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988年第一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比1987年第四季度稍有下降。阿拉斯加湾已经接连发生三次7级以上大地震。阿拉斯加-阿留申岛弧系已经进入全面活动的阶段。亚欧地震带仍保持非常平静的状态。澳大利亚北部地方过去的无震区接连发生三次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2.
1985年第四季度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5次,少于前三个季度。最大震级为 M_S7.3级。第四季度的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与第三季度相比有很大下降。1985年的深、浅震频数比为1.08,比1984年明显减小。第四季度的地震活动中心位于大洋岛弧地震带,瓦努阿图群岛共发生8次强震,其中有3次7级以上地震。美洲西海岸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继续向北迁移。德国—捷克边界地区发生一次小震群活动。  相似文献   

3.
《地震》1981,(1)
一、全球地震活动性: 1980年全球共发生M_S≥7级地震13次,最大地震为1月2日亚速尔群岛的7.7级,活动的频次和强度均低于正常年。全球地震活动仍以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活动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亚欧地震带活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91,5(2):175-178
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亚欧地震带地震活动较强。中国强震活动集中于西部;新疆周过地震活动及全区内强震的活跃引人注目。 1 全球及中国的地震活动 据我国台网测定,1990年1—12月,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大震23次,其中最大地震M_s 8,发生在菲律宾吕宋岛,是近几年来地震活动较高的一年。美洲的巨大地震(M_s≥7.7)与亚欧地震带上的强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前者发生一段时间后,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将会增强,也发生大地震。1986年美洲地震活动开始增强,1988年进入全面活动阶段。平静了数年的亚欧地震带西区从1988年开始也发生了强地震活动。到1990年,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已具有相当水平,而且地震活动有向带东区(65°E以东)迁移的迹象。同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地震就是一例。1990年全球大地震活动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和亚欧地震带上,而美  相似文献   

5.
1994年第一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仍为中等水平,三个月内共发生三次7级以上浅源地震。秘鲁-玻利维亚边界发生大深震。美国加州又发生强烈地震。大洋岛弧地震带本季度地震活跃。伊朗发生三次6级地震。  相似文献   

6.
1.1989年地震活动概况 今年我国大陆至今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发生7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6次在西南地区,表明大陆地震活动仍处在起伏活跃中,西部乃是主体活动地区。 1989年1—10月,新疆境内发生的地震3.0—3.9级(M_S下同)138次,4.0—4.9级26次,5.0—5.1级3次。地震活动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西昆仑地震带、乌恰地区和南天山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继续相对平静。  相似文献   

7.
《地震》1982,(1)
一、全球地震活动性: 1981年全球共发生M_S≥7级地震17次,最大地震为1月2日琉球群岛的8.0级,地震的频次和强度均高于去年。但与正常年份相比,频次略低。全球地震活动仍以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8.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
乌什地震系列和地震序列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若平 《内陆地震》1989,3(3):275-280
1987年1月24日,乌什东北发生了M_S=6.4级地震。这次地震打破了乌什地区自1971年3月两次6级地震后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平静,同时,也终止了南天山地震带(不包括喀什、乌恰区)近十年的平静期,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本文目的在于把强震组成系列,分析其活动特征;判断系列的分支——地震序列的规律性;进而估计出乌什地区未来地震活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1998年第一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仍为高水平。南极洲附近巴勒尼群岛地区发生8级地震。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发生强烈地震。全球海岭地震带发生5次地震。全球地震轮回已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1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3次(表1),其中包括1次8级以上地震,即2014年4月2日智利北部沿岸近海8.1级地震(图1)。2014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活动较弱。与2013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显著减少,能量释放略有降低。2014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孙士宏  彭克银 《中国地震》2002,18(1):112-116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2 0 0 1年全球发生 7级以上地震 2 3次 (2 0 0 0年为 2 1次 ) ,其中 8级以上地震 2次 ,最大地震是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发生在我国昆仑山的 8 1级 (2 0 0 0年最大地震为 7 8级 )地震 (图 1 ,表 1 )。全球 7级以上地震显示以下特点 :图 1  2 0 0 1年 1~ 12月全球M≥ 7 0地震震中分布1 .1 地震活动水平持续增强全球 7级以上地震活动自 1 999年开始回升以来 ,地震频次已连续 2年超过年均 1 8次的水平。地震强度也持续增高。 2 0 0 1年发生 7.8级以上地震 4次 ,其中还发生了 2次 8级以上特大地震。无论是地震频度还是…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全球地震活动达到世纪之交强烈活动期的第一个峰值,全年有三个季度各出现两次巨大浅源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1交,超过1994年,全球各大地震带同时活跃,大洋岛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仍居首位。  相似文献   

