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疆地质》2021,(1):F0002-F0002,I0003
新疆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预报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阐释各类地质灾害致灾过程;研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基于现有群防体系,提出防灾减灾对策,并结合工程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推广,完善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为"一带一路"畅通和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2.
<正>实验室定位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重点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阐释各类地质灾害致灾过程,研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基于现有群防体系,提出防灾减灾对策,结合工程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推  相似文献   

3.
<正>实验室定位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重点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阐释各类地质灾害致灾  相似文献   

4.
<正>实验室定位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重点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阐释各类地质灾害致灾  相似文献   

5.
正实验室定位新疆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预报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在政府领导下由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警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紧密结合的综合性防灾减灾体系。监测预警体系从2003年开始建设运行并通过技术、管理等不断创新完善。运行以来,及时预警预报灾险情700多起,紧急转移搬迁6万余人,连续15年无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等事件,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成功的必然性,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完善科学的监测体系和明确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论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基本情况,指出了地灾减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西部地区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东部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闸题严重;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落后等。参照联合国提出的国际减灾战略和美国制定的滑坡减灾国家战略,对我国制定21世纪初地质灾害减灾战略提出初步建议。①开展地灾风险区划,并作为国家减灾强制性标准加以实施,建立减灾科学体系,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对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的承灾载体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专结合体系;②提高崩、滑、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一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县级地质灾害预报;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③对本世纪全面实施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圈建设、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小城镇建设、重大生命线工程等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进程的关键战略分层次进行全面的综合减灾对策战略研究、减灾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④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加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指导力度。提高民众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为减灾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⑤通过综合减灾,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财产损失量明显降低,到2020年人员伤亡减少70%,即由现今每年死亡1000人以上,降低到300人以下。预期灾害发生率和财产损失量减少50%,即由现在的100亿元以上减少到50亿元以下。  相似文献   

