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穆东升 《青海气象》2004,(F07):2-4,11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近600亿m^3。“三江源”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位置,决定了青海在全国生态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和极为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2.
夏秋季长江、黄河流量长期变化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游性恬  朱禾  谷湘潜 《气象学报》2003,61(4):480-487
利用20世纪后50 a或更长时间的水文资料,研究长江、黄河夏秋季流量长期演变的主要特征。统计分析得出:长江、黄河夏秋季流量都占年总量的一半以上,月均流量和标准差均为其他月份的2.6倍或更大。长江夏秋季流量的标准差约为其多年平均流量的22.1%,黄河则为58.8%。长江夏秋季的平均流量约为黄河的15.7倍,相应标准差为5.9倍。二者相比,长江流量大而稳定,黄河流量比长江小1个量级,而相对变化幅度大一倍以上。黄河流量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1968年正距平为主,累积距平曲线持续上;而自1985年至今负距平占绝对优势,流量逐年下降,下游频频断流。利用Petitt计算变点的方法可以找出长江、黄河流量以往主要的显著变点。利用快速富利叶计算法,对黄河流量进行谐波分析,得出黄河流量在未来几年内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
王莘 《青海气象》2004,(F07):8-11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中国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中心之一,也是国际科技界瞩目的研究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湖泊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而湖泊、冰雪及沼泽地是江河的重要补给源和水源涵养区。本以青海湖为例,介绍利用EOS/MODIS等遥感数据,进行水体信息提取、水面温度反演、冰体信息提取、冰面温度反演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果洛地区地处青藏高原,青海省的东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对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保持该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众所周知,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发源于青海省南部崇山峻岭、雪域草原,人们称这片广袤区域为"江河源"。如今"江河源"的称呼被"三江源"取代,"三江源"已成为一响亮的名牌。殊不知,"江河源"被"三江源"替代过程,与青海省气象部门1997—2001年先导性地实施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有着密切关系。由于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不仅诞生了一个响亮的地理名称,更重要的是吸引了社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孕育出了长江、黄河、澜沧江,而“三江源”又孕育出千万优秀藏族儿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气象局尕才同志,就是这千万藏族儿女中杰出的代表。他具有藏族纯朴、善良、耿直的性格,在参加工作的近20多年中,他把气象站当成自己的家,把气象工作视作自己的生命。他观天气、测风云,为了高原气象事业。他读冷暖、感人生,胸中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爱。他使高原藏族儿女倍感自豪,他令家乡的父老乡亲深感骄傲。  相似文献   

8.
新疆天山山区人工增雨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历史水文资料,对统计变量的选择和排序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选择按连续方式排序的旬流量作为统计变量进行人工增雨效果评价的新方法。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在区域回归试验中,可在9年的试验期内,以0.0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检测出仅为历史期平均流量4.3%的人工增雨效果,明显提高了统计检验的功效。应用这一方法,对1994-2002年夏季6~8月在新疆天山山区乌鲁木齐河流域进行人工增雨试验的效果做了检验,得出增雨期间乌鲁木齐河平均流量增长3.5%,统计显著性水平0.035;降雨量增长19.9%,显著性水平0.005。  相似文献   

