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梁春媚  王娟 《中国地名》2010,(11):33-3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面临威胁的形势下,本文提出利用旅游业和知识产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通过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经验,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形式,针对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提出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最后从制度、财政、科技三个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五大类别,即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目前旅游开发比较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适应性分析,分别对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旅游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4.
基于AHP法的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概况、分类、特色及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选取评价指标因子,构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作定量分析,计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权重,再运用模糊记分法给每项资源打分,最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得到潍坊市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综合得分情况,然后根据综合得分结果和实际情况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分级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模糊评价法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天津传统表演艺术、工艺美术和民俗三类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进行评价。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适宜旅游开发;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不同,民俗类旅游开发风险最高,工艺美术类次之,传统表演艺术类最低;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客体风险都很高,环境风险相对较低,主体风险最低。在开发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风险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地区只占22.2%;在区域层面,中部和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远高于北部地区,且上党、晋商、河东文化区和省边界附近的传统聚落集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突出.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影响力、保护价值及生态敏感度4个目标层19个指标,利用AHP方法构建非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皖东地区旅游直接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其对非遗旅游资源评分值.政府对非遗旅游资源的评价最高,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评价基本相同,游客的评价最低.政府机构是地方非遗开发保护和传承的主导者,应积极引领发挥其最大旅游效益;当地居民和经营者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参与者,应积极提高自身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主动意识;非遗地域差异明显,游客对其相对生疏,建议重点开发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非遗旅游活动,不同群体在开发利用非遗旅游资源方面各尽其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湖南省虎形山花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挑花艺术、打蹈舞、乌哇歌、花瑶服饰艺术等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级别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品级较高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遗产保护,遗产保护好后反过来可以提升旅游开发层次,从而形成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在此互动过程中应注意运用社会学互动原理,根据互动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进行针对性研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9.
主题村落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在分析所依托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旅游开发策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得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题村落再造"模式,即以主题村落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功能,以活态传承为方式,以聚集开发为手段,整体形成一个极富活力的生态文化博物村落。  相似文献   

10.
郭泉恩  钟业喜 《地理研究》2016,35(2):377-389
基于层次熵和模糊评价法,从性质、规模、品位、适游期和市场认知度等方面评价江西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再从资源禀赋、城镇依托、交通可达性和人口经济基础等方面评价资源较好场所的旅游开发适宜性,最终根据其在评价子系统所得的分值划分出高适宜性、较高现实适宜性、较高潜力适宜性和低适宜性。研究结果:历史文化价值、奇特度、美感度和知名度影响力是决定江西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价值的核心要素,资源禀赋条件和人口经济基础是江西省宗教场所旅游开发适宜性的主要限制因素;大多数场所仍属潜在适宜性开发类和低适宜性开发类,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政策,优化等级结构,可构建“环鄱阳湖宗教旅游圈”。此外,克服了AHP法确定权重主观性较大,以及不同交通出行方式下宗教场所可达性差异较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量评价宗教场所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适宜性的场所提出针对性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的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对非遗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评估法与层次分析法测算指标权重,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模糊打分得到各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潜力集中于Ⅱ、Ⅲ等级,总体品位突出,开发潜力大.南京的民俗类、苏州传统美术与表演艺术类优势明显,无锡、常州、镇江三市整体相对薄弱.除少数项目与旅游有较好的结合,大多项目囿于专业市场,但有较大的文化旅游开发空间.最后结合具体项目分类别提出非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是影响某一地区旅游发展的综合要素,该文以这两个指标建立旅游扶贫适宜性分类模型,构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指数评价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对河北省环京津2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四象限法对23县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得出各县由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的高低组合决定的旅游扶贫适宜性类型,并依据各类型特征提出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政策性项目拉动模式、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及大区带动发展模式4种旅游扶贫模式,针对各县的具体发展优势进一步指出适宜模式下的旅游扶贫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很大开发前途。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对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概括,即多元性与丰富性,原生性与原创性,群众性和参与性,文化艺术价值高,濒危程度高。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开发对策,即科学指导,持续发展;全面普查,筛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整合资源,创新开发。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物.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分析了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云南省旅游产品整合是对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以及要素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探讨了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的模式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的对策: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共拓市场,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联合营销,构建整体旅游形象等.  相似文献   

15.
任唤麟 《地理科学》2017,37(10):1560-1568
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旅游资源。基于其特殊性,以其各遗产点的价值评价作为整个遗产的价值评价;借助层次分析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通过设定评分标准与评价等级,构建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实证分析认为提出的方法与模型能较准确地评价资源价值,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各遗产点价值均在优良等级及以上,其中27.3%为五级(特品级)资源,59.1%为四级资源,13.6%为三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领先开发或重点开发、分区开发及加强遗产点历史文化挖掘与宣传普及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国际著名旅游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所刊载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献的学术梳理发现,国外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与商品化、政治性质、旅游影响、立法保护、动力机制等方面。研究方法多采用民族志田野调查法、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理论探索多基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其学术取向明显不同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应用对策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地方节庆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指标进行选取并尝试构建.后运用德尔菲法和模糊打分法进行评价打分,确定权重.最后以福建邵武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结论表明县域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包括资源禀赋、环境水平和开发条件三大部分,且比重依次递减.强调节庆旅游资源开发要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邵武作为县域经济的典型,可在文化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对节庆旅游业态的选择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来是实现更全面而深刻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名山室—天湖风景区的资源调查、定性分析 ,进行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适宜性评价及前景预测 ,将其定位为福建省的区域娱乐观光性风景区 ,并对其开发的区域形象设计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名山室—天湖风景区的资源调查、定性分析,进行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适宜性评价及前景预测,将其定位为福建省的区域娱乐观光性风景区,并对其开发的区域形象设计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20.
论大湘西餐饮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壮益 《热带地理》2005,25(4):378-383
探讨餐饮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对大湘西餐饮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大湘西拥有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品位较高的餐饮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但至今未能有效地转化为餐饮旅游产品.建议大湘西餐饮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采取以下对策:推进餐饮旅游资源开发要素的优化配置;树立餐饮旅游产品开发的特色意识;延伸餐饮旅游产业链以及坚持大众化的主流方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