14.
1991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2,(3):79-80
全球地震活动 1991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5次,全部是浅源的(表1)。释放总能量为169×10~(15)焦耳。地震活动水平略高于80年代的平均值。强震主要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最强的是4月23日在哥斯达黎加发生的8.1级大震。1990年发生多次强震的欧亚带仍然活跃。高加索、缅甸和印度北部  相似文献   

15.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2005年1-12月, 全球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6次, 低于1900年以来19次的年平均水平. 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东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图1). 在时间上分布相对均匀, 除2月份和4月份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外, 其它月份都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 引人注目的是, 在苏门答腊地区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 并且在印度板块的西触角处于10月8日发生了7.8级地震. 2005年1-12月, 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为5.29×1017 N·m, 处于自1900年以来的平均值3.853×1017 N·m之上.  相似文献   

16.
刘杰  李纲  余素荣  肖武军 《中国地震》2003,19(1):97-102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我国台网测定 ,2 0 0 2年全球共发生 7级以上地震 1 6次 (表 1 ) ,最大地震为 1 1月 2日印尼苏门答腊 7 8级和 1 1月 4日美国阿拉斯加的 7 8级地震 (图 1 )。 2 0 0 2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 ,与 2 0 0 1年相比地震频次及所释放的能量都明显下降。 2 0 0 2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  表 1  2 0 0 2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目录序号月日时 -分 -秒纬 度经 度地  点震 级0 10 10 30 1 2 2 5 1 0 17 6°S 16 8 0°E新赫布里底群岛 7 6     0 2 0 30 32 0 0 8 0 1 136 4°N 6 9 8°…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周边地区强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活跃时段期间和其后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增强后,中国大陆内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强震活动可能会逐步进入高潮,南北地震带中段未来数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总结了2019年地震活动,从全球到局部,呈现了全球、中国和四川的地震活动概况;分析了全球、中国和四川地震活动的特征;记叙了2019年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四川区域内发生的3次7级以上地震的余震活动。结果显示:2019年全球M≥7.0地震活动特征呈现低频次、低强度,主体地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周边未发生M≥7.0地震,表明影响我国地震活动的动力边界地震活动偏弱,我国大陆和邻区地震活动表现出频次低、强度弱的特点,我国大陆地震分布总体显示强度西强东弱,区域上显示M≥5级地震分布于青藏地块、西域地块和华南地块;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也偏低;四川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四川区域突出地震事件全部集中在川东南区域;2008年以来,四川区域的汶川8.0级、芦山7.0级和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持续活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下简称南北带)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大震后,发现存在约10年主体大震活动区,并自北而南有4次转移图像;同时对汶川8级大震前后的震情活动进行分析,认为未来10年南北带北段及以西地区将进入活跃期,很有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也可能南移;未来几年四川地区可能再次发生大震,甘肃东南部地区有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20.
<正>1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表1),其中包括3次8级以上地震,即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5月30日日本小笠原群岛8.0级地震和9月17日智利中部近海8.2级地震(图1)。2015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西段和欧亚地震带。2015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1.1全球8级地震持续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