崩塌点落石运动特征。根据计算结果,对该处崩塌点的防治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九寨沟景区某崩塌灾害点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崩塌灾害点的危岩体特征和类型。系统分析了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传递系数法计算了两处危岩带在天然、地震和暴雨3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显示两处危岩带在地震工况下为稳定状态,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呈欠稳定状态。采用数值模拟软件Rocfall模拟该崩塌点落石运动特征。根据计算结果,对该处崩塌点的防治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九寨沟景区某崩塌灾害点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崩塌灾害点的危岩体特征和类型。系统分析了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传递系数法计算了两处危岩带在天然、地震和暴雨3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显示两处危岩带在地震工况下为稳定状态,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呈欠稳定状态。采用数值模拟软件Rocfall模拟该崩塌点落石运动特征。根据计算结果,对该处崩塌点的防治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四川省巴中地区某危岩体稳定性,在对其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较系统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该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改危岩体的崩塌类型,建立了主断面的工程地质模型,并采用相关公式计算了该危岩体在自然、地震和暴雨3种不同工况下的稳定系数。结果表明自然和地震工况下该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但暴雨工况下属于欠稳定。研究结果对该危岩体的防治将提供较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达县城区立石子危岩形成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县城区立石子危岩位于红旗桥一达县中学一带,草街子街道南西侧斜坡的中上部,危岩体共有3处,即W1~W3,平面上大致呈不规则三角形分布.总方量2620m^3。危岩体所处的斜坡由砂泥岩互层组成,在州河河流下蚀过程中逐渐形成高陡的临空面,泥岩在上覆坚硬砂岩压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塑流挤出,泥岩水平位移大于砂岩.导致砂岩层内产生拉裂,坡体内出现多组节理面,坡体前缘最先出现变形岩体局部坠落。通过对各个危岩体节理面的统计分析,其组合均有多组控制危岩体滑移坠落的结构面。W1、W2为滑塌式危岩体,W3为坠落式危岩体。在天然状态下。除W1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外,其余工况下各危岩体均处于潜在不稳定一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胡才源  章广成  李小玲  孙全福  张忠 《贵州地质》2018,35(2):153-157,144
为保障景区游客及旅游设施的安全,本文运用无人机遥感航空拍摄,生成实景三维立体模型,宏观分析危岩体的破坏模式。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仙宇屯东南面和西南面危岩带进行精准量测,获取危岩体几何尺寸、结构面产状、方量等崩塌参数,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仙宇屯两处危岩处于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因危岩体与旅游栈道形成垂直威胁,分析计算采用长廊式的板棚治理措施以达到融入自然生态环境目的。  相似文献   

11.
某工程岩体的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野外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某工程岩体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它是一种逆冲推覆构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弹塑性的有限元模拟和不平衡推力法计算,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工程岩体在天然或有蓄水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在天然与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共同作用下,它也是稳定的,在有540-600m蓄水位及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时,它将有可能发生破坏,在610m蓄水位及地震烈度为Ⅷ度的情况下,它也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威远县黄荆沟镇垮岩山危岩,受恶劣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表水入渗的影响,发育形成了最宽达120cm,延伸数十米的宽大裂缝,岩石变形破坏迹象明显,严重威胁到岩下的住户及威煤中学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对垮岩山危岩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定性评价,得出了危岩体在饱水情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情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结论。针对危岩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采用预应力锚索锚固,辅以清危、排水的综合治理方案,具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特点。经过1a多时间的考验,经监测证实治理效果明显,为今后类似的危岩治理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喀努纳危岩体发育于青藏铁路、G109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的交汇路段,对交通工程施工建设和安全运营造成极大威胁。为了评价喀努纳危岩体的稳定程度,同时查明潜在崩塌的失稳条件和主控因素,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危岩体的地质背景、发育特征及潜在变形破坏机理。利用块体理论和离散元方法,分别研究了自重条件和地震荷载作用下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动力响应。