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数字测高仪漂移测量研究电离层声重波扰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数字测高仪Digisonde中的漂移测量,常用来研究小尺度电离层扰动,如电离层小不均匀体的漂移。文中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利用漂移测量数据中多普勒频移和到达角参量的最大熵动态功率谱,估算声重波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水平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作为实例,研究了Millstone Hill测高仪站的漂移观测资料,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数字测高仪漂移测量数据中,可有效地提取声重波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传播参量,在电离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单一电离层扰动场的台阵探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真实的TID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是非平稳和色散的,而且是统计非单一的.本文首先给出了描述这种真实扰动场的数学模型,进而导出了联系台阵探测可测量与扰动场传播参量的观测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求解观测方程的时频分析方法.这一台阵探测数据分析的新方法,既能分离出非单一电离层扰动场中各种准单一扰动成分,又能获得准单一扰动成分传播参量随时间的演变和随频率的色散.分析实例表明,本文方法分辨率好,精度高,结果可靠,是适用于TID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台阵探测数据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气重力波产生的大尺度赤道电离层扰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大气重力波产生的大尺度赤道电离层扰动的性质.当重力波的传播方向与磁场方向倾斜相交时,重力波在F区产生行进电离层扰动.当重力波垂直于磁场传播时,能触发等离子体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形成大尺度赤道扩展F不均匀体.重力波引起的扩展F主要出现于晚上,行进电离层扰动则可能出现于任何时间.本文建立了行进电离层扰动和大尺度赤道扩展F的统一理论模型,深入全面地揭示了电离层扰动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电离层对台风响应的全过程的特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特例研究,本文对1988年和1990年两次强台风影响期间的电离层多普勒记录及相应的台风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相关分析,目的是利用多普勒记录的连续性优点来了解电离层对登陆(或近海)强台风通过声重波响应的演化全过程.分析表明,在这两次台风影响期间,电离层形态中除有明显的波状扰动(中尺度声重波)出现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波动的时间演化表现出明显的幅度逐渐增加以及频率由高频向低频转变,在振幅很大的情况下日落后同时出现扩展F(Spread F)现象,显示了声重波在激发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方面的种子作用.这一演化过程与电离层中TIDs的线性传播理论一致,文中开展了对这一现象的非线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基本上也与上述观测现象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大气层和电离层震前现象机制的基本观念。简短回顾了观测结果后,我们得出结论:1.流体下层物质(气泡)向上迁移能导致近地表的热水/气体被逐出,并在强度弱化的地区引发地震;2.因此,气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随机的,但是地震、地球化学异常和前震(地震、SA和超低频电磁异常)是随机关联的;3.大气温度和密度扰动跟随着震前热水/气体释放,导致产生周期为6~60min的大气重力波(AGW);4.地震引发的大气重力波能导致电离层扰动变化并导致大气层中地平线上无线电波传播、下部电离层低频波扰动和地面超低频辐射衰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索基于多颗卫星观测数据的地震电离层现象识别,利用Swarm星座三颗卫星观测的电子密度数据和磁场数据,对已报道的2017年11月12日伊朗MW7.3地震震前第9天震中附近的一次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进行辨识。通过分析三颗卫星相邻轨道的电离层扰动特征,获得了异常扰动存在的空间范围;利用Swarm星座三颗卫星轨道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计算出异常扰动在空间中可能的传播特征;使用同步观测的磁场数据判断其电磁辐射特性。最终根据现有对地震电离层耦合的认知,并结合分析的结果,认为该扰动为非震源发出的声重波扰动,非沿纬向传播的电离层行波扰动,非同步电磁辐射引发扰动,而是与伊朗MW7.3地震孕育活动无关的一次高纬度强烈电离层活动所引起的扰动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GPS网观测反射海啸波引发的电离层扰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龙  郭博峰  郑凯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5):1643-1649
