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电磁波观测的原理与方法,归纳出震前电磁波的几种异常特征,对近年来几次典型的震前电磁波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异常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利用福州电磁波观测资料,对给定时段内、范围内的闽台地区地震进行相关分析,找出福州电磁波异常与地震的相关系数,探讨福州电磁波异常信息的映震效能,为今后利用电磁波观测资料异常信息进行临震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江苏及邻近地区地震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这20多年来江苏及其邻区的地震前的电磁波观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对出现的异常信息和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电磁波异常信息与地震三要素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对电磁波的性质从电磁波产生的机制和传播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根据平凉市电磁波3年多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震前电磁波的异常特征,表明电磁波有明显的临震异常,其脉冲特征及时间与未来地震有着密切关系。指出认真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可预知一定范围内的较强地震。  相似文献   

5.
根据青海龙羊峡电磁台自1991年9月以来的资料,对电磁波辐射在震前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地震往往发生在电磁波异常结束后,电磁波在一组异常中出现显著异常是地震进入短期(短临)异常的主要特征。显著异常判断指标是一次地震中异常幅度(产生的场强)最大的或异常持续时间最长的异常。通过对有震异常、无震异常和漏报的统计,龙羊峡电磁波辐射的预报效能并不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1979年6月—11月和1981年—1983年在云南丽江和楚雄两地架设电磁波接收装置记录到的异常电磁波情况。结果表明,用CG—IA型磁场传感器于震前几天到数小时能记录到异常电磁波。这些异常电磁波的波形各异、频率很宽,方向特性明显,并且有地震近、震级大,则异常出现次较多,辐度大的特点。本文还就电磁波异常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几次中强地震前电磁波异常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在华  李尚伟 《内陆地震》2010,24(3):215-220
2008年新疆新建轮台、喀什、阿图什3个电磁波观测台站,经过1年多的观测,喀什、阿图什2个台站资料较为连续、可靠。台站400 km范围内的5次5级以上地震前,电磁波具有明显的短临异常特征。阿图什、喀什2个台站电磁波最大值的异常图像虽有一定差异,但均有重复性。阿图什电磁波异常形态为上升—下降的高值变化过程,而喀什电磁波异常形态主要为高值突跳。异常时间一般出现在震前10 d内,具有较好的临震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再论MDCB地震监测仪的映震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 M D C B 型地震监测仪在廊坊连续42 个月观测期间, 所记录的类地应力值、8 方位异常值和异常频度等14 种电磁波地震前兆异常参数的动态趋势、方向性反映、临震变化与一定范围内一定强度地震的对应关系, 并得出了电磁波前兆异常参数与地震数量关系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9.
震前电磁波异常的两种短临形态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鑫 《四川地震》2012,(2):25-29
根据连云港地震局监测的几起地震前电磁波短临异常,结合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6.1级地震等震例,进行对比分析。对异常产生的两种形态特征原因进行探讨,希望能揭示一些震前电磁波异常的规律及与地震短临三要素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DWMJ—89A型电磁波记录仪的观测资料及其映震的关系,对用电磁波脉冲异常数值天数预报未来地震强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磁脉冲异常数值与地震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林海  陈石  张贝  卢红艳 《地震》2021,41(1):78-92
陆地重力观测获取的时变重力信号是研究地壳内部孕震区介质变化的重要依据。利用贝叶斯平差方法处理了川西地区2010—2012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发现相对重力仪的格值系数在两年内变化可达2×10^-4,而且仪器存在较小的非线性漂移率;重力场累积动态变化图像显示,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重力梯度带零值线与龙门山断裂带交会部位附近。进一步采用等效源方法划定了测网内以雅安、康定和石棉为中心的场源分辨能力较高的区域,并反演了地震前的地壳视密度变化。场源视密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2年,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侧和鲜水河断裂南段的东侧区域形成了范围较大的等效视密度增加区,而在小金至康定一带和都江堰周边地区也存在小规模的视密度增加。本文基于陆地时变重力测量结果反演得到芦山地震前的地壳内部等效视密度变化,可为研究壳内深部孕震环境变化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取山西测网内2002年至200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研究了2003年11月25日山西洪洞ML5.0地震前后该区重力场的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L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西地震带上断陷盆地内的活动断裂蠕动和地壳内部质量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了该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sequence changes of gravity points near the epicenter, different changes of measuring lines and gravity changes of measuring areas in point-line-area manner respectively with the 5-period mobile gravity data through densified observation by the South Xinjiang Observation Network after the 2015-2016 Akto earthquake in Xinjiang. The gravity observation results before the earthquake indicate that the Wuqia-Bulungkol area near the epicenter presented the trend of gravity value increasing since 2015, but the gravity value decreased half a year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witnessed a high gradient zone of gravity changes during