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开平金鸡煤矿及三水盆地的钻井地层剖面资料,作者将百足山群改称百足山组,并划分为下部伦教段、中上部小劳段二部分。根据上述剖面采获的轮藻、孢粉、植物化石,认为其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李金刚 《广东地质》1999,14(2):43-47
鹤山那水白垩纪盆地百足山组的时代曾定为中晚侏罗世,而盆地边缘与之接触的花岗岩归入燕山期第三、四期侵入体(晚于中晚侏罗世),两者的接触关系认为是侵入接触。经工作证实,那水盆地的百足山组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Aptian)-阿尔布期(Albian);侵入岩为鹤山序列的南头单元、金岗单元等,同位素年龄值为(147.7 ̄205.0)×10^6a,属于燕山早期(侏罗纪)形成的侵入体。野外实地资料也证实,百  相似文献   

3.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雁山岩体与上覆百足山组(K1b)呈不整合接触。对大雁山花岗闪长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其谐和年龄为230.3±3.1 Ma(MSWD=3.1),表明大雁山岩体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Al2O3含量为13.72%~14.35%,A/CNK为1.08~1.26,Rb/Sr为3.27~6.24,微量元素组成与南岭印支期花岗岩较为相似,为典型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研究认为,大雁山岩体形成于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拼合过程中的同碰撞构造环境,其成岩作用与碰撞过程中的加厚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 广东珠江三角洲西部,开平、恩平、台山、高鹤至顺德、番禺一带,是粤中百足山群主要分布区,自1959年张有正等以开平赤坎镇潭江东岸百足山为标准地点提出命名以来,对于这套紫红色、杂色沉积的地质时代有中侏罗世早期(顾知微,1962)、中晚侏罗世(中南地区区域地层表,1974)和中侏罗世(南颐等,1977)三种意见。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上,仍无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重庆城口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共分两段,主要发育浅海陆棚沉积相,包括过渡相和滨外陆棚两个微相。对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进行分析,识别出岩性岩相转换面、陡山沱组与观音崖组之间界面两种层序界面类型,将陡山沱组划分为4个Ⅱ型三级层序。其中层序1为陡山沱组第一段底部,层序2为陡山沱组第一段中部,层序3为陡山沱组第一段上部和第二段底部,层序4为自陡山沱组第二段下部至灯影组第一段底部中厚层状白云岩。基于浅海陆棚的背景,研究区陡山沱组第四次海平面广泛上升至最大海泛面滞后时段内,在深水、还原、偏碱性的浅海滨外陆棚环境下锰矿才开始聚集,且在高燕、修齐等锰矿区成为重要的开采矿床。  相似文献   

6.
陈群  杨明坤  田维红 《贵州地质》2009,26(3):206-208,205
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为黔中地区的开阳磷矿和瓮福磷矿的含磷层位,贵阳马场地区陡山沱组隐伏于地下,根据钻孔揭露,区内陡山沱组顶部与上伏灯影组接触面为一水蚀间断面,无磷矿分布,为磷矿层缺失区。  相似文献   

7.
<正> 粤中广九铁路南段东莞樟木头至深圳特区沿线出露一套灰、灰绿、紫红色砂泥岩及页岩,谢家荣等(1928)名为李朗组,划归中及上侏罗统;广东省地质局区测队(1962)命名这套地层为“塘厦群”,划归下白垩统;后来,中南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4)和南颐等(1978)改称为中、上侏罗统百足山群;但宜昌地矿所等(1979)仍沿用广东区测队的意见,并进而认为“塘厦群”是粤中石鼓盆地的红层。  相似文献   

8.
在对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不同相区的25条代表性剖面野外研究基础上,通过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序列特征的系统分析,认为陡山沱组沉积时期曾发生3次二级海平面升降事件。依据3个海平面升降转换面,可识别出3个层序底界面:(1)陡山沱组底部与下伏南华系南沱组及其同期层位的冰碛杂砾岩之间的界面;(2)在浅水沉积区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分别出现喀斯特侵蚀面;(3)在深水沉积区相应层序界面为岩相结构转换面。依据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可将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为2个半二级层序或超层序(SS1,SS2和SS3-TST),其中SS1时限为35Ma(635~600Ma),SS2时限为35Ma(600~565Ma),SS3-TST时限为14Ma(565~551Ma)。陡山沱组底部广泛发育的盖帽白云岩底和3个层序内的最大海泛面可以作为4个相对等时面,结合事件沉积标志层,可建立扬子板块陡山沱组从浅水沉积区至深水沉积区等时性二级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格架。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四段式划分方案不适用于整个扬子板块内陡山沱组的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建议扬子板块陡山沱组应该以二级层序地层为基础,结合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进行综合划分和对比。陡山沱组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为研究陡山沱组古地理演变和编制该时期高精度的岩相古地理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冀北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的时代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刘健赵越  柳小明 《岩石学报》2006,22(11):2617-2630
随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代表燕山期大规模火山喷发的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的年代学数据得到迅速积累。本文在结合前人对燕山地区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 U-Pb 同位素定年工作的基础上,对取自冀北承德盆地兴隆山附近髫髻山组火山岩顶、底样品的锆石进行 U-Pb LA-ICP-MS 定年,试图进一步限定该地区髫髻山期火山岩起始和结束的时代。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定年结果表明,其顶部晶屑凝灰岩时代为153±1Ma(2σ),底部粗安岩时代为156±3Ma(2σ)。两者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该地区髫髻山组火山岩喷发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燕山地区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时代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岩初步限定的底部年龄和顶部年龄分别为158±1Ma、153±1Ma。其形成时代在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后城组)与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岩的界线年龄为153±1Ma,这是第一次获得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界线年龄。土城子组顶部的时限确定在134±2~136±2Ma 之间。其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而髫髻山组火山岩之下的九龙山组的时代可能亦为晚侏罗世。区域张家口组的底部时代限定在134±2Ma。  相似文献   

10.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 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1)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黑色页岩中发现保存完美的八辐射螺旋结构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 首次确立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层位有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的存在, 为该层位与澳大利亚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层位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2)陡山沱组第二段首次发现有饰天柱山藻, 确立了陡山沱组中下部出现的以Tianzhushania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下组合带, 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依据。(3)在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三段发现以Tanarium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上组合带, 它们与断面呈圆形和方形的管状化石共生, 层位稳定, 分布广泛。这些新古生物的发现, 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序列, 而且为解决全球埃迪卡拉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