8.
孙小华 《城市地质》2021,16(3):248-25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地区陆续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首都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何满足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的新要求,成为当前地灾防治面临的首要任务.回顾40年来北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分析了当前极端气候条件下人类对地质灾害隐蔽性规律认识不清,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等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新时代具体要求的差距,结合北京具体情况,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北京地质灾害综合防控工作思路,包括强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巩固综合治理体系、建强应急防治体系和深化科技创新体系5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比例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量重大工程建设、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各类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民生改善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带来了挑战。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能够为灾害风险管控、监测预警、防治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由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入手,着重分析讨论了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监测预警既有成果和研究现状。然后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主要技术方法和主要监测预警模型的发展和现状三个方面,讨论了"3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研究现状和实践应用;最后详细讨论了目前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在三峡库区和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最终结论认为,"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各行业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未来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以"3S"技术为基础,集观测、研究、风险评估、预报预警、预防治理为一体,有机结合各相关学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诱发灾害的因素和发生强度,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的时间、地点、发生强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谷城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城县是湖北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发现各类地质灾害194处,其发育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大气降雨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谷城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总结了各种致灾因素对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影响,对国土开发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减灾防灾工作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肯尼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非的重要支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其独特的气候地形条件,使得肯尼亚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对其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性及敏感性区划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肯尼亚1999—2013年的地质灾害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了肯尼亚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时空分布特性;然后选取地貌,高程,坡度,坡向,土层类型,年均降雨量,地表植被覆盖类型,以及距离东非大裂谷的距离等滑坡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了肯尼亚全境的滑坡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1)由于存在明显的雨季(每年3~5月,10~12月),肯尼亚地质灾害多与强降水有关,洪水和降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2)受地形及降雨的影响,洪水、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肯尼亚西南部的裂谷及高原区域,且多发生在每年的雨季期间;(3)肯尼亚西南部高原与东非大裂谷过渡地带是滑坡的高危险区,79. 48%的历史滑坡均分布在敏感性分区的Ⅳ级(敏感)和V级(非常敏感)区域。本文的研究结果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抵御地质灾害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为肯尼亚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分布数量约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57%,复杂的孕灾地质背景条件和诱发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对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及监测预警能力,从而对各地国家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重大战略工程的实施造成影响,因此,提升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认识和防治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为满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防灾减灾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以支撑服务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需求为导向,以“出技术、出方法、出规范”为目标,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重点围绕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风险评价及防灾减灾方法等开展调查研究与应用示范,引领和指导南方山地丘陵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该工程通过2019年的调查研究,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的总体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及成因机制有了宏观认识,为区域地质灾害研究与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取得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有效服务。如在川藏铁路建设工程中,为某车站选址提供了地质综合评估建议,成功识别出的潜在滑坡隐患为某特大桥梁设计方案变更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服务于乌蒙山区及赣州地区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有效提升了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的效率与水平; 及时配合自然资源部金沙江白格滑坡、宜宾地震、浙江永嘉滑坡等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工作,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汛期为四川省和云南省等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20余次,为这些地区的安全度汛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科学普及活动,提高了广大民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黔东北地区是一个地质环境复杂的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属于贵州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为了深入研究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孕灾地质环境规律,以黔东北地区沿河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孕灾地质条件实地调查成果资料,结合历年地质灾害数据,详细阐述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的总体特征,总结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深入分析各类孕灾因子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内孕灾地质条件,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三大孕灾地质条件区,为减轻地质灾害风险、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受月平均降雨量影响十分显著;空间分布情况受地层岩性特征影响较大;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孕灾地质条件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等,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为外部诱发因素;区内易滑地层主要为中志留统秀山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奥陶统大湾组等;易崩地层主要为下奥陶统大湾组、下志留统雷家屯组、中二叠统茅口组;不同灾种的斜坡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滑坡主要发育于凹型和折线型斜坡,崩塌则多发育于凸型斜坡;研究区内地表水系与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区内乌江流域水系沿线200m范围内发生地质灾害数量占...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堪称地球表层系统的“群灾之首”。诸种灾害发育的连锁性、叠加性、相关性和群发性,是自然动因(含天象、地象、气象因素,主要由自然地质作用引发)与社会经济动因(人类活动失控致灾)的藕合效应。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地质灾害频发所造成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是事关防灾减灾、强国富民的根本大计。笔者认为:我国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学研究必须以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地质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决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导向,建立“灾害系统观”与“灾害社会观”,深化对“自然社会综合症”与“自然社会灾害群”的新认识;采用先进的“系统分析法”和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含建立逻辑模型、数学模型、电算模拟、系统仿真、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等程序),作为本学科研究方法的主干;重点阐明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防治—控制—预报—救灾—灾后复兴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相应提出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对策。本学科研究内容拟集中在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学基本原理、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效应的系统分析、地质灾害社会经济问题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系统工程研究,以期建立防灾抗灾优化决策—指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城镇建设、资源开采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扩张,不良工程地质活动加剧了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评价作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的相关研究,对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概念、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和脆弱性评价模型进行了概括总结。最后,本文指出了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研究亟需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5月12日—14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12周年之际,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防灾减灾,生命至上"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系列云服务公益活动。12日,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地质灾害处李晓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张鸣之、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张勇分别就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研发与推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对朔州市地面沉降区的治理,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结合收集采空区分布范围开展朔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工作,通过沉降数据分析,总结出朔州市沉降趋势,显示朔州市存在明显地面沉降,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和工程施工采取工程,使矿山地质灾害得到基本控制和综合整治。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空概率预警预报。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下一步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措施,为朔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阿勒泰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阿勒泰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为崩塌和泥石流两类,其中,崩塌所占比例最大,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高,规模主要为中小型;时间尺度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集中性、突发性和周期性的特点。通过对阿勒泰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可以为当地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西断陷盆地是汾渭地堑地裂缝带的一部分,区内大同、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均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研究其时空分布,对其进行长期建网监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成灾机制合理避让,科学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实现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工作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大文 《中国地质》2015,(4):819-827
本文从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实质内涵入手,系统探讨了打造地质调查"一带一路"的内容、机制、我国现有工作基础和近期工作部署以及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遵循"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发展"主线、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内容涉及基础地球科学研究、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减灾以及信息共享等诸多领域,通过建立从双边、多边、次区域、区域合作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开展技术与人文交流合作,支撑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文章最后提出我国地质调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两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