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了基于底片重叠观测的整体平差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应用概况,分析了该方法应用于底片资料处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介绍了小视场CCD重叠观测的整体平差研究进展.分析与实测资料归算表明,整体平差方法可以在CCD资料处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在保证长焦距、小底片比例尺的同时,通过对CCD重叠观测的整体平差(相当于扩大观测视场),可覆盖更多的参考星,进而达到改善局部参考架、提高归算结果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对已经使用九十年,位于上海西郊佘山的40cm折射望远镜,利用近期拍摄的三张昴星团区域底片,在PDS上量测星象坐标,再利用天体测量标准星场:Eichhorn,H.et al的昴星团区域恒星精确位置,作为底片上星象位置的比较标准,采用作常数、三镒底片归算模型求得在底片中心周围40′×40′的象场范围内定位转换精度达0″.03,对于50′×50′和1°×1°范围,分别达0.″04和0.″05-0.″06。底片常数中相应于彗差项系数达10^-5-10^-6量级,畸变项系数达10^-8量级,这些结果表明:架望远镜的光学和装上光电导星装置的机械传动系统,仍能满足高精度的天体测量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常规照相天体测量工作中 ,对暗天体的定位是采用逐级定标星过渡的方法实现的。由于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的存在 ,最终定位结果可能包含难以把握的误差积累。在CCD小视场观测情况下时常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的定标星。鉴于此 ,推导了CCD观测联合平差方法的严格矢量表达式 ,以期通过共同星的过渡 ,实现大天区统一平差。原理上此方法可实现相对于河外天体的定位 ,以削弱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讨论了CCD联合平差方法实现中的问题 ,包括底片常数模型选择、切点位置改正、共同星的较差改正和法方程解算方法等 ,并分析了具体的处理措施。用实例初步检验了CCD联合平差方法的效果 ,表明通过对多张CCD观测的联合平差 ,可以削弱单张CCD观测参考星数目过少、单张CCD观测参考星分布不均、个别参考星存在位置偏差和局部区域参考星存在系统性位置偏差等不利因素对归算结果的影响 ,进而达到扩大视场和提高归算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常规照相天体测量工作中,对暗天体的定位是采用逐级定标星过渡的方法实现的。由于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的存在,最终定位结果可能包含难以把握的误差积累。在CCD小视场观测情况下时常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的定标星。鉴于此,推导了CCD观测联合平差方法的严格矢量表达式,以期通过共同星的过渡,实现大天区统一平差。原理上此方法可实现相对于河外天体的定位,以削弱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讨论了CCD联合平差方法实现中的问题,包括底片常数模型选择、切点位置改正、共同星的较差改正和法方程解算方法等,并分析了具体的处理措施。用实例初步检验了CCD联合平差方法的效果,表明通过对多张CCD观测的联合平差,可以削弱单张CCD观测参考星数目过少、单张CCD观测参考星分布不均、个别参考星存在位置偏差和局部区域参考星存在系统性位置偏差等不利因素对归算结果的影响,进而达到扩大视场和提高归算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用CCD测量河外星系与定标星之间相对位置的方法。由于CCD测量的每次露光时间短,可以采用连续重迭露光测量的方法,扩大可观测的天区,克服CCD测量视场太小的缺点;再利用它因视场小,象场误差可以忽略,能采用四常数模型的特点,使得在整个重迭露光测量的范围内,只要两颗定标星就能测定出河外星系的相对位置。文中推导了用两颗定标星测定河外星系相对位置的公式,并给出了各底片常数测定误差的估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个新的星场参考星快速检索系统,利用它可以快速得到星场星的标准坐标和球面坐标,同时生存作星图的数据文件,以供恒星证认使用。此系统能满足照相和CCD等天体测量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各种空间飞行器的天文实时定位能提供一个精确而快速的参考坐标系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种只要求已知底片中心粗略坐标(α_0,δ_0)的证认定标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系外类地行星空间探测计划(Search for Terrestrial Exo-Planets,以下简称"STEP")采用天体测量法和微像素级焦平面定标测量技术,设计望远镜焦平面检测精度达到1μas.在假定焦平面设计能达到检测精度的前提条件下,系统分析了恒星自行、视差、卫星速度和位置、光学系统的光心等关键因素对检测系外行星的影响.有别于传统的窄视场照相底片常数法,提出了一种恒星相对角距测量方法,以检测由于可能存在的系外行星而引起星对角距变化的非线性项,消除了传统窄视场天体测量中参考星位置和自行精度对检测系外行星的直接影响.针对同一天区内的8颗参考星和1颗具有行星系统的待测星,分别模拟出5 yr内的观测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处理,发现基于STEP自身1μas的观测精度,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观测到类地行星的.  相似文献   

9.
1996年7月和8月间,利用陕西天文台骊山天文观测站1.05m望远镜卡焦照相,对海尔-波普彗星进行了定位观测。该望远镜卡焦焦比为F/10,底片比例尺为20”/mm,无畸变象场约为1平方度天区.用蔡司ASCORECORDE2坐标量度促进行底片测量,归算时采用6常数模型,用PPMsouth星在做参考标准,最终给出在FK5基本系统上(J2000.0历元)各观测时刻海尔-波普彗星的α和δ观测值。  相似文献   

