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地震各向异性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Anisotropy,缩写IWSA)是国际地震学界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第十二届国际地震各向异性研讨会(缩写12IWSA)于2006年10月22—27日在北京温都水城召开(见网址http://www.eap.bgs.ac.uk/12IWSA)。本次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中国地震局是12IWSA的共同主办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2.
鄞县ML3.9和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0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3.0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SSW,破裂速度为2.7km/s,破裂尺度为0.39km;4.7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WW,破裂速度为2.3km/s,破裂尺度为0.41km。  相似文献   

3.
王华林 《地震研究》1996,19(2):06-224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标志和证据、全新世位移分布和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沿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与1668年郯城地震破裂位移分布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和分级特征。破裂位移和滑动速率在空间上是变化的,水平滑动速率在1.7~2.8毫米/年范围内变化,垂直位移速率在0.2~0.5毫米/年范围内波动,水平位移量与垂直位移量比为6~8倍。沿郯城地震断裂全新世发生了4次强震事件,8级大震具有准周期重复特征,郯城地震断裂上发生的地震拟合了特征地震模式。本文归纳总结出来的鉴别断裂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事件的标志和准则,对活断层和古地震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级地震,极震区地震烈度Ⅸ度.布设在西克尔水库、伽师、巴楚强震固定地震台获取了该震的加速度记录。各地震台震中距分别为25km,47km、113km,记录到最大水平加速度峰值分别为85.39cm/8/8、50.71cm/s/s、76.03cm/s/s,反应谱的卓越周期为0.45—0.51s.对一次余震也作了介绍,同时提出几个问题供地震学者、地质学家及地震工程人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1995年9月份以来,山西定襄台的水氡值变化曲线出现反年动态变化,尤其是1996年5月份以后,氡值增大,并在趋势上升的背景上出现了几组突跳变化,最大值达51.1Bq/L,超过正常值15Bq/L~20Bq/L,且变化幅度超过了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的变化幅度。异常追踪分析表明,此次突跳变化除与包头西6.4级地震有关外,可能还反应了华北地区应力场的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6.
根据新疆地区本世纪的地震记载,分别取5.5、6.0、6.5、63/4、7.0、7.2为震级下限,视各组资料为更新过程的样本、分析地震发生的统计特征。经统计检验,不同震级下限的地震发生皆可认为是泊松过程;本世纪初中强地震在记载中可能有遗漏,为避免由此引出的干扰,使用Ms≥6.5的资料不应早于1914年,使用Ms≥5.5与Ms≥6.0的资料均应从1931年开始;在地震发生大体上为泊松过程的情况下,地震  相似文献   

7.
1923年关东M7.9地震的密集余震活动消失之后,在南关东地区已持续了几十年的地震活动平静可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最近10年左右环绕关东地震的震源区,由于相继发生M≥6.0的破坏性的较大地震,因而可观测地地震活动从地震平静中逐渐恢复。地震活动复的特征是:1)在一些特定局部区域发生较大地震之前,小震震级随时间逐渐增大;2)震中分布在环绕关东地震的震源区形成面包圈状图形;3)地震活动以10-20km/  相似文献   

8.
1989年10月18日22时58分在山西省大同县东南发生了Ms6.0地震,之后余震不断。为了现场震情监视,地震发展趋势,强余震预报等研究工作的需要,对其主余震参数进行了较为精确的测定,并计算得到直达波P的速度为5.93km/s,虚波速度为7.99km/s,地震多集中发生在深度为10-15km地段。  相似文献   

9.
2001年昆仑山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事件,产生了400km长的地表破裂。这次事件的区域宽频带记录提供了精确观测地震期间断层破裂速度的机会,对于认识地震危险性和理解地震物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得到破裂在长为400km的地震断层上传播的平均速度为3.7~3.9km/s,超过了地壳脆性部分的剪切波速。破裂以亚瑞雷波速开始,以后增大到超剪切波速,经过100km的传播之后可能达到5km/s。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本文中,作者在近几年进行的大比例尺活断层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基本待征,研究了该断裂带的空间展布情况、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断层活动速率、古地震与地震重复周期等。结果表明,该断裂带自第四纪以来由压性逐渐演变为左旋扭动,其水平滑动速率为2.1-2.8mm/年,垂直滑动速率为0.4-0.7mm/年,地震复发周期约为5000年。  相似文献   

11.
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的滑动速率与强震位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航片解译及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表明,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其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并伴有显著的垂直滑动分量。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在鲜水河断裂磨西以南段为6.0-9.9mm/a,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为4.7-5.3mm/a。同震位错及地震地表破裂研究表明,A.D.1786年康定-泸定磨西7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可能南延至田湾以南;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则具有蕴育71/2级左右地震的构造背景,最晚一次强震的地质记录极有可能是史料记载不全的A.D.1327年一次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境内1976年以来仪器记录到的新有地震一般的ML1.0~4.3小震,在这些小震中约1/9的地震有感,ML≥2.5小震的1/3有感,ML≥3.5级地震全部有感。有感小震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部和南部,与吉林省现今中小震空间分布有大致相同的格架,与发震构造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地震听到了地声,震级小烈度值偏大,有感小震在极震区造成一定的震害。  相似文献   

