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6月湖南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利用NCEP分析资料和实测资料,对2005年6月初湖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中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均大于周围区域,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暴雨区位于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强迫的次级环流上升支中,其南北两侧为非地转下沉气流,下沉气流的补偿有利于暴雨系统的维持。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对6小时暴雨落区预报有指示意义。暴雨区位于700hPa湿位涡和850hPa湿相对位涡负值中心附近偏暖湿气流一侧。低层暖湿平流和强上升运动致使低层湿空气辐合补偿、热量上传,利于高层辐散增强,抽吸作用加强低空辐合,促使暴雨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根据非地转湿Q矢量对2005年8月28-29日河南省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试图找出非地转湿Q矢量与大暴雨过程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区和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以及上升运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产生在低层负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区域内,非地转湿Q矢量所激发的次级环流有利于暴雨的维持和发展,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一侧。  相似文献   

3.
2006年8月海河流域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群英  陈涛 《气象》2009,35(1):80-86
在当前气候日趋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为了认识暴雨的形成机理,提高海河流域暴雨的预报能力,利用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6年8月25-26日海河流域的暴雨过程,尤其是河北东部的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产生在前期大气对流不稳定区域里,25日20时到26日02时6小时雨量超过20mm的站点基本分布在对流层中低层湿位涡的负值区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大量的不稳定能量、热量以及动量,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条件和水汽条件;流域东部的大暴雨区处在正螺旋度大值中心以西地区,暴雨区上空有较强的旋转上升气流;暴雨期间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层辐散强于中低层辐合的抽吸作用,有利于加强低层辐合和对流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中高层的水汽对强降水云团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049"川渝暴雨的Q矢量与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049"暴雨过程的准地转Q矢量及湿位涡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暴雨期准地转Q矢量散度场、涡度场以及锋生函数的分布特征以及与暴雨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指出了Q矢量散度与垂直运动有很好的配置关系,低层Q矢量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Q矢量对此次暴雨过程具有一定作用;暴雨区对流层中低层的对流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对此次暴雨过程起了关键作用,而且很可能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辜旭赞  潘彭刚 《湖北气象》2010,29(2):129-134
采用T213L31模式大气分析资料,诊断计算天气学中的凝结函数降水、水汽通量散度降水,并理想设计与诊断计算气层对流不稳定降水和层结不稳定降水,用于对2007年8月间西太平洋登陆台风帕布和圣帕降水运动进行诊断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扰动中凝结函数降水场呈弱态,但有较强水汽通量散度降水场,且水汽辐合降水运动组织对流不稳定降水和层结不稳定降水。在热带扰动发展与台风形成时,其低层风场水汽辐合与积云对流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是气层对流不稳定能量与气块(团)湿不稳定能量的积聚过程,前者可带来暴雨,后者可带来大暴雨。相关天气学分析表明:台风暴雨是大尺度风场及中尺度水汽辐合降水运动组织起中、小尺度气层、气块(团)对流降水运动,对流性降水是由风场支配故变化较大、较快。  相似文献   

6.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了北上台风"桃芝"减弱后的低压造成的山东半岛2001年8月1日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925 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对未来6~12 h的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明显优于常用的诊断物理量散度、水汽通量散度.925 hPa层次增温、增湿明显,可能是非地转湿Q矢量在这次台风暴雨中925 hPa层次比850 hPa具有指示意义的部分原因.可见非地转湿Q矢量是预报山东暴雨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山东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山东的暴雨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2006.10"云南严重秋季连阴雨水汽输送特征和湿Q矢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通过诊断分析和湿Q矢量分析,探讨了2006年10月上旬云南严重连阴雨期间的水汽输送特征,进一步分析了期间持续性暴雨、大雨的落区分布,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ITCZ异常活跃,先后有4个热带气旋活动,200616号强台风"象神"横穿中南半岛进入孟加拉湾,减弱之后再度发展成孟加拉湾低压,由此提供了孟加拉湾水汽通道;ITCZ水汽通过副高外围气流向中南半岛输送,提供了第二条水汽通道,两条水汽通道呈"人"字形,为连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湿Q矢量辐合中心在对流层中低层700~640 hPa之间,700 hPa上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与暴雨区对应较好;随着湿Q矢量辐合区加强、移动和减弱,暴雨随之发展、移动和结束.  相似文献   

8.
2008年河南黄淮地区暴雨过程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河南黄淮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在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引导下,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内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出,弱冷空气侵入暖倒槽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中低层正垂直螺旋度中心与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暴雨中心位于正垂直螺旋度中心附近.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有"干侵入"发生,暴雨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共存,有利于降水增幅.水汽条件分析表明:这次过程的水汽源地在孟加拉湾和南海,主要是低层和近地层的水汽辐合.  相似文献   

9.
2013年7月冀中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特征和环境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孔凡超  赵庆海  李江波 《气象》2016,42(5):578-588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最终分析资料、自动站、FY 2E卫星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7月1日发生在河北中部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 河北中部的暴雨天气分为暖区暴雨和切变线暴雨两个阶段,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急剧增强。(2) 非地转湿〖WT5”HX〗Q〖WT〗〖HT5”SS〗矢量强辐合早于暖区暴雨的发生,其对暖区暴雨有较强的预报能力。非地转湿〖WT5”HX〗Q〖WT〗〖HT5”SS〗*矢量散度对流凝结加热强迫项大值区在暖区的位置可以用来判断暴雨落区,其在暖区暴雨上空非地转湿〖WT5”HX〗Q〖WT〗〖HT5”SS〗矢量辐合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3) 暖区暴雨在地面中尺度涡旋的影响下,由暖区中β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初生和发展阶段造成,而切变线对流云团与暖区对流云团合并而成的PECS(持续拉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配合地面辐合线再次引发强降雨。(4) 雷达回波显示β中尺度气旋式流场东南部负速度区中的γ中尺度辐合线为带状强降水多单体风暴持续在四芝兰出现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结合MM 5模式模拟输出结果,诊断分析了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陕西及四川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应垂直上升运动,辐散区对应下沉运动;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及辐合强度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弱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中心基本上是强降水中心,辐合愈强降水愈强。非地转湿Q矢量锋生函数场与暴雨的落区和强度也对应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