震中产生的海啸波传播到海岸或者遇到水下障碍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反射海啸波.本文利用稠密的日本GEONET网,首次在电离层扰动图中观测到2011年3月11日Tohoku地震引发的反射海啸波信号.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与海平面的反射海啸波具有相似的波形、水平速度、方向、周期以及到达时间等传播特征,表明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为反射海啸波所引起,本文的观测结果表明反射海啸产生的大气内重力波也能向上传播到电离层与等离子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离层声重波扰动的高频无线电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数字式电离层探测仪在电离层结构与优动研究中的潜力,必须在传统的频高图真高换算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反演理论和算法.本文介绍了随时空缓变的各向异性电离层介质中无线电波包传播的广义射线方程组,讨论了计算波包射线几何路径以及计算波包参数,如频移、波矢、群时延等沿射线路径变化的传播正问题,并详细讨论了根据波包参量的测定值反演介质结构和扰动伏态的传播反问题.文中若干实验实例表明,这种反演理论和算法可用于数字式电离层探测仪记录的分析,它使高频无线电波探测技术成为研究全球电离层声重波一类扰动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武昌站(30.5°N,114.4°E)电离层测高仪和ETS-Ⅱ同步卫星信标法拉第旋转仪的同时观测记录,初步分析了电离层峰以上和峰以下电子含量之间的统计联系,并讨论了这种联系在电离层模式研究与电离层上部扰动研究以及电离层上部电子含量预测等方面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部地区TID激发源的统计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武汉电离层观象台1985-1990年间的高频多普勒台阵观测资料,采用射线追踪方法,对观测到的电离层重力波扰动(TID)进行了定源研究,从统计上分析了扰动源的地理分布、季节变化以及与地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中部上空TID的激发源主要出现在春夏季的四川盆地和冬半年的山口地区.扰动的激发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形隆起对这两个地区的气象活动的影响有关.此外,有少部分尺度较大的扰动出现在冬半年,它们可能来自极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7年6月~2008年5月期间北美GPS台站密集地区的TEC观测资料,对夜间中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MSTIDs)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美地区的夜间电离层行进式扰动一般发生在美国西部时间21:00~02:00LT(05:00~10:00UT)时段,表现在TEC中的最大扰动幅度为0.45~0....  相似文献   

12.
卢龙地区S波偏振与上地壳裂隙各向异性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三分量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记录了1982年10月19日河北卢龙Ms=6.1级地震的部分余震.用质点运动图的方法对横波的偏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横波窗内的各观测点都存在横波的分裂现象.不同离源角和方位角快波偏振的水平投影都具有近NE40°方向的优势取向,与根据卢龙地震两组断层错动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所辐射的横波的偏振方向不一致.这可以由传播介质中应力所导致裂隙的定向排列来解释.这一观测结果提供了卢龙地区脆性上地壳大范围膨胀各向异性(EDA)的证据,并表明这一地区直立平行排列裂隙取向和水平主压应力的方向为NE40°.  相似文献   

13.
LF无线电波,白天在70-80km的区域被反射,夜间在90-100km的区域被反射.本文根据武昌电离层观象台长期连续的地面LF传播的实验记录,分析研究了上中层大气压力的变化、行星尺度波扰动、冬季异常等上中层大气的特性,并对其中的冬季异常的机理作了简要讨论,从理论上分析了造成冬季异常的原因,除通常所述的因素外,上中层大气中气压下降或温度降低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并指出地面LF无线电波传播实验是监测和研究上中层大气的某些特性和扰动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可以为进一步探索平流层一中层耦合提供某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由国际GPS服务中心(IGS)提供的北美中纬度地区GPS网TEC观测数据,通过多通道最大熵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2005年(太阳活动低年)地磁活动平静期间日出和日落时由于日夜交替线的移动而激发的中尺度电离层扰动(MSTID),并统计分析其季节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 日出或日落期间,在中纬度地区经常观测到由日夜交替线移动激发的中尺度电离层扰动.扰动主要沿日夜交替线运动方向传播,平均持续时间约2~3 h;振幅在0.2~0.8 TECU之间,水平波长,水平相速度和周期分别为300±150 km,150±80 m/s和25±15 min;(2) 由日夜交替线移动激发的中尺度电离层扰动在春秋分出现率较少;在夏季,扰动在黄昏时出现率达最大值,在日出后少量出现;而冬季则日出后的扰动效应更为明显.分析表明,在中纬地区,这种扰动出现率随季节的变化与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时刻太阳EUV辐射通量变化过程的快慢,以及电离层中离子损失过程快慢有关.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0月10日至11月29日在地磁北纬29.6°附近(L=1.3)的喀什、安西和北京,沿东西方向建立了横跨40.2°地理经度的地磁脉动观测台链.根据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低纬Pc3脉动东西方向的传播特性和偏振特性.结论是上午以向西传播为主,下午以向东传播为主.