some period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gravity observation results after the earthquake show that there is a trend of opposite changes in gravity difference o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of Bulunkou, and good correspondence exist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vity field changes near the epicenter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the geologic stru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该两断裂带(段)在2010-2012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②芦山7.0级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宝兴、天全、康定、泸定、石棉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芦山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和重力场累积变化动态图像均反映芦山7.0级地震孕育过程的最后2~3年出现较显著的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可视为该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本文第一作者等也曾基于该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本文的例子再次证明流动重力观测能较好地捕捉到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该过程最后阶段的重力异常变化信息.因此,区域流动重力场观测对未来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尤其是在发震地点的判定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意青  刘芳  付广裕  赵云峰 《地震》2012,32(2):88-94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平差计算, 系统分析了该区重力场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的发生使青藏高原深部物质向北东运移, 且部分通道受鄂尔多斯陆块的阻隔, 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重力场出现大空间尺度的趋势性显著重力变化; 汶川地震后, 甘、 宁、 陕交界的六盘山断裂带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以及之间地区重力场出现显著的非均匀变化, 该地区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1976年和林格尔6.3级地震前后震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空变化特征、震源参数、地震波谱特征,b值,Vp/Vs,Q值,持续时间衰减比,Ap/As等方面对1976年4月6日和林格尔6.3级地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着重分析了地震前后2年左右出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变化特征,以提取和林格尔6.3级地震的短临信息,分析后认为此次地震出现的震兆特征与包头6.4级地震,张北6.级地震某些方面有相似处,对探讨分析未来阴山、燕山地震带浅源中强震的孕育过程及提取临震信息,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bnormal vari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an M5. 1 earthquake on July 4, 2006, the gravity data observed by the Wenba Gravity Observation Network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wa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avity change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level were discussed, and elevation correction of the gravity was preliminarily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abnormal gravity changes before the M5. 1 earthquake, which appeared as gravity rising in the whole observation network,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part. A high gradient of gravity variation appeared around the epicenter before the M5. 1 earthquake, especially during the short period between October 2005 to April 2006. The boundary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avity variations gradually deflected and began to recover from October 2007.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17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采集到的5期相对重力测网数据进行了平差计算,简要分析了甘东南研究区内测点平差精度,进而分析了2019年10月28日甘肃夏河Ms5.7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90%测点平差后重力值精度小于10×10-8 m·s-2,与绝对重力观测结果符合性也较好,表明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地区2008—2017年的流动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从重力场时空变化角度分析了福建地区重力场演变特征,并重点研究了2013年仙游M_L 5.2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累积变化和震中附近测点重力点值时序变化,探讨了重力场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福建地区重力场变化显著,且呈现逐渐增强态势;仙游地震发生前,沙县—南日岛断裂两侧重力正、负高值异常变化,震中附近测点重力值存在转折异常。  相似文献   

20.
1999年 11月 1日 ,在山西大同—阳高一带发生了 Ms5 .6地震。山西离石地震台依据该台地倾斜观测出现的异常 ,震前对这次地震作了较好的短临地震预报 ,为了探讨单台地震预报的方法 ,在该次短临预报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差分法、滤波法、矢量法、形态分析法对观测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处理 ,发现该台地倾斜震前异常反映较好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指出 ,这对山西的地震监测预报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