13.
据美国中部和东部地震台网资料,1727-1982年的地震目录和古地震资料的分析表明:今后30年发生破坏性地震(M≥6.0)的泊松概率为中到高水平(0.4-0.6)。若考虑到地震波衰减的差异,可以认为,美国中部和东部今后30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约为加州地震的2/3,但造成的破坏面积和社会影响是同样严重的。  相似文献   

14.
王华林  侯珍清 《地震研究》1994,17(1):79-107
昌马断裂带是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活动强烈的左旋走滑断裂带。它表现为重力、航磁、地壳厚度的综合异常梯度带,属于断面陡、切割深的超岩石圈断裂。昌马断裂带由12条长4公里至18公里不等的不连续的主断层和4条次级断层组成,可划分为东、中、西三大段落。断裂的水平位移和滑动速率具有分段性,全新世以来,东、中、西三段的左旋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4.1毫米/年,2.6毫米/年和1.5毫米/年。北东东、北北西和北西西三个方向断层的位移具有分级特征,不同级别的位移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全新世以来北东东、北北西和北西西三个方向断层的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4.1毫米/年、3.8毫米/年和2.7毫米/年。白垩纪以来,昌马断裂呈天平式运动,显示了枢纽断裂运动特征,枢纽轴位于断裂中段。昌马地震震源破裂性质及其反映的震源应力场与地震破裂带的破裂性质及其反映的构造应力场不一致。昌马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映了北北西~南南东挤压,作用应力近于水平的震源应力场;昌马地震破裂带的变形组合反映了东北~南西挤压的构造应力场。昌马地震破裂带长120公里,分为东部正走滑段、中部逆走滑段和西部尾端破裂段,显示了多个水平位移峰值。全新世以来,沿昌马断裂发生了6次强震事件,强震复发  相似文献   

15.
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兆荣  吴建平 《地震学报》1995,17(4):493-498
本文讨论了地震成核问题.加速是成核相的属性,也是地震失稳的一个必要条件.若以方程d/dt=C/(tf--t)n表征成核过程的加速特性,则可将其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比例于失稳破裂剩余时间的负幂.根据这一原理,对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主震的失稳破裂时间tf和震级可成功地被估算,但要求所测相关系数r2达极大;且主震时间的估算误差一般小于所用最后一个数据点与主震之间剩余时间的一半或更少.   相似文献   

16.
采用几种方法分析了大同地震后华北地区的地震形势。根据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划分了研究区域,用作者提出的灰色线性预测模型及可公度性预测了发震时间,用作者提出的多点测位法预测了地震危险区并用近百年大陆地震活动特征估计了震级。综合分析结果认为,1995~1996年华北发生MS≥5.5地震的概率为Pt{1995~1966}=7/11~8/11,地震危险区位于晋东南的概率为PS=7/8~1。  相似文献   

17.
时间域内有限地震断层的反演问题   总被引:9,自引:18,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有限地震断层破裂过程研究中的正演和反演问题,本文提出:(1)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和广义射线理论计算上地幔及远场范围体波理论地震图的混合方法.同时采用格林函数的一种新的组合方式,可节约1/3计算机内存.(2)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的热浴算法进行全局搜索反演,不仅提高了在计算过程中新模型被接收的可能性,而且使得在时间域内目标函数的计算速度提高了近二个数量级.对1994年台湾海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在前4.0s内地震断层的破裂相当剧烈,错动距离的平均值随着破裂时间增加而迅速减少.开始时破裂速度较高,前4.0s的平均值为3.1km/s,之后逐渐降至2.2km/s.错动方向随破裂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综合厂址及区域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震构造法、综合概率法和最大历史地震法分别计算了辽宁核电站温坨子厂址的极限安全地震动(SL2),计算结果分别是177cm/s2,175cm/s2和89cm/s2,取其中的最大值177cm/s2。为安全起见,建议将SL2取值200cm/s2。运行安全地震动(SL1)按50年0.1超越概率和SL2/2选取,采用两者的较大值,确定为100cm/s2。  相似文献   

19.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对云南地区地震目录完整性和均匀性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了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主要认识:(1)6.7级以上大震存在十年尺度的活跃-平静交替活动过程;(2)50年左右的大震复发周期;(3)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5-6级地震活动不存在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Ms≥5.0级地震有约2.6次/年的期望年发生率,每年发生0.8-4.5次Ms≥5.0级地震的自然概率是68.3%;(4)6级以上地震具有空间丛集特征,云南全区80%的6级以上地震只分布在全区20%左右的面积上;(5)以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为界,6.7级以上大震成组地在滇西和滇东交替活动;(6)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b值为0.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