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1859年,《物种起源》横空出世,震动了全世界。其实,就在《物种起源》出版前6个月,即1859年5月,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廷德耳通过实验证明了一些气体对热辐射的显著吸收能力,为“温室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廷德耳的实验仅在学术界“激起几朵浪花”,并未引起更多的关注。今天,“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甚至被抬上了政治高度。在阐述进化论的理论之前,达尔文环游了世界,思考了20年;而廷德耳为了证明某些气体的“温室效应”,把自己关在伦敦的一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做了几个礼拜的实验。  相似文献   

2.
莫知 《海洋世界》2009,(11):32-40
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全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物种起源论》,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这是一本科学著作当中的经典,被看作是进化生物学的奠基之作。在1872年出版第6版的时候,书名被简化为《物种起源》。达尔文通过这本著作介绍了生物种群经过一个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而发生世代演化的理论,并在书中列举出了生命以分支进化和种系遗传的形式产生分异的大量例证,  相似文献   

3.
李虎 《海洋世界》2009,(11):41-45
100多年来,进化论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界和中国社会。《物种起源》在中国家喻户晓,被列入各种必读书单,它的《导言》被收入了中学课本。1859年11月24日出版的《物种起源》第一版,反映了达尔文最原初性的思想,并且简洁、好读。在中国已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译本都是根据该书的第六版(1872年版)翻译成的。在体现了达尔文的主体思想之外,也体现了该书第一版发表以后,达尔文派进行的一些论战。  相似文献   

4.
1831~1836年,著名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双桅帆船,顺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旅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环行,拜访这个岛上众多的珍禽异兽,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生物进化实验,以其伟大的“物种起源”学说第一次“向上帝创造世界”说提出了大胆的挑战。难怪  相似文献   

5.
双渔记     
吴溪 《海洋世界》2010,(1):14-18
<正>100年前,世界人口总数约有17亿。现在,世界人口已接近70亿。150年前,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从进化的角度将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置于同一平台,打碎了人类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年约界人口已接近70亿  相似文献   

6.
困惑中闪现曙光早在近一个半世纪以前,达尔文已在《物种起源》中给我们描绘了一棵巨大的“生命进化之树”,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逐渐进化而来的。大家都知道,两栖类由硬骨鱼类的肉鳍鱼演化而来,再向包括恐龙和现生龟鳖蛇在内的爬行类演化发展,再由爬行类演化出鸟类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哺乳类。在地球生命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硬骨鱼类的起源是一次非常  相似文献   

7.
邓鸿德 《海洋科学》1983,7(6):18-18
古海洋产生的学说之一,是地球上喷出的岩浆、水雾等因温度降低,在地表的坑凹处形成一些彼此分离的水坑,许多水坑连成一大片后,形成了古海洋。 太阳使古海洋的水蒸发为水汽,使大地表面有了灰尘,灰尘上升又使太阳产生许多衍射光,这样周而复始,地球上孕育着生命。生命起源学说是1840年达尔文开始建立的,然而,我国古代的李时珍早在1673年就谈到物种起源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近五十年来,对生物的起源无论是从理论上,或是从实验生态方面  相似文献   

8.
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主持,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主编的《厦门湾物种多样性》正式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的继续和深入,它总结了自达尔文时代至今100多来在厦门湾所记录的物种5713种。每个种含中文名、拉丁文学名、定者、同种异名、英文名、闽南俗称,在厦门湾的分椎,文献号及图号,并列出各类参考文献、属名和中译属名索引。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海洋从“百废待兴”一步步地走向了“海洋振兴”。 2011年,是《海洋开发与管理》创刊以来走过的第27个年头,杂志始终坚持为我国的海洋开发和海洋管理建言献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崛起。  相似文献   

10.
鱼中酋长     
《海洋世界》将在2009年连载陈万青教授的“动物名称溯古趣谈”,为您讲述海洋动物名称的起源及演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海洋地质学概论》一书系2006年由教育部审定出版的“十一.五”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之一,吕炳全编著,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列为该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重点图书。海洋地质学是人类在了解和探测海洋中逐步形成的学科,也是人们了解和研究海洋必不可缺的基本学科知识。《海洋地质学概论》是根据十年前出版的《海洋地质与环境》教材改编而成,《海洋地质与环境》出版十年来,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 ,可以上溯至 192 4年始建的私立青岛大学 ,迄今已80周年。从 195 9年 10月创刊《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至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恰逢 45周年。多年来 ,蒙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 ,承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在历届编委会和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 ,学报获得了稳步的发展。 1992年获得“国家教委直属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1994年被评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现为国内三大文献检索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相似文献   

