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通过对陕西彬县地区黄土进行物性指标及湿陷性试验,探讨了该地区物理性质指标及湿陷性的纵向分布规律,根据分布特征结合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湿陷性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拟合其相应经验公式,进一步总结出该地区黄土的一些特征,对该地区黄土的研究及工程勘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西宁地区黄土的大量实际资料,对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两个主要因素(黄土的天然孔隙比、含水量)与黄土湿陷系数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归纳,论述了这两个因素对湿陷性的影响;并在数理统计基础上,提出了黄土湿陷性的判别式。对西宁黄土区的工程地质评价,具有参考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白水河大桥施工场地黄土地层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黄土的湿陷系数、自重失陷系数与深度的关系,湿陷量、自重湿陷量与深度的关系,研究得出场区的黄土湿陷特点:研究区地貌单元属河谷阶地区,地处阶地前缘斜坡处,发生湿陷的地层为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古土壤及中更新统风积黄土层。湿陷性黄土主要有轻矿物、重矿物和粘土矿物组成。黄土的化学组成主要为SiO_2,其次为Al_2O_3,Fe_2O_3和CaO等,但黄土湿陷性的发生与黄土的矿物组成及化学组成关系较小。综合分析研究区黄土湿陷性影响因素,认为湿陷性主要影响因素为含水状态,应力状态等。对比分析湿陷系数,湿陷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随着计算深度的增加,湿陷量、湿陷系数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最终判定研究区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为严重湿陷。该研究成果对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黄土湿陷的分析及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雨洪管理、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在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灾害问题突出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具有现实意义.为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梳理黄土水分入渗规律、湿陷机理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趋势和不足,总结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安全有效推进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海绵城市建设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西安地区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出了以软黄土作地基土时所需要注意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还介绍了如何识别软黄土的方法及软黄土在西安地区的分布规律。这对西安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和对软黄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中地区广泛分布着黄土地层,当地下水埋深较浅时,湿陷性黄土往往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常呈饱和状态的非湿陷性黄土,简称饱和黄土. 当该土层若作建筑物地基(持力层或下卧层)被利用时,就必须掌握其基本性质和工程特性. 根据关中地区部分饱和黄土资料,分析和论证了关中地区饱和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目的为了正确合理地利用饱和黄土地基取得效益.  相似文献   