10.
精确求解望远镜几何扭曲效应,有利于提高望远镜的天体测量定位精度,这对天文学的诸多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前人发展了一种针对密集星场抖动观测并针对观测底片迭代求解几何扭曲的自校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先前的工作并未对星场的密集程度或抖动方式做进一步要求,而是经验地选择较为密集的星场和较多的抖动次数进行观测.这些经验的观测方式固然能够较好地给出几何扭曲,但有时会占用较多的望远镜观测时间导致效率较低.首先介绍了上述求解望远镜几何扭曲的一般方法;通过仿真模拟,对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做评估,同时对该方法要求的星场密度和抖动次数等条件做进一步优化;最后,针对实际应用中几何扭曲改正后的定位精度与视场参考星数量的关系也做了进一步的仿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们和北京天文台恒星室的同志于1975年8月16日(离新星爆发极大前15天左右)使用北京天文台40/200 cm双筒天体照相仪拍摄了NGC 7000区域.由于视场为8°×8°,正巧把新星拍在象场边缘附近.观测时左右筒同时露光,使用柯达103a-0底片,未加滤光片.为了定出新星在这一时刻的星等,  相似文献   

12.
近地天体望远镜是巡天望远镜, 具有短焦距、大视场、低空间分辨率的光学特点. 望远镜只有一个主焦点, 焦距1.8 m, 底片比例9um/'', 像斑几何能量集中度EE80 ≤2''(像斑环绕能量的80%,即80% encircled energy, 记为EE80), 有效视场直径为4.28-°(14.3deg2), 目前配10k times 10k的STA1600LN CCD (charge-coupled device) camera, 观测视场为9deg2. 通过光学系统设计, 在原光学系统上增加副镜及场改正镜, 获得了焦距9m的卡氏焦点和内氏焦点,底片比例43.6 um /",在直径15''的可用视场内,像斑EE80≤0.5",为近地天体望远镜实现多终端观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米望远镜偏置导星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并讨论了误差原因。 偏置导星是利用主光路上的被观测天体附近的亮星,来进行导星的装置。寻星棱镜位于组合滑架上,由x、y两个方向的丝杆,使组合滑架在视场里移动而找到导引星。  相似文献   

14.
地平式望远镜中自动导星单元(Automatic Guiding Unit,AGU)用于导引主视场观测恒星,其视场仅约1'.控制软件需要控制AGU在二维运动,确保选择的参考星能够进入AGU视场;并且当参考星离开原来位置时能够给出偏差值以修正望远镜指向,从而实现主视场对恒星的凝视观测.基于球面投影坐标系分别为AGU的中心指向和像场旋转建立齐次方程修正模型,使得AGU可以按照赤道坐标指向恒星,并且当恒星偏离时能够给出误差值.  相似文献   

15.
我们重订了“bN?”天体绕星星云的亮度和颜色,表明它大概为反射星云;估计了光电测光时,云对中心星测量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很小,平均小于0~m.01。在用施密特镜观测时,我们同时用双筒镜拍摄了天体的底片(拍摄时左右镜筒露光中间时刻基本相同,但长短不同),并比较了它们的星像和复制放大像,考察了在我们使用的望远镜上有关的照相效应;最后补充列出了此天体在1978年10月的紫外照相星等。  相似文献   

16.
从金牛座的V字形的中分线向西南方向延长22°便可遇到鲸鱼座α,再沿同方向延长约7°处可找到一个4等星,鲸鱼座δ。位于鲸鱼座δ以南15′、以东30′的天体就是M77。M77看起来象个暗的圆形云雾斑点。初看上去M77象颗恒星,但把它与在它东边紧挨着的10...  相似文献   

17.
《天文爱好者》2012,(10):78-79
爱好者观测这几个星系都可以利用50mm双筒望远镜看到,不过在视场里基本上都是极为暗淡的星云状,它们本身的视直径就非常小,没有经验的观测者很容易将它们误认为恒星。利用大一点的望远镜可以看清楚它们的形状,但这些天体旁边还有很多室女座星系团的其他星系,要将它们分辨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在闪视用紫金山天文台40厘米双筒望远镜对金牛暗星云区进行的耀星观测底片的时候,在一处比较透明的地方发现了一颗周期非常短的变星[图1]。我们把这颗变星编号为ZB33。其坐标是赤经α=4~h30~m8,赤纬δ=+23°36'(1950)。从我们得到的资料看,它可能是一颗新变星。借助附近的浪多特(Landolt,A.U.,1967,A.J.72,8,1012)的光电B星等标准序列,对1977年12月11日晚的一组6张多次露光底片用Iris光瞳光  相似文献   

19.
从1949年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始用蔡斯天体照相仪(紫外物镜;口径=150毫米;焦距=1500毫米)系统地进行小行星照相观测.至今已积累了一千多张底片,主要是黄道附近天区的照相.我们利用了上述底片估计了几个研究得很少的鲸鱼座蒭藁增二型变星的光度.为了同一目的,我们这用了昆明天文工作站用短焦距照相仪(罗氏[Ross]物镜;口径=105毫米;焦距=800毫米)所照的底片.很可惜这些底片还不足以进行详尽地研究上述的变星,但终究测定了七个鲸鱼座蒭藁增二变星的  相似文献   

20.
PDS在天体测量中的应用技术——Ⅲ.星像粗略坐标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介绍了作为用PDS获得星像粗略坐标而编制的两个PDP-11 FORTRAN程序及其所用处理方法,并且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法适合于在国内目前的PDS系统上应用,对于星像比较密集的底片,收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