9.
根据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变化与黄河上游流量密切相关的统计事实,用一个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强度变化对径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高原热源减弱则径流减少,流量也随之下降。可见,夏季高原热源变化是导致高原地区乃至黄河上游流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东北江南气温高 黄淮江淮暴雨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佩金  王永祥 《气象》1980,6(9):37-39
天气特点及环流背景 今年6月的天气特点是:黄河以北,长江以南气温偏高,降雨(除东北和华北中部以南地区外)偏少;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气温偏低,降雨偏多。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59~1997年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流量资料,用EOF、R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降水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并对黄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进行了估算。分析得出:龙羊峡年入库流量的丰枯主要与黄河上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关,春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上一年秋季的流量、春季的降水量有关,夏、秋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同期的降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太阳活动异常与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段长春  孙绩华 《气象科技》2006,34(4):381-386
利用1951~2000年太阳10.7 cm射电流量、全国160站观测到的降水和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异常对中国夏季、冬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强的年份,夏季南方、东北少雨,黄河中上游流域、黄淮地区以及长江中上游则多雨;冬季全国均多雨。北方(尤其是东北和新疆)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太阳活动弱的年份,夏季华南及黄河以北多雨,而长江流域及以北到黄河中上游夏季则少雨;冬季全国均少雨,北方冬季气温偏低。进一步讨论了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太阳活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5~2005年黄河源区玛多气象站和黄河沿水文站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气候及冻土演变规律,揭示了地表水资源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近51a黄河源流量丰枯转化频繁,但在总体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流量呈减少趋势,流量年内分配表现为单峰型;降水量对流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黄河源区气温的显著升高对于加大流域蒸发量导致流量补给的减少作用要大于其升高致使冰雪融水的补给作用,其中春季气温回升的这一效应更为显著;黄河源区冻土呈现出显著的退化趋势,冻土厚度与流量总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不断减小削弱了自身天然隔水层的作用;黄河源区蒸发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大趋势,并导致流量的减少;气候变化导致流量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70%,其余30%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气候及冻土因子对流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冻土、降水、蒸发和气温,显然多年冻土对于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许晨海  姚展予  陈进强 《气象》2004,30(11):51-54
分析了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影响黄河上游降水的环流特征,指出河曲地区是黄河上游降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4月下旬到10月中旬河曲地区均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其中7月上旬和9月上旬是河曲地区人工增雨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56~2012年长江和黄河源区内2个水文站点逐月流量数据,分析了近57a两江源区径流的长期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周期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径流量月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黄河源区则表现为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近57a来,长江源区各季节及年平均径流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黄河源区表现为年平均、春季和秋季平均流量呈下降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则表现为上升趋势的特征。长江源区1960年和1968年前后的突变点比较可靠,在1998年前后可能也存在一次突变;而对于黄河源区,则在1960年和1968年前后的突变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长江源区年径流量主要存在9~10a和准22a的变化周期,而黄河源区年径流主要存在4a、7~8a和准16a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地区降水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1959-1997年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流量资料,用EOF、REOF、功率谱等数理统计预报方法,分析黄河上游地区降水与流量之间关系及降水变化趋势,并用逐步回归,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流量预测的最优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3年黄河源区水文站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运用气候趋势系数、小波变换及突变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的关键气候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961—2013年黄河源区年平均流量以每10年23.6m~3/s的速率减少,四季中以秋季减少最为显著,自2003年开始,黄河源区流量持续增加。年平均流量在1987年发生突变,年内变化由突变前的"双峰型"调整为突变后的"单峰型",并具有准8a、4a的周期。近53a间,源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增加,进入本世纪蒸发量显著增大,各因子与源区流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拟合方程表明气候变化是黄河源区流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本利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作业期间,河南站和西宁站的常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及实况记录,对两地区云状出现频率、降水机率和降水效果等进行统计和对比,以分析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基地地区的云及降水特征。统计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基地地区有明显不同于西宁地区的云及降水特征。  相似文献   

19.
葛州坝,唐乃亥径流量的时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柱国 《高原气象》1995,14(1):19-27
本文利用葛州坝、唐乃亥的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的径流量时变特征。结果表明:葛州坝和唐乃亥的径流量存在明显的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但葛州坝,唐乃亥的周期性变化有所不同。唐乃亥径流量存在7.4年和18.5年的显著周期,而葛州坝径流量存在15.14年和7.07年的显著周期;唐乃亥径流量的持续(距平符号不变)时间较葛州坝流量的持续时间长,而葛州坝径流量月变率比唐乃亥的月变率小;葛州坝的多年月平  相似文献   

20.
本利用1999年7月4日~7月16日期间,由青海省人影办和有关科研单位的人员在黄河上游地区开展地面人工增雨试验获取的711数字化雷达资料、雨滴谱资料和地面降水自记资料,对黄河上游地区云层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和雷达定量测量降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黄河上河上游地区其雨滴谱分布以多峰型为主,降水的滴谱较宽,对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较有利,同时拟合出黄河上游地区层状云降水的Z-I关系,可以作为雷达定量测量层状云降水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