研究表明,危岩体纵向上可以分为上部坡顶整体崩塌源、中部基岩裂隙带和下部块石堆积区,出露有4组优势结构面。通过计算得出,在自重条件下,危岩块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危岩体将会以剪切滑动、断裂坠落方式失稳;短时强震加剧了喀努纳危岩体内部损伤的累积。最后,文章给出了针对性防治和监测预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危岩体是指由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在一定诱发因素下失稳破坏的岩体,其作为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影响山区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对危岩体的勘查、稳定性评价、风险评价是地质灾害预防的研究难题。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名山县新店镇白马沟内存在多处危岩体。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查阅分析并结合白马沟危岩体的分布特征、发育特征、崩塌落石运动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初步总结出了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危岩体的形成、分布规律及成灾机理,并对该区4个危岩体利用Rockfall 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计算其运动速度及运动轨迹,计算岩石弹跳高度及距离等。为此类工程地质条件下的的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及运动轨迹的分析提供参考,同时对于崩塌危岩体灾害预防与减灾技术研究有积极意义 。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坝区右岸水垫塘高陡边坡为例,系统探索了高度超过500 m的高陡边坡地质灾害调查识别与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常规方法难以准确捕捉高陡边坡危岩体变形破坏特征这一问题,创新采用了"登山攀岩速降技术与地质调查、工程地质测绘相结合"的方法,在乌东德水电站坝区水垫塘高陡边坡共调查识别了178个危岩体。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分布式光纤应变实时监测系统和具有明显裂缝的危岩体布设拉绳位移传感器,实现了高陡边坡危岩体形变的实时监测,监测结果与实际危岩体变形一致。此外,在高程580~1600 m的坡体上还布设了6个地震动监测台站,捕捉到了包括2016年12月8日乌东德地震和2017年3月12日的鲁甸地震在内的大量地震加速度数据,并以此分析了乌东德地震波作用下的岩体动力响应特征,结果显示该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对西南水电站高陡边坡稳定性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大柳树坝址两岸山体中广泛分布着断层、软弱岩层和松动架空的岩体,且该区地震强度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松动岩体高边坡在天然条件下和地震动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条件下,坡体基本稳定,但表层坡体存在岩体卸荷松动现象,沿断层有集中剪切现象;地震动作用下,因岩体强度软硬相间而进一步发生松动,导致边坡失稳。   相似文献   

17.
王华 《岩土力学》2011,32(7):2034-2038
结合某大桥桥基岸坡地质条件,采用相似原理为基础的底摩擦试验方法,定性模拟分析了在天然状态和加载条件下岸坡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和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左右岸岸坡岩体处于稳定状态;在加载条件下,左岸岸坡岩体稳定,右岸发育的错落体失稳,而导致整个岸坡不稳定,建议对其进行预加固或改变桥墩位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研究区崩塌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岩块试验检测,查明了崩塌体的基本特征。采用赤平投影分析法,对崩塌危岩带整体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运用极限平衡法,针对不同工况条件,对单体危岩崩塌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崩塌隐患点所在斜坡危岩带基本处于不稳定状态;(2)单体危岩W1、W2、W3在自重+裂隙水压力(天然状态)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1.02~1.17,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在自重+裂隙水压力(暴雨期间)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0.82~0.98,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自重+裂隙水压力(天然状态)+地震力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0.72~0.83,均处于不稳定状态。(3)提出的以清理危岩为基础,“主动+被动防护网”的综合工程治理措施在北京地区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北京地区开展崩塌灾害工程治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丙丽  张金厚  张路青 《地球科学》2022,47(12):4417-4427
地震是高位危岩体失稳崩塌主要诱因之一,而结构面强度与变形特性对高位危岩体稳定性起关键控制性作用.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高位危岩体动力失稳机制,基于数值试验研究结构面震动劣化效应,并利用极限平衡法对高位危岩体动力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结构面的峰值抗剪强度随着循环剪切次数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幅度愈来愈小,最终趋于稳定值;随着起伏角度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幅度随着循环剪切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并在同一起伏角度下,随着循环剪切幅值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基于回归分析法建立结构面震动劣化数学模型,并提出一种考虑结构面震动劣化的高位危岩体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其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高位危岩体动力稳定性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