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振冲碎石桩为散体结构,所形成的复合地基受垂直荷载后的变形较刚性桩复合地基要大,为研究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建立振冲器动力性能指标与碎石桩桩体强度的关系。根据压缩模量概念,结合振冲桩制桩工艺,建立桩体压缩模量与振冲器激振力、施工中的加密段长、加密电流及留振时间的关系式-动力法。采用动力法和载荷试验法所得的压缩模量在沉降量计算中进行对比,结果与按实际观测推算值的偏差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2.
陈盛原  叶华洋  张伟锋  韦未 《岩土力学》2020,41(9):3077-3086
为了寻求路堤荷载下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简便方法,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桩侧摩阻力分布简化为分段线性模式,根据桩长与临界桩长的大小关系,结合桩?土?垫层三者在交界面上的应力与压缩变形协调条件,运用单位元法推导了柔性桩复合地基加固区的沉降计算公式,并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复合地基下卧层的沉降量。结合工程实例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理论方法计算的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量与现场实测沉降结果吻合较好,证明理论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且能较好地反映路堤荷载作用下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临界桩长范围内,桩与桩间土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发挥了复合地基桩间土的承载能力;此外,由于桩侧负摩阻力对桩体有拖拽作用,桩身轴力在桩体中性面位置处达到最大值。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要高度重视和运用临界桩长和中性面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深入研究柔性基础下碎石桩复合地基变形力学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单元体桩周土位移模式建立出柔性基础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方法。首先,根据柔性基础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界面上存在相对滑移的特点对现有竖向位移模式进行改进,然后,考虑到碎石桩复合地基桩体侧向鼓胀不可忽视的特征,在位移模式分析方法中计入径向位移的影响,并且由此得到桩侧摩阻力的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对该模型的受力分析得到复合地基加固区压缩变形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反映桩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复合地基桩土滑移的特征,而且能考虑碎石桩体鼓胀变形对复合地基沉降分析的影响。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路堤下浆固碎石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浆固碎石桩是一种新型的桩基技术,结合其在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工程应用,进行了路堤下浆固碎石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实测地基的竖向和侧向变形以及桩、土应力和孔隙水压力,分析了浆固碎石桩复合地基的主要工作性状。试验结果表明,浆固碎石桩复合地基总沉降量小,稳定速度快,工期短;桩顶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桩体置换作用明显,同时也发挥了桩间土的承载力特性;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较快,减小了次固结引起的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5.
章定文  谢伟  郑晓国 《岩土力学》2014,35(Z2):68-74
为全面考虑路堤荷载下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桩土非等应变特性,将路堤、桩体、桩间土及下卧土层整体考虑,在总结前人试验结果基础上提出简化的桩土应力比和桩土差异沉降两阶段模型,改进了现有的桩顶平面处的桩土应力比计算方法。根据实际的应力状态计算桩侧摩阻力,计算桩土荷载分担,进而得到桩体和桩间土沉降。通过各子系统界面处的位移和应力边界条件考虑其相互作用,得到了路堤荷载下搅拌桩复合地基总沉降计算模型。对比淮盐高速公路试验段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实测沉降、文中模型以及传统复合模量法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模型计算沉降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常规的复合模量法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某工程振冲碎石桩砂质粉土复合地基剪切变形机制和强度特性,采用大型叠环剪切仪开展了两组不同桩体置换率下的碎石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对剪应力与剪应变、不同应力状态下复合地基变形及开挖断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质粉土复合地基呈弹塑性体的特征,应力水平线S=0.5可大致作为弹塑性体的分界线;在复合地基大变形剪切过程中,桩土具有很好的变形协调性,且随着桩体置换率的提升复合地基剪切变形是被抑制的;目前少数明确提出复合地基抗剪强度计算公式的国家规范都建议桩土应力比n取1,即仅考虑面积置换率因素,这导致不同置换率下复合地基的抗剪强度计算结果相差较小,按规范22.7%置换率相较40.3%置换率φ值仅小1.32°,而试验结果22.7%置换率相较40.3%置换率φ值小3.65°,这表明碎石桩对复合地基抗剪能力的加固机制不仅限于置换率因素,也应考虑其对复合地基整体排水效果的改变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路堤荷载下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竖向与径向变形特征,采用更为合适的桩周竖向位移模式与径向位移模式,推导出桩侧摩阻力分布的解析解,然后通过典型单元体的受力分析,给出一种路堤荷载下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区压缩变形的分析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反映出桩间土的相互作用和桩侧摩阻力分布存在中性点的特性,而且考虑了桩体鼓胀变形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最后,结合工程实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结果相比复合模量法及不考虑桩体鼓胀变形的方法更接近实测值,表明了本文方法的合理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郭超  闫澍旺  肖世伟  陈则连 《岩土力学》2010,31(Z2):155-159
从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模式出发,建立了一组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应力-应变协调方程。推导方程过程中,考虑了桩-土-垫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了桩土应力比和等沉面深度的解析解,并且进一步得到了桩和桩间土体的应力分布规律、压缩变形量、桩体上刺入垫层和下刺入下卧土层的刺入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复合地基下卧土层的压缩变形量求和,最终推导出了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总沉降计算公式,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三维有限元程序建立了一长为6 m、直径为0.8 m的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分析了其在堆载和孔压消散过程中的荷载传递和变形特性。较传统碎石桩,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显著增大,超孔压、沉降和桩身侧向变形显著减小,且随筋材刚度的增大,其性能进一步改善。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在桩间土固结过程中产生明显的桩土差异沉降,形成土拱效应,使得堆载结束后桩土应力比变化很小。筋材长度对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和沉降影响显著,应对其全长加筋才能保证桩体刚度和有效减少沉降。  相似文献   

10.
