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本文阐述南海北部大陆架水域浮游介形类的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生态类群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着重研究介形类与沿岸流、南海暖流、上升流、南海次表层高盐水和珠江径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南海中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阐述南海中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数量变动、生态类群、群落属性及其特征、垂直分布状况及各生态类群在不同层次水域中配比关系的变化,并着重分析介形类与水团的关系以及下层高盐水体的涌升和局部密度环流对介形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蔡慧梅 《热带海洋》1993,12(4):71-78
台湾海峡中北部介形类共69属115种,受复杂的海底地形及海流、水团等环境因素影响,分为4个分布区;沿岸低值区,西南部高富集区,东北部密集区及中部过渡区,介形类属种以东海、南海组成的分子较多,显示出海流因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浅海现代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七百多个表层沉积样品分析结果,中国浅海的现代介形虫可以分为五类组合:河口滨岸广温广盐组合,近岸浅水的广温狭盐组合,黄海较深水的冷水团组合,南海北部与东海中、外陆架的暖水组合,以及南海的热带珊瑚礁组合。在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学方面,黄、渤海属于北太平洋区,南海南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而南海北部与东海和日本南部太平洋沿岸一起为中国-日本区。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中北部介形类共69属115种,受复杂的海底地形及海流、水团等环境因素影响,分为4个分布区:沿岸低值区,西南部高富集区,东北部密集区及中部过渡区。介形类属种以东海、南海组成的分子较多,显示出海流因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 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海洋浮游动物采样常使用505μm网目孔径的浮游生物网, 从而导致个体较小的介形类被忽略。文章根据2006年7—8月(夏季)和2006年12月—2007年1月(冬季)在南海西北部海域分别使用网目孔径为505μm和160μm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 比较不同网目所获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差异, 分析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分布特征, 探讨环境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160μm网目采集的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均高于505μm。基于160μm网目数据分析浮游介形类群落结构: 1) 鉴定浮游介形类32种, 其种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 等深线100m以浅海域的种数显著高于100m以深海域(p<0.01); 2) 夏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高于冬季, 夏季丰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雷州半岛东部和琼东近岸, 显著高于外海(p<0.05), 冬季介形类丰度分布较为均匀; 3) 优势种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是近岸高丰度的主要贡献种; 4) 介形类种数与温度和水深呈显著正相关, 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 而与温度和盐度呈负相关。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和粤西沿岸流有助于浮游介形类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域形成较高的丰度, 最高达1252个·m-3。同时, 建议今后研究浮游介形类采用网目孔径小的浮游生物网进行采集以便全面评估其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海北部大陆架所采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介形类的分析研究,并根据介形类属种分布特征,分析参数及环境因素等,划分三个生物组合区及两个亚组合。从沉积物中生物壳体的特征及沉积物粒度、化学元素分析和矿物组分等资料证明,本区是具有两个不同时期的沉积,即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黄茅海底质沉积样品中的介形类生态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出现的介形类可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总体表现为以近岸广盐型分子占主导地位,优势度极高;浅海多盐 真盐型分子次之;而广海真盐型和淡水 微盐型分子丰度很低。根据黄茅海河口湾的水体条件,可大致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亚环境区,各区内的介形类生态类型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介形类分布受海水盐度控制最大,其次为水动力条件。在水体盐度小、水动力条件强的河流入海口及其影响区域,介形类丰度小,且生态类型单一;而在黄茅海河口湾南部海域,由于海水底层盐度全年在15‰以上,水动力条件适宜,介形类丰度总体较高,生态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9.
陈瑞祥  林景宏 《海洋学报》1998,20(2):96-101
中国近海均不同程度地受控于黑潮,此外,对马暖流、黄海暖流、黄海混合水、台湾暖流、粤东沿岸流、闽渐沿岸流、南海暖流以及大陆径流也是左右海洋环境变异的主要因素,尽管后者各流系的影响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质,但其影响力有时是强大的,并成为介形类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着重阐明相关性明确的夏、冬两季各流系对浮游介形类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瑞祥  林景宏 《海洋学报》1998,20(2):96-101
中国近海均不同程度地受控于黑潮,此外,对马暖流、黄海暖流、黄海混合水、台湾暖流、粤东沿岸流、闽浙沿岸流、南海暖流以及大陆径流也是左右海洋环境变异的主要因素,尽管后者各流系的影响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质,但其影响力有时是强大的,并成为介形类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着重阐明相关性明确的夏、冬两季各流系对浮游介形类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集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多年来对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内容包括南海中部海底地质构造;海底地形;表层沉积物特征及有孔虫、介形虫  相似文献   

12.
