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震尾波由地壳横向不均匀性而产生的反向散射波组成。从这一观点出发,根据尾波随掠过时间的衰减特性,结合地震矩对数和地方震里克特地震级的线性关系,导出利用任一掠过时间的震尾来计算的尾波震级Mc公式。它的简化形式可以和持续时间震级的表达式近似一致。尾波震级可作为持续时间震级的一种广义形式,它是直接从震源地震矩导出的震级标度,从而为解释持续时间震级物理基础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应用于丹江地震台的资料,得到丹江口及邻区的尾波品质因子和介质函数以及地震矩对数和震级的期望关系,同时得到实用于该台的持续时间震级和简化尾波震级公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吉林省台网1983—1987年期间的162次地震(1.5≤ML5.8;0≤△≤500km)资料;在短周期DD-1地震图上分别量取垂直分向的地震尾波双振幅衰减到8mm、4mm、2mm的持续时间,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出用持续时间求震级的回归方程。从统计结果看,地震尾波双振幅衰减到4mm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较其它2个公式标准偏差小。最后,对3个公式进行了检验与讨论。实践证明:统计多个双振幅衰减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比单一的实用性强,运用灵活方便;特别是在地震发生限幅等非正常的情况下,更能提高单台速报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用地震波的持续时间测定川滇地区的近震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云南,四川地区的大量地震资料讨论了地震尾波衰减,维式地震仪器静态放大倍数以及震中距与地震波持续时间的关系.求得了川滇地区垂直向和水平向的地震波持续时间tDU测定近震震级的公式:MDZ=0.94+1.57log(tDUV)+0.00136△(1)MDM=0.78+1.60log(tDUM)+0.00114△(2)结果表明,用持续时间 tDU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比用振幅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要小.说明用这种方法求近震震级也许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选取1983—1986年期间的109次地震(5.5≤Ms≤8.5;10°≤Δ≤105°)资料。在宽频带中周期SK地震图上,量取两个水平向尾波振幅减少到S波最大值三分之一处的持续时间,再取它与震中距和最大地动位移的乘积。取对数作为地震矩Mo然后与Ms进行线性拟合,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出我国和NEIS的矩震级公式。从统计结果看,我国和NEIS的矩震级公式的标准偏差分别的0.2400和0.3046。其相关系数均达0.83以上。利用最大振幅和持续时间联合确定的矩震级公式实用性强,能解决巨大震级的饱和问题;同时,对面波限幅的地震解决了计算震级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地震矩和尾波掠过时间(Lapse time)的关系,提出与矩震级标度一致的尾波持续时间震级统一标度公式 M_w=logτ+0.1(△/τ)+F(τ)。它适用于各台测定 M_L≤5.0级地震的矩震级。  相似文献   

6.
面波的尾波衰减经验关系和震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才中  陈飞 《地震学刊》2000,20(2):15-22
从南京地震台DK-1中长周期地震纪录,取得地震面波的尾波地动双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自图P波起算)的衰减关系,并以Ms(PEK)震级标度为基准,定义面波的尾波震级Msc=0.881gAH+1.51lgτH+0.73=0.861gAz+1.47lgτz+0.76,尾波的多点测量改善了Msc的精度,震级标准差S=0.12。  相似文献   

