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月洪  李维亮 《气象》1987,13(7):19-22
本文根据1986年2月8—14日中国“向阳红14号”考察船以及其它的船泊水文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西太平洋热带海面(140—160°E、18°S—14°N)的能量收支各分量。计算结果表明,这个期间内该海面所获得的热量净收入的大小与赤道辐合带低值系统的增强或减弱有关;海面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主要是以潜热通量输送方式进行的;考察海域内相当部分海面,供给大气能量大于它从大气接收的能量,其中最明显的地区出现在西太平洋热带地区(10°N附近),而不是在赤道地区。  相似文献   

2.
利用NCAR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3.0,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1948—2001年1°×1°、3 h一次的全球大气近地面强迫资料,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温度进行了off-line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和全国台站观测土壤温度资料的对比,评估了CLM3.0对中国区域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型,除部分地区模拟比观测偏高外,模式模拟的土壤温度普遍偏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对4月的模拟稍好于7月。对于划分的8个子区域,东部区域模拟好于其它各区,除高原一带外,表层的模拟均好于深层;模式基本能抓住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而且模拟出了7月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土壤温度显著降低这一趋势,但模拟的趋势比观测有所偏弱。  相似文献   

3.
邓兆林 《气象》1979,5(8):34-35
从1978年6月起,我们用我国自己生产的接收样机和原118传真机开展了试收日本同步卫星云图(低分辨率)的新业务,现将试收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日本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为葵花1号(GMS—1)。卫星相对地球静止在140°E赤道上空,离星下点约35800km,每隔3小时播发一幅云图以配合每日8次绘图、辅助绘图天气分析。云图覆盖地球约四分之一面积,即60°S—60°N,70°E—150°W。一幅云图由7张边缘彼此交叠的区域图镶拼而成,各站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收几张。 卫星搜集到原始资料后,先发给日本地面资料处理系统,经补偿图象畸变,校准象素亮度,进行资料  相似文献   

4.
曲绍厚 《气象学报》1988,46(4):452-460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1986年10月至12月在菲律宾以东60多万平方公里辽阔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6个连续测站上(146°E,0°;145°E,0°;150°E,0°;140°E,5°N;145°E,5°N;150°E,5°N),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小型系留气艇探测系统观测到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廓线资料,利用相似理论的通量-廓线关系,给出这一海域的动量通量(特别是曳力系数C_D)、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这一海域上的曳力系数值C_D=(1.53±0.25)×10~(-3);该海域总是将其贮存的热量以感热形式特别是以潜热形式输送到大气中(其中感热输送仅占10%,其余主要为水汽潜热输送),使该海域成为地球上不可多见的热源。  相似文献   

5.
肖稳安  荆其一 《气象》1978,4(4):22-25
1977年7月14日,日本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这颗卫星是按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要求而发射的。世界气象组织计划在七十年代共发射五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加上已在工作的两颗极地轨道卫星,构成对全球大气的观测网(图1)。到目前为止,已有四颗卫星进入轨道。这四颗卫星是:同步气象卫星(SMS-1)和(SMS-2);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GOES-1)和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前三颗卫星是由美国在1974年5月,1975年2月,1975年12月发射的。其中SMS-2和GOES  相似文献   