振冲碎石桩地基有限元分析的复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少君  王曼 《岩土力学》2008,29(2):375-380
从振冲碎石桩的变形、受力机制出发,提出相应的假设条件,利用弹性力学和Biot固结理论建立了可以考虑固结问题的振冲碎石桩复合的平面有限元分析弹性复合模型,并编制相应的有限元分析程序APOSE。通过算例考证了APOSE的可靠性和有效性,APOSE程序可以用于分析研究振冲碎石桩地基、砂井地基等类似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和固结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曹妃甸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工程项目为依托,根据工程特点,选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储罐地基。由于水压振冲扰动等原因,部分桩土复合地基检测沉降较大,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采用了沉管碎石桩加密处理的加固措施。实践证明,采用沉管碎石桩补强加固地基的处理方法,能消除原地基固结承载力不足,是一种经济合理的地基补强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粉喷桩复合地基现有的沉降计算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粉喷桩的荷载传递规律,提出符合工程实际的沉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赵忠伟  李勤厚  赵军 《探矿工程》2010,37(11):55-57,72
介绍了某工程应用振冲碎石桩在堆积时间较短的杂填土地基中的处理情况,尤其是对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较高的杂填土地基提出了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北京上庄东路巨型砂石坑的地质条件及周边情况,采用振冲碎石桩、强夯置换及强夯复合地基处理技术与重锤夯扩挤密碎石桩对砂石坑回填路基进行综合处理。在高水位的情况下,对由软土和建筑垃圾回填形成的砂石坑,采用振冲碎石桩作为砂石坑渗水通道,通过强夯置换形成纵向增强体并加大处理深度,最后采用强夯处理的复合处理方案;对于桥桩两侧的回填土路基则采用重锤夯扩挤密碎石桩方案,减少对桥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碎石桩复合地基性状的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杰  赵明华 《岩土力学》2006,27(10):1678-1684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利用复合地基中碎石桩与桩周土的竖向位移相等、侧向变形协调与连续的条件,通过弹塑性理论对碎石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行了弹塑性分析,探讨了权系数b的取值方法;讨论了b的大小对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的影响,并推出了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荷载、碎石桩所分担的荷载及加固区压缩量与桩周土的塑性区半径的关系的系列解析算式;提出了对于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应该实行承载力和沉降双重控制的设计思想。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将模型试验的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ground improvement technique of stone columns has been effectively used over the last decades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consolidation rate of soft soils by providing a drainage path, reduce foundation settlements, improv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and limit the risk of liquefaction due to seismic activity. Because of the time consumption of a three dimensional (3D) calculation, most stone column projects are presently studied by axisymmetric finite element computations. Otherwise, it is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Priebe that is commonly used to predict the final settlements of a single stone colum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ttlement reduction factor. Both methods, axisymmetr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Priebe’s analytical method make use of the axisymmetric theory of unit cell.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and compare the three dimensional response of stone column reinforced soils with the axisymmetric analysis results. A proposed analytical method, governed by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a cylindrical cone is also presente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different approaches is studied and evaluated in conjunction with in situ measurements. It is proved that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is ground improvement technique, especially on the foundation soil with the lower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is more pronounced. Also, it is concluded that due to unit cell theory, the settlement reduction factor is usually under predicted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omposite system is impossible, even under high applied pressures.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method of the cylindrical cone failure mechanism is prove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3D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复合桩基设计与沉降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介绍了复合桩基的设计理论和步骤,分析了复合桩基的沉降发展过程,用Geddes应力解的分层总和法计算桩群分担荷载所引起的地基沉降,以Boussinesq应力解的分层总和法计算承台下土分担的荷载所引起的地基沉降,将二者之和近似作为复合桩基的沉降。对某住宅楼基础采用复合桩基设计,布桩数约为常规桩基设计的1/3,节约造价近35%。复合桩基最大沉降量较常规桩基设计大,但仍在基础容许沉降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