7.
用近震尾波估算昆明及其周围地区的Q值和地震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应用推广了的Aki尾波理论模式,忽略震源频谱含量的影响,考虑到仪器系统和地球Q-滤波器对尾波频散的影响,计算了fp-t*和k-t*独立的两套尾波响应理论量板。在假定Q与频率有Q(f)=Q0(f/f0n关系的基础上,用云南区域台网短周期地震仪器记录的小震尾波资料,估算了昆明周围地区频率约1.0Hz的短周期波的地壳Q0值。结果表明,该区的Q0值在150-220之间,平均为191;频率相关值η不是常数,多数为0.2-0.3。这些结果与用尾波估算川滇交界地区的结果接近,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Q0值与美国西部地区类似,是属于低Q0值地区。 此外,用尾波与地震矩建立的关系,提出用尾波估算地震矩的一种可能方法,讨论了该区震级与地震矩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巧家、石棉的小地震的观测资料,指出P波初动半周期在震级比较小时几乎是恒定的,在震级比较大时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并指出P波初动振幅的对数也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以圆盘形均匀位错面作为中、小地震震源的理论模式,计算了它所辐射的地震波远场位移,从而导出了体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与震源尺度及波速等物理量的定量关系,解释了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考虑到波在介质中的衰减和频散、地表面的影响以及地震仪器的频率特性,通过褶积方法合成了上述位错源产生的理论地震图,提出了直接由实际地震图上的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测定震源尺度、地震矩、应力降和错距等震源参数以及介质的晶质因数Q的方法.运用上述方法,测定了巧家、石棉两地区介质的品质因数Q和小震的震源参数.这两个地区介质的品质因数Q分别为620和560.石棉地区小地震的应力降大约在2-30巴之间,巧家地区小地震的应力降比较接近,平均约1.4巴.将这个结果和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地震与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的前、主震的应力降作对比,我们看到,巧家地区小震的应力降的特征与上述两次大地震的前震的应力降的特征是类似的,因此不能排斥巧家地区的小震是一个较大地震的前震的可能性.以测得的小震应力降的平均值(约1.4巴)作为这个可能发生的较大地震应力降的下限估计值,从主震震级和主震应力降的经验关系可以推知,其震级的下限是5.2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山西台网的记录资料拟合了适用于山西地区的尾波持续时间震级关系式:并采用文献〔4〕的方法对它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再一次证实“用尾波得到的震级标准偏差比用振幅得到的震级标准偏差要小”,从而为仪器限幅情况下的震级测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澜沧-耿马地震后尾波衰减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地震学报》1992,14(1):71-82
本文在地方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式的基础上,用澜沧-耿马 Ms=7.6和7.2两次强震后,震中附近4个短周期台站记录的余震尾波观测资料,采用一种新的联合测定法估算了澜沧-耿马地区尾波振幅衰减率和Qc值.结果表明,在所划分的南区和北区内,尾波振幅衰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南区衰减快(Qc=114),北区衰减慢(Qc=231),并讨论了这种空间差异的原因.本文的结果还给出,尾波源因子 A0(f)与地震矩和震级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用地震定标律导出:lgM0=lgA0(f)+17.6,MD+0.67lgA0(f)+1.21,lgM0+1.5MD+15.79.其次,用尾波单次散射模式和多重散射模式计算了振幅衰减率s 和m,结果给出两种模式结果之比m/s 在1.20-1.50之间.用区分固有 Q 和散射 Q 的关系求出了南区和北区的 S 波散射平均自由程 L 分别为54km和122km,由此证实了低 Q 地区对应强散射.   相似文献   

11.
采用Wu等(2004)提出的地震强度测定方法,应用近场速度波形记录,测定地震参数M_(ew),实现了川滇地区中强地震(M_W≥5.7)强度近实时快速测定。M_(ew)是一个与矩震级M_W对接的地震参数,与传统的应用振幅测定震级的方法相比,不会存在震级饱和问题,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的矩震级M_W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解决了应用近场波形资料和矩张量反演方法求取大地震矩震级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为区域中强地震速报提供近实时矩震级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地震速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强震加速度数据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详尽地研究了唐山7.8级大震后宁河地区6.9级地震前后小地震尾波衰减率 K 在时空上的变化图象。研究结果表明,6.9级地震前某段时间内,唐山地震余震区南端一定深度一定面积范围内,地震尾波衰减 K 增高(即地震尾波衰减快),大震后高 K 值区消失,大部分地震都处在低 K 值状态。此外,本文也探讨了海城和盐源两大地震前后小地震尾波衰减的规律,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大破裂前小地震尾波衰减快,之后衰减慢的事实。而对一些小震群的研究得到震群地震尾波率衰减变化不大的初浅印象。由观测事实出发本文讨论了地震尾波衰减率在大地震前后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遗传算法,采用Atkinson方法,选取2009-2017年内蒙古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内蒙古西部地区ML ≥ 2.7地震事件波形资料,反演得到8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拐角频率、地震矩、零频振幅与震级之间的相关性较好,而地震矩与应力降以及应力降与震级之间呈弱相关性,地震矩与拐角频率呈良好负相关性。其中,应力降集中分布在0.7-20 MPa,当ML > 3.6时,随着震级增大,应力降呈现较为离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场地响应、震源参数与介质衰减的同时反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红桂  缪发军  吴晶 《地震》2004,24(4):27-36
采用Ω平方模型来约束中小地震的震源位移振幅谱,从而实现对震源参数、介质的几何扩散特征、介质的非弹性衰减以及场地响应等参数的同时反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靠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几何扩散较好地符合三段衰减统计模型,该地区的品质因子与频率的依赖关系以频率3.0Hz为界分为低频、高频二部分.且均符合指数衰减关系,而全部频率点的品质因子频率依赖关系似乎与四元素流变模型的Q值理论频率特征曲线比较一致。该地区中小地震地震矩对数值与震级ML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地震矩与拐角频率呈现出良好的双对数关系,且该地区的地震应力降与震源半径之间的关系在震源半径小于300m时与圆盘静态破裂模式理论关系较吻合。  相似文献   

