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6年8月1日至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举行了第九届国际洞穴学大会,同时还召开了国际洞穴学会成员国代表会议。共有35个国家的代表450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国有3名代表出席。 会议论文集共2卷,纳入论文256篇,近30个国家提交了论文。中国共提交论文16篇,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理所,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及四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  相似文献   

2.
编入第四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中有关本专题的论文共54篇(其中有我国代表的论文9篇),另加二篇小组专题报告和一篇专题综述共57篇。论文集把它们划分为六类:(1)隧道和地下洞室开凿中有关地质和灾害问题论述的17篇;(2)隧道和地下洞  相似文献   

3.
第八届国际遥感地质专题会议于1991年4月29日至5月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会议代表来自30个国家,共480余人。我国共派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们是作为核工业总公司的代表参加会议的。会议的大会共4天,分9个学术单元进行。在大会宣读的论文共60篇,展示论文250篇。这次会议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采用大会宣读和展示两种学术交流方式,专业覆盖领域全面,学术水平很高。这是一次具有十分重要科学意义的学术会议,一系列遥感地质新科技成果预示着遥感技术在地学科学中的地位及实际作用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会议上给代表们印象深刻并有启迪意义的新科技成果及动向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谢自楚 《冰川冻土》2003,25(1):114-115
2002年9月19日至9月21日,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笔者参加了自197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每届大会都展示了中国冰川冻土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方向,不断推动着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对这次大会笔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在冰冻圈及全球变化专题方面参加会议的论文共32篇,其中在大会宣读的共16篇,另16篇因作者在野外考察等原因没有在会上宣读,但已发表在《冰川冻土》期刊2002年第24卷第5期的“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于1979年11月2日—10日在苏州召开。这次学术会议是我国工程地质界一次空前的盛会。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许杰同志亲自到会指导并为大会致开幕词。参加会议的代表共二百人。大会收到论文317篇,反映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水平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会议进行了大会论文宣读和小组中心议题发言及讨论。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与会代表广泛交流了学术  相似文献   

6.
第22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大会——山地水资源国际会议1990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瑞士洛桑召开。来自45个国家与地区的507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343篇论文,在八个专题讨论会上宣读310篇。我国代表共提出论文22篇,其中有9篇在专题会上宣  相似文献   

7.
GPR96—第六届探地雷达国际会议简介第六届探地雷达(GPR)国际会议于1996年9月30日至10月3日在日本仙台市东北大学工程学院召开。28个国家和地区197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要议程为论文宣读和展示。共有110篇论文参与报告和展示。除东道国日本...  相似文献   

8.
1985年7月28日至8月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城召开了国际第8届粘土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37个国家共469名,我国被邀请参加会议的有地矿部、科学院及冶金部系统的5名代表.这是我国第二次参加国际粘土学术会议.上届是1981年在意大利召开的.本届会议的筹备委员会由美国粘土协会等单位的11人组成,J·B·Hayes博士任主席.会议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会议收到的论文并经挑选编入《国际第8届粘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的共273篇.这些论文在会议期间有的进行了大会宣讲,有的在小组会上宣读,有的在展览厅展览,有的进行了个别交换.内容涉及到粘土  相似文献   

9.
《工程地质学报》2006,14(5):648-648
2006年9月6~11日在英国诺丁汉召开了第十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IAEG 2006)。本次大会共有400余位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代表参加,其中IAEG中国国家小组20余人参会。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833篇,其中论文集中收录论文450余篇,中国大陆内地论文有65篇,海外中国作者有9篇,位居全部论文总  相似文献   

10.
《地质论评》1965,23(3):242-243
中国地质学会于3月4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和列席人员共362人,他们来自生产、科研和教学的145个单位。这次会议以革命化的精神打破了过去学术会议只宣读论文的陈规,达到了相互间进行学术交流并促进生产的效果。会议收到论文377篇。根  相似文献   

11.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4年8月20日至28日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从地中海看全球地质复兴——地质学、自然灾害和文化遗产。会议有来自141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学家代表共7414余名,大会共收到各类科技论文6000余篇,我国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共有486人。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于2001年5月23至26日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各地从事岩土工程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工作的专家和代表共120余人出席了大会。 会议共收到论文121篇,经评审共有105篇论文编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增刊专辑。大会论文涉及到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
蔡桂鸿 《中国岩溶》1982,1(2):159-162
<正> 第八届国际洞穴会议于1981年7月18日至24日在美国肯塔基州Bowing Green市召开。这次会议由美国洞穴协会主办,具体筹备的是西肯塔基大学地质地理系。参加会议的国际洞穴协会成员国代表共有一千一百余人,其中东道主美国的代表人数将近一半。会议分别在四个报告厅进行。会前印制了会议文集,共刊载论文319篇,大多属摘要性质。我国岩溶工作者提交大会的论文共有9篇,主要是介绍南方岩溶地貌和岩溶水文地质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0月25~28日,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在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功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323位,分别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75个单位。会议收到论文摘要177篇,论文全文26篇。会议采用大会发言、分组发言和展报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其中大会宣读论文28篇,分会宣读论文112篇,展示成果17份。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1982年10月11日至17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地质,冶金、能源、科研和大专院校等系统129个单位的26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大会共收到区域化探、矿区化探、综合方法、化验分析,数据处理及成图五个方面的论文221篇.会议期间按上述五个专题组宣读了68篇论文,32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全国软弱岩石及软弱夹层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9月2日至7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这是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专题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有关生产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8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4篇(论文摘要64篇),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软弱岩石及软弱夹层工程地质研究现状和水平。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谷德振同志主持了会议,并致开幕词。他回顾了我国软弱岩石及软弱夹层研究历史;阐述了它在工程地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工程意义;指出了软弱岩石及软弱夹层今后研究方向。大会开幕式后,进行了近二天的大会宣读论文和专题综述报告;二天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1.软弱岩石及软弱夹层的涵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差距,今后主攻方向;3.对大会综述的意见以及今后学术活动的建议。与会同志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交流了学术思想和工作经验。本着百家争鸣和求同存异的精神,还组织了各小组的大会汇报与交流。谷德振同志作了题为“国际工程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报告,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兹将本次会议的主要情况分四个问题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协会第5届地球物理讨论会和展览于1982年2月22—27日在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迎接挑战”。 会议的一个特点是代表面广。大会的发言者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特别是北美和中国。大会共宣读了论文90篇,其中近一半是关于石油勘探技术的,有关金属矿床勘探的论文有27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于1990年10月13 17日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石油、地矿、科学院、地震、能源、冶金、有色金属、高等院校等部门的130多个单位,共607人。 会议共收到论文720余篇,其中441篇刊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0)》。 刘式达、肖佐、曾融生和杨文采教授应邀在大会上宣读了四篇综合报告。会议分16个专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地面沉降学术讨论会”于去年11月24日至30日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及上海市有关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的专家、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年青专家和热心学术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共135名正式代表和15名列席代表。这次会议共收到57篇论文和5篇译文,其中关于地面沉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研究论文14篇,运用  相似文献   

20.
缪奋 《地质论评》1980,26(2):173-174
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于1979年10月29日—11月4日在西安市共同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煤田地质学术交流会。参加这次大会的共181个单位,220名正式代表和113名列席代表。会上宣读论文142篇,连同书面印发交流的一共有424篇。与会代表对这些研究成果按专业分组进行了热烈讨论。在这次学术交流中,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