13.
黄宗国先生有恙,本想“五一”节后探望,可他却走了,令我茫然,现也想不起来,哪一日是我们最后见面的纪念。这位一生与海洋生物结伴,皓首穷经、孜孜不倦的老人,象深海般的寂静,悄悄地退场,没带走什么,留下的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 黄宗国研究员是我国海洋污损生物研究的奠基人,1958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工作,65年来,始终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什么点燃了其探索海洋生物之梦?老先生不善言辞,但善于将所知典藏于书籍中。光阴荏苒,天道酬勤,不懈努力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一生编著了几十册专著。为了摸清中国海洋污损生物的“家底”,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已遍布我国的海岸线,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寒来暑往,最终完成我国42个港湾的海洋污损生物调查。 中华白海豚是厦门唯一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生活在海边的厦门人与中华白海豚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与人类太“亲近”的缘故,中华白海豚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特别明显。自上世纪80年代起,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急剧减少,就有这样一位老者敏锐地意识到应该保护中华白海豚,延缓其灭绝应提上议事日程。1994年初,在黄宗国的倡议和主持下,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合作拉开了序幕;1995年,黄宗国撰写了《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论证报告》,随后,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进入论证阶段;1997年,福建省政府批准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2000年,国务院批准组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当我们驻足于微风拂袖的岸边,注目水中嬉戏的中华白海豚时,是否会想到,如果当初没开展保护,我们今天还有可能偶遇这一可爱小精灵吗?不要忘了黄宗国是保护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厦门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第一人,也不要忘了这位老者是如何以自身的行动践行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地球约50%的净初级生产力,提供了全球生态系统约三份之二的服务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何保护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首先得从了解中国有多少种海洋生物物种做起,黄宗国研究员是第一位告诉我们中国有多少海洋物种的学者。上世纪80年代末,黄宗国研究员将自已的科学研究向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拓展,组织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在对浩如烟海的中国海洋生物书籍、资料、文献等梳理的基础上,主编了《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该书在中国首次总结了当时中国已知海洋生物20 278种,同年国务院白皮书使用了这一数据,向世界公布了中国海洋物种数。尔后,黄宗国主编的《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增订版)》(2008)、《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上册)》(2012)、《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下册)》(2012)等十一部书又纷纷面世,至2012年,中国海域记录的海洋生物共59门28 733种。 黄宗国、林茂和王春光三位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在近百位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帮助下已顺利出版。该丛书更新了中国已知海洋物种的“家底”(29 000余种),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海洋生物各层次和组分的多样性,内容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拓宽和加深了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将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进步和发展,是一部集成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的科学典籍。丛书的出版也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的一项前瞻性成果,将在国际上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话语权。对支撑学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宗国研究员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开拓者。如果今天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是我们的科研前辈筚路蓝缕,接续奋进,方能实现,那在廖若星辰的杰出海洋生物专家中,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浙江海洋大学全永波教授团队凝聚10年来对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出版了《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年10月出版)。本著作基于公共治理理论和区域治理理论,融合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开展研究,立足把区域海洋公共治理视作建设海洋强国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构成,在海洋治理的“现代化”语境下,以“公共治理”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了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研究,在分析现有区域海洋公共治理多重范畴基础上开展国际比较和国内现状研究,着力探索构建多层级区域海洋共治体系,以推进建设海洋强国为根本,从理论基础、模式建构和机制优化等方面探索区域海洋公共治理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编辑部 :欣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创刊 45周年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国家“2 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从195 9年创刊以来 ,贵刊逐步走向了成熟并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在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下 ,贵刊坚持突出海洋与水产重点学科的办刊特色 ,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出版印刷质量 ,使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随着 2 1世纪国家重视蓝色国土 ,开发海洋、…  相似文献   

16.
时讯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北京举行2005年7月17日,作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青少年系列教育活动之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本次竞赛由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海洋出版社、《海洋世界》杂志社承办,旨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一次“爱祖国、爱海洋、爱科学”的思想教  相似文献   

17.
7月25日,《中国区域海洋学》和《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首发仪式在京举行,这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重要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科学意义重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教授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研究员分别介绍了《中国区域海洋学》和《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的编纂过程和专著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了解两部著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综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师思政培训导向及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发现,认为目前该校本科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入思政教育来解决的学生问题主要包括择业、学习目标、心理、文化自信4个方面。笔者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出发,以《内经选读》课程中养生篇章、病证篇章以及阴阳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就目前的《内经选读》教学如何与思政教育结合提出了方案。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规划人生。  相似文献   

19.
李宗剑 《海洋世界》2019,(10):80-82
李宗剑4年累计义务科普讲解1800余场,受众青少年7万余人。策划出版了《神奇的贝壳》《小贝壳大世界》等海洋系列科普丛书。2019年荣获国家自然资源部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科技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相似文献   

20.
孙关龙 《海洋科学》1984,8(6):64-64
《古海洋与生命起源》一文(《海洋科学》1983年第6期)说:“经历了20亿年的太古代,沒有生命,只有岩石的分化瓦解。直到元古代,地球上才开始有了生命。”这是过时的观点。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镜(SEM)和生物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