7.
黄土路基降雨入渗现场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寻求适合黄土地区公路路基湿陷性评价的方法,找到符合公路工况的实际水分入渗规律,通过现场人工降雨试验,观测了湿陷性黄土路基在百年一遇降雨强度下的入渗以及饱和深度,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湿陷性黄土降雨入渗的规律.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入渗的影响深度小于2.7 m,饱和深度为20 cm.该结果可为黄土地区路基处理设计中的黄土湿陷性评价、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西宁地区黄土重矿物的特征。并结合粒度、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西宁地区黄土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内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济南地区黄土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济南西部和东部不同地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对比,总结黄土湿限对工程建设产生的危害性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注浆法在黄土地区公路路基洞穴处理中的加固机理及技术指标.黄土地区公路中的洞穴对公路的安全运营常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对于这类洞穴的处理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在大量调查和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注浆法用于路基中洞穴的处理,提出了注浆法加固的主要设计参数,通过对施工现场黄土洞穴注浆处理效果分析,认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西宁地区盐渍土盐胀特性及其地基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宁地区盐渍土的特殊工程地质性质,就其地基处理方法通过数个工程实例从场地的盐渍土特点及其地基处理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该类地基通过碎石桩及碎石垫层等处理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西安某地裂缝两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西安地裂缝的成因、分布规律和活动速率等特征,然后对某条地裂缝特定地段附近的Q3黄土及其下面第一层古土壤进行了原状土样的常规土工试验和重塑土样的三轴流变试验.常规土工试验表明,以地裂缝为中心,越靠近地裂缝土样的天然密度、含水量、液塑限越大,孔隙比、内聚力和内摩擦角越小,均以地裂缝为中心近乎呈对称分布.重塑土样的三轴流变试验表明,地裂缝带内土的三轴流变特性较地裂缝附近黄土的流变特性明显的多.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地裂缝为一宏观不连续软弱结构面,为从力学角度研究地裂缝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土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往往与黄土蠕变特性密切相关。从黄土蠕变研究阶段、研究方法、本构模型和蠕变引发的工程灾害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黄土蠕变研究的现状,探讨了黄土蠕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具体来说,(1)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将黄土蠕变研究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黄土基本性质研究阶段、黄土工程灾害研究阶段和黄土重大工程研究阶段;(2)从黄土蠕变研究方法出发,分析讨论了黄土蠕变研究中采用的各类方法以及影响黄土蠕变的各类要素,尤其是含水量、干密度以及荷载对黄土蠕变特性的影响;(3)总结了黄土蠕变本构模型的研究特点,评述了包括元件理论本构模型、经验本构模型及半经验半理论本构模型等3类模型的优缺点;(4)对黄土地区常见的边坡、路(地)基、隧道等工程类型的蠕变破坏特征进行了梳理;(5)建立考虑多因素影响的黄土蠕变本构模型、系统研究黄土蠕变微结构的动态演化和微观本构模型及动荷载作用下的蠕变特征,是未来黄土蠕变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性,指出湿陷性黄土处理的基本原则,对比研究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情况及优缺点,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古地磁、磁化率、粒度和重矿物分析及电镜扫描石英砂表面特征等测试手段的综合研究,西宁地区的黄土可分出从S_0至L_(17)的连续黄土——古土壤序列。它包括全新世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形成的时间为1.2MaB·P.。黄土粒度粗,且含有两个风成细砂分层。重矿物以不透明矿物、角闪石为主,次为绿泥石、锆石和金红石等。石英砂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其次为棱角状。石英砂表面机械结构中有众多的冰川作用痕迹和风力作用痕迹。本区黄土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第四纪局部冰盖、冰川及其外围广大冰缘地区所产生的粉砂物质。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详细地记录了1.2MaB·P.的环境变化信息。其中1.1MaB·P.形成的L_(15)顶部的细砂分层代表1.2Ma以来最为干冷的严酷时期。L_1和L_2是末次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的产物。倒数第二次冰期比末次冰期更为干冷,极盛时期为0.155MaB·P.。S_1S_3和S_4可能代表1.2Ma以来本区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沈阳—抚顺地区位于国家地震强烈区划图中的七度地区范围内,为该区的城市规划和场地选择,必须很好地解决地震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地震背景及危险区予测,2.强震效应的场地工程地质分析,3.该地区主要地震工程地质问题及其评价。文章表明,该区存在三个5—6级地震危险地区。通过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应用地面运动反应分析理论和方法,确定了该区地面运动基本参数和场地动力特性的分布规律。最后,对场地条件及地震工程地质问题做出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沈阳—抚顺两城市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影响做出了予测。  相似文献   

17.
坡基滑坡广泛分布于中国黄土地区,其稳定性直接影响这里的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与运用。本文基于50年代、60年代及近年来对该区滑坡的实际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提出了新论断和新理论。  相似文献   

18.
以延安市13个县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区内滑坡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ArcGIS软件将滑坡叠加在地形图中,研究了区内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研究表明,空间上,北部砂黄土地区滑坡发育数量明显比南部壤黄土地区多,滑坡在一、二级河流河谷区两侧及多条河流交汇处集中分布,阴坡发生滑坡的比率高于阳坡,滑坡在年降雨量多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人口和交通工程密集区域内集中分布;时间上,滑坡在6-9月份的雨季相对集中,在晚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期相对集中。其发育特征表现为:区内滑坡有7种类型,但以黄土滑坡(黄土内滑坡、黄土与红黏土接触面滑坡、黄土与基岩接触面滑坡、沿古土壤面滑坡)为主,滑坡体长度主要集中在6~300 m,宽度主要集中在15~300 m,厚度主要集中在1~20 m,滑坡体面积在0.009 6×104~40.5×104 m2之间,体积在0.026 88×104~1 620×104 m3之间,其中以中小型滑坡为主;提出了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建议,为区域内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宁地区位于河边低阶地的深基坑降排水工程,由于古近系泥岩风化层中岩盐的溶隙和溶解,易诱发河水倒灌致地面塌陷和地基浸水软化,单独的管井降水和锚杆支护措施对河水渗流、基坑漏水防治效果不佳。本文结合实例,介绍和提出的河边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法与地基处理措施,可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全省现状 河南省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全省有泥石流沟475条,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制约,泥石流多发生在中低山区及黄土丘陵地区,集中分布在伏牛山、小秦岭、太行山、豫西黄土地区.按地貌条件划分,沟谷型和河谷型泥石流沟400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