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带缆单人常压潜水服是潜水装备中的一种,它是具有人体形状的带缆常压潜水系统。操作人员穿着后,能够在海底弯腰、行走、倒退、攀爬阶梯、控制前、后倾姿态和利用简单机械手进行各种作业。由于它是带缆单人,结构比较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在水面母船或钻井平台上占用的甲板面积小,吊放回收设施也较简单,它又是常压,毋需设置庞大的甲板加压舱,后勤支持系统简单,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高,成本低,潜水作业效率高,经济效益显著。它是带缆单人间接潜水与无人遥控潜水器两种技术的结合,也是载人自航式潜水器与带缆海底爬行器两种技术的结合,是目前世界上潜水装备中的最新成就之一。本文介绍我国第一代带缆单人常压潜水服本身运动时阻力试验的研究,包括上浮、下沉、前进、后退和侧向阻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双功能潜水器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新型的可用于深海水下观察和作业的装备。既可有缆载人/无人,又可无缆载人。该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450m,其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与以往类似的装备不同。文章对双功能潜水器耐压壳结构和载体框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的设计思想和计算方法,这对获得一个具有最轻结构重量的实用的双功能潜水器结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引言在近海油气开发工程中,需要经常的潜水服务工作,在较深的水域中,则还须以潜水钟潜水为主。例如英国的Shell—Expro公司在所属油田区租用的半潜式多用支持船Uncle John,在29000小时的工作时间内,潜水钟潜水达11500小时,空气潜水仅500小时,另外一个遥控潜水器RCV 225的潜水时间为4447小时。可见潜水钟潜水约占整个潜水服务时间的70%。尽管如英国、挪威和美国等近海工业先进的国家对潜水安全作业已制订有各种条例或规定,潜水员的职业培训标准也很高,但在大量的潜水钟作业中,事故仍不时有所报导。特别是脐带断裂的失钟事故,此时不再能由水面潜水支持船供应呼吸气、热  相似文献   

4.
章恒笃  王恒星 《海洋学报》1982,4(2):231-240
饱和潜水技术可大大延长水下作业时间、提高潜水作业效率,是开发海底资源、水下施工、援潜救生、海洋考察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近20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人体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的深度已达650米,现场饱和潜水为460米,巡潜已达501米.  相似文献   

5.
潜水器作为一种深水作业,必不可少的技术工具,是随着近代海洋开发特别是海底油气资源开发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全世界有各种民用的潜水器近400艘,与1970年相比数量增长近六倍,特别是遥控无人作业潜水器发展更为迅速,已成为当前潜水器发展的主流。一、潜水器的种类目前在世界各海域工作的潜水器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大类,即:载人潜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势流法计算近水面载人潜水器的波浪力。对在波浪气象条件下,航行在水面的潜水器,如果不增加负浮力,就无法下潜,以及在潜望镜深度时有空吸现象,潜水器有浮出水面的倾向,进行了理论解释。这对潜水器的潜水动力环境分析和潜水器操纵是有实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0m氦氧饱和-100m巡回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综述了Hysub-40工作潜水器在三年多的作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介绍了自制配套工具和维修情况。根据现场潜水日志,对钻井支持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工作内容和潜水器工作时的故障作了统计和说明。还对今后进一步消化吸收这一先进技术和提高ROV的作业能力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特别是急需解决的在支持船上活动巡航作业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饱和潜水的实验室摸似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海上现场实验始于六十年代初.由于饱和潜水技术不但能大大提高潜水作业效率,而且被认为是进行大深度水下作业的必要手段,所以各国竞相发展.现在,国外已在海洋工程领域中开始应用.我国在七十年代才进行动物摸拟实验,1976年10月海军六所首次进行了人体20、30米空气饱和潜水摸拟实验;11月上海救捞局等单位又进行了人体10米空气饱和、30~40米巡回潜水16昼夜的摸拟实验.  相似文献   

10.
饱和潜水技术能提高水下作业效率,还可藉巡回潜水来增加水下作业深度,因此从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潜水技术先进国家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进行潜水作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空气潜水中,脑功能的变化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高压氮会引起人体象酒精中毒样的麻醉症状,因此,一些水下生理和医学家们不但把脑电图作为潜水员选拔的体检指标,而且还用作潜水时健康检查和监护的重要手段.关于长期暴露于高气压环境下人体脑电图变化的研究尚属少见.本工作系统地记录了模拟36.5米氮氧饱和和潜水26昼夜各时期及进行不同深度空气巡潜时的脑电图,以探索长期暴露于高压氮氧环境对人体脑电图的影响以及适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7月,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3000m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图1),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m,创造了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03分的纪录,通过机械手,潜航员相继把一面五星红旗和  相似文献   

