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却都是独一无二的。譬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地质活动的激烈程度在九大行星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相似文献   

2.
善待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在历经数十亿年地质历史的演变后,产生并蕴藏了无数的宝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丰腴肥美的土地、草原;辽阔蔚蓝的海洋;纯净清新的空气。地球何尝不是一个巨大而又无微不至的生命之母,有了她,人类和生灵万物才有物质的依托,才有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因此我们将地球称为“地球母亲”。 “地球母亲”,多么温馨的称谓,她默默地转动、运行、负载一切、奉献一切。然而人类——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却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地挥霍着母亲的乳汁及血液。进入工业革命,特别是到了20世…  相似文献   

3.
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据了解,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20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  相似文献   

4.
46亿年前,一颗美丽的星球在苍茫的宇宙中诞生了,这个星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所以整体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她就是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颗很普通的行星,但是她却是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从浩瀚太空遥望地球,地球就像一颗白里透蓝的玻璃球,蔚蓝的海洋,褐色的陆地,绿色的森林、草原,银线般闪闪发光的河流,朵朵白云飘浮在上空,展现出一幅幅清丽而柔和的画卷。宇航员们赞叹说,地球是他们见过的最美丽的星球。地球的美丽并不仅仅在于它拥有这份罕见的蓝色,更在于它用几十亿年的时间孕育了绿色的生命。迄今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可是,这颗唯一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当前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地球的负担正变得越来越沉重。因此,善待地球,保护地球家园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澳大利亚是地球上一颗陨落的卫星的假说.6 700万年前,地球曾吸引它自己的一颗卫星,撞击在东非-马达加斯加附近,这颗卫星就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在地表上的下陷过程中不断东移,造成它北面和东面半圆形的弧形构造.由于撞击作用,使太平洋洋底的部分岩体飞升到天上,成为我们头上的这轮月亮.新月亮在飞升时,把太平洋北面和西面拖曳成花彩般的弧形构造,并把美洲西部推覆成科迪勒拉(落矶山)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相似文献   

7.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以下简称镶嵌说),是论述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它的创立,使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波浪状运动发展的——在地学领域内进一步被验证。 与其它任何一个科学假说的产生一样,镶嵌说扬弃地继承了它以前的一些假说,兼收并蓄了“收缩说”与“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变化来解释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 “收缩说”是作为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观点逻辑思维的继续而提出来的(B.B.齐霍米罗夫)。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地推覆构造的发现,使收缩说思潮大为高涨(孙荣圭)。然而,19世纪末铀盐放射性的发现、20世纪初地球上冰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一些与收缩说极为矛盾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在膨胀。  相似文献   

8.
月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从古至今,"嫦娥奔月"的神话一代代传递着中国人对月球的向往. 2004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式启动.经过3年的攻关与研制, "嫦娥工程"五大系统(即卫星探测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发射场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通过各项考核验证.  相似文献   

9.
正从外太空上看,地球是一颗宝蓝色的行星。这是因为地球是由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包裹起来的,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而水圈则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与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和大气圈中的水汽形成的白云,形成了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一起,共同构成了我  相似文献   

10.
晴朗的夜晚,当你仰望那深邃的苍穹、满天的繁星,会作何遐想?这是个有着150亿年历史、纵横达100多亿光年、散落着几百亿颗星球的宇宙!很难想象,它究竞有多少奥秘。而人类迄今所知晓的是,唯有我们立脚的这颗星球地球上,有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有秀林嘉木、奇花异草,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充满勃勃生机。仅此而言,能不珍爱地球,这茫茫宇宙中的唯一绿洲?  相似文献   

11.
水溶液是金属硫化矿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扩散电场、过滤电场的必要条件。地球处于太阳系中,在日月星球的作用下形成日潮、月潮、电磁潮。于是在含水断裂破碎带上方和不同岩性的接触界而上方可观测到自然电场变化场(),它是示水的新年数,既可用于寻找地下水资源,亦可用于矿产勘察,也可用于水文地质工程。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人类足迹已经踏上月球,"旅行者"1号太空探测器已经接近太阳系边缘,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了离地球140亿光年之遥的宇宙边缘,深海潜水器已抵达深约11千米的海底。然而,现阶段人类对于地球的认知却还相当匮乏。地球的秘密地球既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家园,又是角逐搏杀的战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地球的探索和认知。从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到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通过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从古希腊科学家埃拉托色尼测量了地球  相似文献   