15.
李琼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7,30(4):337-343
基于Aki和Chouet的地方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思茅台记录到的2007年云南宁洱6.4地震余震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c(f)值。当中心频率为1.5Hz时,宁洱地区的尾波Qc值在51~147之间,平均值为79,尾波的振幅衰减率βc(f)在0.014~0.039之间,平均值为0.028;测量得到该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f的关系为Qc(f)=53f0.88;尾波波源因子与震级成正比关系,满足关系lgA0=1.51ML-0.94;测量结果显示宁洱地震余震序列的尾波值Qc较低,表明宁洱震源区属于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区。  相似文献   

16.
使用山东遥测台网1994-2000年(ML2.8-4.2级)间75次地震的300多条模拟地震资料和部分数字化资料,1)测定了尾波振幅比和能量比,并估算了山东地区的尾波值和平均自由程,进而试求了吸收品质因子Qi的散射品质因子Qs,得出山东地区地震尾波的衰减主要是由散射所造成;2)检验了用来定量描述尾波振幅随时间衰减状态的参数--尾波时间熵ST,得出山东地区中强震前尾波时间熵下降是明显的,对中强震的预报效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尾波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才中 《地震》1994,(3):29-38
本文用东北地区的大量地震资料导出了地震尾波最大地动双振幅A随P波初动起算持续时间t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 K.Aki 提出的地方震尾波散射理论,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测定近震震级的尾波震级标度 M_c 的理论公式:M_c=4.88+(1/1.10)lgU(f_p)~(-1)+0.78lg(△/α+t_(Du))+0.04(△/α+t_(Du))~(7/12)用云南短周期区域台网的11个 VGK 地震仪器纪录的110个近震尾波观测资料,计算了尾波震级 M_c,为了比较,同时也计算了持续时间震级 M_D。结果表明,在 M_L<5.0级的范围内,M_c 与 M_L 无系统差,平均标准误差比 M_L 和 M_D 小,由通常的0.20~0.26下降到0.10~0.15左右。最后给出三种震级标度的水平向换算关系为:M_L=1.11M_c-0.377;M_L=1.10M_D-0.379;M_D=1.009M_c+0.002。根据尾波散射理论建立的尾波震级标度 M_c 由于它不仅与振幅 A(t)震中距△有关,而且与震源参数、介质特征和仪器系统响应也作为相对独立变量考虑,因而有更明确的理论和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尾波双振幅的地动位移A_m~*做尾波结束标志,建立了不同A_m~*标准的尾波震级公式。这样得到的公式可以减小仪器对震级测定值的影响。由于实际工作中使用据A_m~*=10~3 A_m~*V得出的尾波记录双振幅结束标准A_m~*,使用方便且换放大器仍可使用,通用性强。对不同A_m~*标准的公式做了比较,归纳出大连尾波震级公式M_D=0.3+2.15lgZ-lgK。此式可以兼顾对大小不同地震的测量要求,有更强的通用性。可以内插使用,对单台一次地震记录同时算出多个M_D值取均值,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云南大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9年姚安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基于尾波单次散射理论,估算该次地震震源区尾波Qc值。结果表明:中心频率为1.5 Hz时,振幅衰减率β(f)在-0.141 27~-0.043 05之间,平均值为-0.074 60;Qc值在33.3~99.8之间,平均值为65.5。并得出Qc值与频率的关系:尾波波源因子与震级成正比,与频率成反比。主震发生后头几天,尾波Qc值(1.5 Hz)波动较大,之后在±1.5倍方差线内趋于稳定,且没有超过5级的强余震发生。姚安地区尾波Qc值具有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地区的低Qc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