6.
利用AVHRR资料分析黑河地区地表特征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魏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89,8(3):189-194
本文利用1985年7月13日15地方时过境的AVHRR卫星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及邻近(150km)~2范围的地表特征。分析给出了该地区太阳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行星反射率以及大气红外窗区亮度温度的空间变化;较详细地讨论了不同区域下垫面的一些辐射特性;最后对比分析了卫星估算和地面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25(1):141-144
南京大气资料服务中心(全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南京气象学院大气资料服务中心")自1993年3月正式开展资料服务工作以来,已通过<资料通讯>(1995年以前为<资料目录>)发布大量大气资料信息,受到国内气象科研、业务和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根据广大用户要求,这里提供1994年1月以来通过<资料通讯>(共19期)发布的全部资料的信息索引,以便用户迅速查找所需资料.用户如需了解详情,可查阅相应卷(期)的<资料通讯>,除此之外,还可查阅<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和"南京大气资料服务中心"网站. 1 1987-1989年FIFE资料(第1卷第1~3期,总第1~3期) (1)1987、1989年的观测及其产品资料(共28大类)(第1卷第1期,总第1期,1994年1月).内容为:1)NASE C-130飞机收集的8个波段辐射资料;2)由1)生成的产品;3)自动化气象站;4)云像;5)气溶胶光学厚度;6)土壤含水量;7)地面反射率,辐射性能,温度;8)土壤湿度;9)地面和大气双向观测资料;10)光合作用箱资料;11)叶片光合作用;12)降水;13)卫星推断和系数;14)甚高分辨率辐射仪观测;15)STOP卫星高分辨率可见光资料产品;16)卫星资料生成产品;17)声波大气探测资料;18)土壤湿度剖面资料;19)流量;20)地温,地面辐射,入射和反射短波,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反射和损耗的长波辐射;21)植物生物物理资料;22)植物种类;23)植物种类参考;24)水温;25)风廓线;26)AVHRR图像;27)卫星HRV图像资料;28)卫星图像资料. (2)1987、1989年飞机和卫星探测加工后的图像产品,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类图像和数字化照片(第1卷第2期,总第2期,1994年7月).包括:1)热成像仿真图像;2)绿度图像和标准植被指数值;3)日射和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图像;4)土壤湿度的网格陈列;5)地理信息图像;6)数字化场地照片等. (3)1987-1989年地面、卫星和飞机观测资料(11组)(第1卷第3期,总第3期,1994年10月).包括:1)垂直大气探测和廓线,地面辐射,植物组成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地面通量测量,土壤湿度,土壤性质,地面气象观测,场地特有卫星和飞机观测及大气订正系统,大气光化学性质,水文资料,飞机观测边界层通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MICAPS、自动气象站、FY2气象卫星和美国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9年7月29日出现在京津冀的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其发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以及环境场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高空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此次暖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的生成对强天气的爆发起到了触发作用;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在850 hPa形成西南低空急流,配合低空切变线的作用使得水汽在京津冀地区强烈辐合,当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降至-4×10-8 g/(cm2·hPa·s)以下时,预示着强降雨的出现,而700 hPa大气的辐合、500 hPa以上的强辐散加强了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对雨强产生明显的增幅作用;冀南地区中高层的干空气侵入使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增强,引发了雷暴大风,北京的深厚湿层则更利于产生高强度的降水,即雷暴大风的生成需要更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65,37(2):200-214
本文研究了1871—1960年共90年南北半球(70°N—50°S)7月大气环流的振动。并着重分析了近60年东亚大气环流的变化与我国的气候振动。主要结果如下: (1)由于大气环流存在多年变化,不同30年的平均图有相当大的差异。最近30年(1931—1960年)的特点是:北半球,大洋上的副热带气压上升,亚洲大陆、北非及副极地带气压下降;南半球、南美、南大西洋及太平洋西南部气压上升,而其余地区显著下降。 (2)大气环流的振动可以从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及西风指数(40—70°N及30—50°S气压差)来判断。它们的10年滑动平均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振动。主要周期为世纪周期及海尔周期。可能还有布吕克纳周期。 (3)从东亚大气活动中心位置的变化及气压偏差图可以很好地解释近60年(1901—1960年)我国的气候振动。30年代,北太平洋高压最强,这时期印度低压也深,并且这两个活动中心位置均偏西,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状况暖而少雨。  相似文献   

10.
TRACE-P期间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气溶胶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结合最新评估的东亚地区 1°× 1°污染源资料 ,利用由区域大气模式系统 (RAMS)和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系统 (CMAQ)耦合的空气质量模式系统 ,对东亚地区 2 0 0 1年春季气溶胶的输送及其化学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了检验模式系统的模拟效果 ,我们将模拟的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气溶胶的浓度与TRACE -P观测期间获取的观测值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 ,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相当好的一致性 ,模式很好地反映了气溶胶浓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再现了许多观测到的重要特征。模拟结果表明 ,中国区域硫酸盐气溶胶浓度高值主要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的 ,10 0°E以东的中国广大地区的硫酸盐气溶胶柱含量超过了 6mg·m- 2 ,最高值达到 2 4mg·m- 2 ,柱含量 >16mg·m- 2 的区域延伸到中国近海的广大海域。东亚地区的人类活动不仅使污染地区气溶胶柱含量显著增加 ,而且使近海无源区的广大海域的污染加重。本模式系统的建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的变化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