12.
进行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作业,需贮备大量的氦气,以满足潜水作业的需要。由于氦气价格十分昂贵,必须进行氦氧混合气体的回收,通常简单的方法是回收居住舱减压排出的气体,如果将压力水箱和传物舱所消耗的气体也进行回收,在经济上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总结了20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实验的氦气回收方法、回收过程、回收设备和取得的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结合新疆某电厂工程,基于研究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电厂生产过程中石油类渗漏可能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对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运移和变化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显示,石油类污染物运移方向与地下水流方向基本一致,因弥散作用导致污染羽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物浓度迁移曲线呈正态分布,在污染源下游400 m处,污染物运移9年时浓度达最大值0.16 mg/L.预测20年后石油类污染物渗漏对潜水含水层的影响范围扩大到36 400 m2,最大运移距离为1 297 m,其污染物运移已超过地下水平均水流所波及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350m模拟氦氧饱和—370m巡回潜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名海军潜水员,呼吸氦氧混合气,在饱和居住舱内,经过2.5d,加压到350m饱和深度。在此深度实施了370m的巡回潜水,有效地完成了规定的援潸作业内容。在高气压下,潜水员未出现明显高压神经综合征症状。在350m深度连续生活工作三昼夜后,经14.5d减压,顺利回到常压,潸水员无任何减压病症状,确保了安全。在全过程22d的不同阶段.分别测定了多项医学指标,潸水员反应感觉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和作业能力.一系列医学保障措施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加、减压方案都是安全的。此研究的完成,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实施350m大深度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能力。对国防和经济建设将会有一定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法国海洋科技信息两则1新型的水下6000米无人潜水器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承担了用于近海石油开发的新型深水科学调查潜水器的研制任务。目前设计工作已全面铺开。有关用户已迅速确认了这种潜水器的作业性能,对该潜水器的承载力尤为重视。据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海洋研...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05,(1):41-42
神游海底是人们由来已久的愿望,早在2800年前,米索布达文化全盛时期,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用羊皮袋冲气,由水中攻击敌军,这也许就是潜水的老祖宗了。距今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就已经有了海边渔夫在海里潜水捕鱼的场面描写。到了1720年,一个英国人利用一只定做的木桶潜到水下20米深的地方成功地进行海底打捞, 而今天职业潜水的前身,则要算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的从水上接泵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也就是头盔式潜水。这种潜水于1854年首次在日本出现。1924年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并利用气泵从水面上吸取空气的“面罩式潜水器”,这是水肺潜水器材的前身。就在这一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潜水器潜入地中海底70米,成功地捞起沉船“八阪”号内的金块,震惊了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一种特殊军事用的“空气罩潜水器”,采用的是密闭循环式,并有空气瓶的装置。二战末期,法国开发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1945年前后这种潜水器在欧美非常流行。近几年来由于潜水器材的进步,带动潜水运动蓬勃发展,投身于潜水和喜欢潜水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7.
塞尔维亚·A·伊尔莉博士是一位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水下事业的女科学家。她曾在内、外各种潜水系统、水下居住舱和调研潜水器中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多年。1971年,她曾带领第一批由姑娘们组成的“水下少女”潜水组,在美国维尔京岛附近的“特克泰特2号”水下居住舱中生活和工作了两个星期。以后她又身着杰姆单人常压潜水眼首创下潜380米的潜水纪录。迄今为止,她的潜水纪录已超过5000小时,在妇女潜水行列中名列前茅。她还领导过  相似文献   

18.
图1“长尾鲛”无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UUV)作为高技术武器的一种,因它能用于危险的海洋环境中,且灵活隐蔽,造价低,而越来越受世人瞩目。目前主要用于侦察和处理水雷及通信。其种类繁多,有一次性的、潜艇型、潜艇发射型、半没水型、能载武器进行战斗完全独立型下一代无人潜水器。一次性无人潜水器一次性无人潜水器有两种类型。一种装有弹头,通过有线控制接近水雷,与水雷同归于尽,这种应称作遥控水中航行体(ROV)更为确切。另一种不装弹头仅装传感器可反复使用。德国“长尾鲛”“长尾鲛”是有线导航的扫雷系统,潜航深度达300m(图1)。它有装弹头的“长尾鲛”C(Combat)型和不装弹头的“长尾鲛”I(Inspection)型两种。后者用于搜索水雷和训练舰员。“长尾鲛”是呈鱼雷状,长1.3m,直径20cm,重40kg,本体上装有蓄电池驱动的水平推进器4台,垂直推进器1台,本体尾部光缆长3000m,可在距母舰1200m范围内行动。最大航速6节,可悬浮在水中指定位置。装备的传感器有设定位置声纳、分辨率可变的360度全范围声纳、带探照灯的摄像机等。“长尾鲛”除装备在德国海军扫雷舰上外,瑞典海军也决定将其装备在新型护卫舰上。此外,美国一家公司...  相似文献   

19.
在所有海洋装备中,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代表深海技术的制高点,而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浮力材料的选择。文章概述浮力材料的分类以及浮力材料在三代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上的应用情况,并对能够满足大深度尤其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需求的浮力材料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珠复合泡沫虽然能满足7 000m载人潜水器的需求,但应用在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时存在密度大和吸水率高的缺点,且不能满足1.5倍安全压力要求;陶瓷等新型浮力材料的密度小和吸水率低,是未来浮力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本研究可为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浮力材料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