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量元素在矿源岩(层)中迁移遵循严格的级序路径,并且存在两种迁移倾向。迁移的结果图象是一分维结构。两种共轭地球化学异常出现的有利环境是温度高度反差地区和大断裂系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重庆为代表研究了山区城市基岩包气带对污染物传输和净化两种功能,从包气带的迁移通道入手总结了污染物经包气带进入生物体的几种途径,主要的迁移途径是污染物通过岩石裂隙和洞室系统的运动,这一途径迁移距离短,停滞时间少,形成了污染物的快速转移,显示出具有较强的传输功能。由岩石吸附作用而产生的净化能力是通过室内动态模拟研究的,根据四种岩石对六种离子的吸附量计算出净化量和净化系数,总体看来,岩石的净化量是  相似文献   

3.
水中钉螺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钉螺迁移是导致血吸虫病蔓延的根本原因。研究水中钉螺的迁移规律,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极为重要。采用模型实验和现场观测两种方法,对水中钉螺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大量详实的分析研究,得出钉螺的大量、特别是远距离迁移是借助水流完成的。水中钉螺的迁移方式主要有三种:悬移质或推移质形式迁移,以及随漂浮物迁移。  相似文献   

4.
龚淑云  蔡善武 《地球科学》1997,22(2):129-134
扬子区奥陶系,志留系十分发育,内含丰富的横板珊瑚化石,是横板珊瑚起源中心之一,从横板珊瑚赋存特点入手,较系统地综合,概括了区内横板珊瑚的起源及迁移。其迁徒方式有两种:一是从扬子区向亚洲东部,北美,欧洲等地迁移,另一种是从扬子区向世界各地扩散。  相似文献   

5.
示踪剂(溶质)在孔隙含水层中迁移时,相邻的隔水层以两种方式影响示踪刑的迁移速度:隔水层中的粘粒吸附示踪剂和含水层中的示踪剂由于浓度差的存在向隔水层扩散。本文给出了不同含、隔水层组合条件下,考虑隔水层影响的示踪剂迁移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迁移位--一个新的地球化学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迁移位是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能力的一个新概念。根据热力学中化学位的基本定义μ=μ” RTlnam推导出体系中某组分的化学位(μ)与该组分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即:logc=(μ(μ” RTlnM)/2.303RT,将logc定义为丰位。丰位具有度量自然体系中质量传递能力和方向的潜力。由丰位推导出迁移位,迁移位是一个可以实测的物理量,它可以度量同一体系中同一元素在两种状态下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7.
有机酸与贵金属相互作用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质在贵金属的表生和低温热液迁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实验研究证实有机酸与贵金属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配合和还原两种对立的反应。贵金属与有机基团和杂原子的配合能力按S》N〉OH》COOH的顺序依次降低,该稳定性趋势对贵金属的有机配合物迁移条件和机理具决定性影响,而胶体迁移则是有机酸将贵金属无机配合物还原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深水沉积环境中发育一种迁移水道,目前关于其内部结构、迁移类型、沉积体系等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沉积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深水迁移水道的研究,既能丰富深水水道研究内容,也可推进深水沉积研究理论的进一步提高。根据水道的弯曲程度,可将深水迁移水道划分为直迁移水道和弯曲迁移水道两种类型。本文依据各地水道发育情况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合介绍这两种类型水道的沉积特征及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海相盆地层序,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具有多样性特征.迁移型层序是陆相断陷湖盆演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层序构型,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惠州凹陷、恩平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层序迁移现象的分析,定义了迁移型层序的概念,划分出“自迁移”和“异迁移”两种迁移型层序类型.自迁移型层序是由低角度正断层的水平滑动造成,即由同一条同沉积边界断裂控制;异迁移型层序由盆地两侧同沉积控边断裂活动强度及先后期次造成,即由两条同沉积边界断裂控制.迁移型层序在侧向迁移过程中,不同级次的层序地层单元控制下的储层、烃源岩也发生侧向迁移、斜列叠置,更利于生、储、盖等油气成藏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多区块、多层段油气藏组合.   相似文献   

10.
金迁移的一种可能机理——羰基络合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提出金迁移的一种可能机理,一价金与一氧化碳结合形成〔Au(CO)2〕^+。它可能是成矿流体中金迁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扬子区奥陶系、志留系十分发育,内含丰富的横板珊瑚化石,是横板珊瑚起源中心之一.从横板珊瑚赋存特点入手,较系统地综合、概括了区内横板珊瑚的起源及迁移.奥陶纪—志留纪在扬子区起源的横板珊瑚科有Agetolitidae,Fletcherielidae,Oculiporidae,Cleistoporidae,Graciloporidae,Sinoporidae,Trochiscolithidae,Thamnoporinae(亚科),其迁徙方式有两种:一是从扬子区向亚洲东部、北美、欧洲等地迁移;另一种是从扬子区向世界各地扩散  相似文献   