13.
陨星撞击是太阳系各行星及卫星演化、地质历史中导致古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和新生的主要营力之一,在地球演化早期是一种较为普遍发生的事件。研究陨星撞击作用及其影响是探讨地球演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对于陨星撞击的地学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撞击事件与地球环境灾变、地球生命更替、板块构造动力学、富集成矿(藏)等关系方面。撞击构造是判识陨星撞击事件最明显和最直接的记录,其形态和规模、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特征是判识撞击构造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地质年代表中,从震旦纪至第三纪,各个纪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不是均匀相等的。根据天文学家观测到的银河系中心(银心)的赤道座标位置,确定出太阳系在银道面上的位置,把太阳系及地球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时间确定为二亿二千万年。以目前太阳系在银道面上的位置为起点,按照时间倒退,顺时针逆转做图,确定过去不同地质年代太阳系在银道面上的位置。可以发现白垩、石炭、寒武、早震旦这四个纪,第三、二叠、奥陶这三个纪,三叠、志留、晚震旦这三个纪,侏罗、泥盆这二个纪各分别发生在银道面的同一位置。  相似文献   

15.
地球是浩瀚宇宙中一颗璀璨的行星,是迄今所知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自然资源是地球母亲给予人类的宝贵财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不  相似文献   

16.
从浩瀚太空遥望地球,地球就像一颗白里透蓝的玻璃球,蔚蓝的海洋,褐色的陆地,绿色的森林、草原,银线般闪闪发光的河流,朵朵白云飘浮在上空,展现出一幅幅清丽而柔和的画卷.  相似文献   

17.
书屋     
<正>2012玛雅古历预测,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2012,究竟是玛雅历中的象征符号还是末日降临的数字?2012年,当地球、太阳系及银河系中心的大黑洞连成一线之时,这25700年才出现一次的天体运行奇景致使地球磁极翻转,在地球数十亿年的历史里,磁极曾经偏移甚至反转过许多次,而这一次,将是人类所能见证的最后一次。磁极翻转导致了地球气候的紊乱,冷的更冷,热的更热,在全球平均温度开始下降的情况下人类面临的或将是又一个冰川时代。  相似文献   

18.
2012     
玛雅古历预测,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2012,究竟是玛雅历中的象征符号还是末日降临的数字? 2012年,当地球、太阳系及银河系中心的大黑洞连成一线之时,这25700年才出现一次的天体运行奇景致使地球磁极翻转,在地球数十亿年的历史里,磁极曾经偏移甚至反转过许多次,而这一次,将是人类所能见证的最后一次。磁极翻转导致了地球气候的紊乱,冷的更冷,热的更热,在全球平均温度开始下降的情况下人类面临的或将是又一个冰川时代。  相似文献   

19.
1969年7月16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腾空而起,人类实现了第一次在月球表面着陆一位踏上月球大陆的宇航员站在月球之颠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我在月球上艰难地迈出那一小步后,回眸地球,才真正感受到自己家园的可爱,那可爱的蔚蓝色是宇宙生命的颜色大海太可爱了!”在宇航员的眼里,地球这颗太阳系里唯一的“水球”晶莹剔透、美得出奇1977年10月,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在南非38亿年前斯威士兰系古老的沉积中发现了200多个古细胞化石 据此,科学家们断定,38亿年前,原始海洋的形成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科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经历数十亿年的进化后,直到4000万年前,生命才绽放出最为美丽的花朵——人类海洋——生命的摇篮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欧洲空间局将在今后3年内利用阿里亚娜火箭发射一颗用于观测热星的人造地球卫星。据认为,热星是冷恒星外围的尘埃壳,是一种能辐射红外线和其它能量的行星系统。 这颗卫星被称为“红外空间观测器”(ISO),它将是继美国1983年第一次发射的用于在地球外层空间观测星体外线辐射的“红外天文卫星”(IRAS)后第二颗同类空间观测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