白天偏振椭圆主轴方位方向以NW-SE为主,偏振方向以右旋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利用阿德莱德(35°S,138°E)和武汉(30.6°N,114.5°E)的流星雷达观测数据首次给出了80~100 km高度上周期为12.66太阳时的大气太阴半日潮汐(N2潮)的季节、高度、年度变化及其与周期为12.42太阳时的大气太阴半日潮汐(M2潮)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和阿德莱德的N2潮和M2潮均有明显的季节、高度和年度变化.N2潮与M2潮的幅度比值大于其引力势之比0.191,在某些年份的不同季节和高度上,N2潮的幅度甚至大于M2潮的幅度.大多幅度之比接近或超过N2潮和M2潮引力势之比的2倍.中低热层的大气太阴N2潮汐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地震台网测得的面波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使用了一个新的量规函数σ300(Δ),它是基于面波传播理论,考虑了面波的几何扩散、非弹性吸收、频散衰减以及面波优势周期随震中距的变化导出的,取全球平均Q=300。在震中距Δ=20°-160°的范围内与IASPEI推荐的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σIASPEI(Δ)一致,又推广了σIASPEI(Δ)的震中距使用范围,从1.0°-179°,以及可使用的面波周期范围(7.5-30s),因此它更适合我国由中周期宽频带SK仪组成的台网情况。若采用此量规函数σ300(Δ)和进行方位角改正,则可使我国台网测出的Ms与国际地震中心(ISC)测出的一致,震级误差降到0.19级,此误差与苏联台网的误差一样。  相似文献   

18.
Saskatoon (52° N, 107°W) medium frequency (MF) radar data from 1979 to 1993 have been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climatology of irregular wind components in the height region 60–100 km. This component is usually treated in terms of internal gravity waves (IGW). Three different band-pass filters have been used to separate the intensities of IGWs having periods 0.2-2.5; 1.5-6 and 2–10 h, respectively. Height,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IGW intensities, anisotropy and predominant directions of propagation are investigated. Mean over 14 years’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long-period IGWs shows a dominant annual component with winter maximum and summer minimum.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intensity of short-period waves have a strong semi-annual component as well, which forms a secondary maximum in summer. Predominant azimuths of long-period IGWs are generally zonal, though they vary with season. For short-period IGWs, the predominant azimuth is closer to the meridional direction. Anisotropy of IGW intensity is larger in summer, winter and at lower altitudes. The IGW intensity shows apparent correlation with both solar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In most cases, this correlation appears to be negative. The variations versus solar activity is larger for longer-period IGW. Possible reason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observed climatological variations of IGW intensi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对GEOSAT测高卫星在中国近海区域(0°-35°N,105°-127°E)以及127°-135°E内6个ERM周期(1987年1月1日-4月12日)的地球物理数据记录(GDR)中的数据进行了编辑和预处理.根据卫星弧段的实际长度选取了混合轨道误差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技术对上升弧段与下降弧段交叠点处的不符值进行了平差计算.处理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方法可以大大地消除径向轨道误差的影响,使交叠点处的不符值由原来的56cm(RMS)降低到现在的24cm(RMS)在此基础上,构造出6个1°×1°的中国近海海平面及其平均海平面.该平面被称为"测高大地水准面"与美国Ohio州立大学的OSU91A重力场模型的大地水准面相比,两者具有同等量级的精度及一致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射线跟踪技术研究了电离层赤道异常区内地面哨声非导管传播的可能性。考察了负电离纬向梯度对非导管哨声传播的影响,并检验了哨声射线路径参数和群时延对频率的依赖关系。计算结果证明,夜间在赤道异常区内的电离层中,存在一些地面可检测哨声的非导管传播通道;沿位于通道内的射线路径传播的哨声波,透出电离层后,可同时激发电离层-地面波导的朝极和朝赤道方向传播;在磁纬10°附近,到达共轭电离层底部的射线有明显的“聚焦”效应。本文结果比较满意地解释了近年来在我国南部地区地面台网(磁纬19.4°N至5.5°N)同时观测到的一部分哨声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