12.
深穿透地球化学迁移模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王学求 《地质通报》2005,24(10):892-896
深穿透地球化学是针对寻找隐伏矿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地球化学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由连续的几个要素构成:元素向地表的迁移机理一迁移到地表以后的赋存介质和赋存形式一形成异常模式的特征。本文针对元素从深部隐伏矿体向地表的迁移机理,总结了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3种迁移模型,包括离子扩散迁移模型、地下水溶解迁移模型和电化学迁移模型,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地气流迁移模型和多营力迁移模型。这些模型的系统总结和提出对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基础的建立和研究隐伏矿体元素的三维分散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物迁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迁移命题是由达尔文(1859)提出来的。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一个物种只能有一个起源中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它会从这个中心迁移到力所能及的地区。然而,当布克曼(1922)的"迁移炮弹"理论问世之后,迁移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差不多50年。李四光是在"迁移炮弹"阴影下,依然坚持迁移观点的少数科学家之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达尔文迁移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屡见不鲜的化石"穿时"现象和时代差异,大量的生物地理新资料,使人们从不可知论的桎梏中逐渐解脱出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地壳运动理论研究的新需求,以及大陆漂移和海水进退规程研究的新进展,掀起了重新认识迁移的高潮。作者依据自己的积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迁移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最低层位的地理追索方法、演化程序的地理追索方法和相应环境的追索方法。迁移如同演化,在达尔文力的全弥漫作用(All pervadins action)下时刻在进行着。迁移与其说是生物自身的一种能力,倒不如说是环境给予的一种机会。迁移造就并维系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迁移研究必将发展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迁移学(Palaeobiomigratology)。生物迁移思想是与地质力学的诞生和发展共存的。李四光(1927,1928)在研究海水进退规程时,曾列举了伴随海水南北方向的运动,生物作相应迁移的许多事实。生物迁移和海水运动,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运动,其间必然存在着一个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被李四光(1962)暗示为气候的变化,或两者共同导源于地球自转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4.
王东胜  任福弘 《地球科学》1995,20(4):469-473
在分析格尔木含锶矿水田供锶环境和水迁移条件的基础上,将形成含锶矿水田的地质空间分为两个区:山区淋溶迁移区和平原迁移聚集区,运用物质流通量分析的观点,对锶的迁移聚集进行了系统分析,山区为锶矿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环境,平原区为锶矿水提供了贮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元素迁移形式及其地球化学环境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地壳中存在一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即由于地壳内存在的上升气流将非气态元素以纳米微粒形式垂直迁移至地表,迁移距离可达几百米,甚至几千米。通过室内模型实验证明,元素纳米颗粒以上升气流垂向迁移形式为主,扩散迁移只占极小部分。列举了宣汉气田及成都平原隐伏断裂上汞污染的二个实例,初步讨论这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对地表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震迁移的类型、特征及机制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可初步归纳出纵向迁移(包括单向、双向、反复和跳跃式迁移等常见形式)、横向迁移和深源地震迁移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估算出了不同类型迁移的速度值,其中沿全球板块边界纵向迁移平均速度约为V=569 km/a,沿亚板块边界的平均速度约为V=120 km/a,沿大陆内部断裂带平均速度约为V=50 km/a。横向迁移相对比较复杂,初步发现在东亚存在两种速度分别为约20 km/a、50 km/a的迁移现象。而深源地震迁移速度的全球平均值大约为360 km/a。地震的纵向与横向迁移都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也存在多种不同频率、能量与速度的形变波与迁移现象,这很可能是区域上大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断层相互作用、地震应力触发和岩石圈尺度的形变波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大空间尺度上的地震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显然可为开展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德正 《铀矿地质》2006,22(4):209-221
文章在全面论证已有组分迁移量计算法合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笔者2000年提出的真恒量组分恒定计算法,即:利用岩石的两种实测密度计算交代蚀变岩的实有真迁移质量及其原子数。  相似文献   

18.
波,流联合作用下的近岸海底沙波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岸海底大型沙波是一种研究较为薄弱的地貌单元,但它的迁移对港口、航道和海底电缆及钻井平台、输油管道等海洋工程设施建设造成的危害极大。在综述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概要地介绍了作者提出的一种较为简便、省力和有效的沙波迁移速率和沙波稳定性定量评价和预测方法,旨在提高航道通航能力和海洋工程建设的灾害防治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滇中铅锌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中地区面积大约为4万平方公里,在这范围内有近百处矿床(点)。近年来,在对四种矿床类型和12个典型矿床的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各种成矿的控制因素,提出了:地层,岩相古地理因素控制矿源层的同生沉积;构造和岩性控制后期金属元素活化和迁移以及工业矿床的形成;时间、空间分布是矿源层形成和后期改造成为矿床的这两种地质作用的综合体现,并且,指出了两个成矿预测区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0.
碎石土是一种非连续、非均质的结构性材料,由于内部含有大量碎石块,容易形成架空结构,使其内部形成复杂独特的渗流通道即优先流通道,碎石土优先流通道是包括水分运移和土体细颗粒迁移的复杂过程,但在研究其优先流路径时通常只考虑了水分的运移而忽略了细颗粒的迁移,颗粒迁移与通道形成密切相关。为此,对两种不同级配土柱(粗细颗粒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分别进行饱和渗流-颗粒迁移试验,从细颗粒迁移的角度分析通道形成的时空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细颗粒迁移一部分由于流失引起碎石土渗透性增大,另一部分由于重新沉积而堵塞局部孔隙,降低渗透性,两者作用结果最终加速优先流通道形成;连续级配的碎石土形成大面积交叉分布的管网状渗流通道,间断级配的碎石土则形成集中渗流通道;相同水力条件下,不同级配细颗粒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连续级配的碎石土细颗粒迁移不随空间位置的差异而发生变化,间断级配的碎石土细颗粒迁移随空间位置的差异而发生变化,两种级配下碎石土细颗粒主要流失量的粒径范围均在1~0.075 mm;不同水力梯度条件下,连续与间断级配试验细颗粒流失量均随水力梯度增加而增大,间断级配的碎石土破坏时水力梯度小于连续级配破坏时水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