黑潮源地与台湾海峡西侧浮游介形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文记述黑潮源地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3个纵行量值带,并分析介形类的生态类群以及介形类的分布与黑潮暖流、明达瑙海流、南太平洋中层水、菲律宾海沟和深层上升流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此外,还讨论了黑潮对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浮游介形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黑潮、南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对马暖流、闽浙沿岸流、粤东沿岸流、季风和径流对中国近海影响的季节性差异,从而导致中国近海浮游介形类的群落生境地理位置随之进行季节性的变迁。本文选择差异甚大的夏、冬两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98,20(5):109-113
综合分析黑潮,南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对马暖流,闽浙沿岸流,粤东沿岸流、季风和径流对中国近海影响的季节性差异,从而导致中国近海浮游介形类的群落生境地理位置随之进行季节性的变迁。本文选择差异甚大的夏,冬两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前言介形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生活的水域很广,从深海、浅海、泻湖、湖泊、河流、水沟、沼泽至水坑中均有分布,特别是在浅海、湖泊及水池水沟中最为丰富.介形类种属繁多,不同的环境出现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种类.新生代有许多介形类科属延续至现代.因此浅海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中的介形类化石,对于恢复古环境,了解全新世浅海近岸带海水的涨落,是一类重要的化石.本文研究的材料系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质地貌研究室分析,于1965年6月寄给笔者鉴定研究的介形类化石.介形类样品取自渤海北部海底沉积物柱状岩芯中.取样钻  相似文献   

16.
南海巽他陆坡晚更新世以来的微体化石和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柱状样 182 88- 2采自于南海南部巽他陆坡 (5°4 4′N、 110°4 4′E,水深 788m ,柱长 6 .8m ) ,通过与邻近柱状样同位素的对比 ,其揭示了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沉积。柱状样中指示水深较大的介形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自下而上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而指示水深较浅的介形类丰度及介形虫 /浮游有孔虫比值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丰度都呈下降趋势 ,反映了研究区末次冰盛期以来海面上升和海水加深的过程。这两类的变化在 YD至全新世早期最为显著 ,与该时期海面快速上升造成的环境急剧变化相对应。异地介形虫广见于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早期的沉积中 ,反映冰期低海面和冰后期海侵初期频繁发生源于陆架的顺坡搬运。依据末次冰期沉积中含较多的底栖有孔虫 Uvigerina和 Bulimina、介形虫 Polycope和 Cytherella,及底栖有孔虫 U.peregrina较低的δ1 3C,推测冰期低海面时底层水状况为低氧和高营养 ,在冰盛期尤为发育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东北部海区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海洋微体古生物门类之一——介形虫,在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利用现代生物区系的研究成果,可从生态环境来解释古代生物区系和沉积关系,同时也作为解释古生态的基础。浮游有孔虫能很好地反映海流,水团、海水温度、盐度等各种状况。但有关海洋中介形虫的研究不多,尤其在南海尚少见。就目前我们从南海部分海区获得的资料来看,不同属、种的介形虫分布是受水深、水温及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介形类是一种微小的水生甲壳动物。它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水域环境变化反映也较灵敏。研究现代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化石,不仅为研究现代介形类提供可靠的线索,而且对研究古代沉积环境也提供有力的生物依据。因此,开展现代湖泊沉积物中介形类化石的研究,不论在生物学上或沉积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海表层沉积中深海介形虫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中、北部111个深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介形虫定量分析表明,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在1000m以浅的陆坡上部最高,随深度增加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加强而显着减少,至3000m,即浮游有孔虫溶跃层深度之下则罕见;埋葬群由67属204种组成,以Krithe占优势,其在样品中的平均含量达38.7%;种群中含典型的大洋性“冷水圈”深海介形虫,显然与经巴士海峡注入南海的太平洋中、深层水密切相关.文内列出了所有属种的深度分布,讨论了各水团中介形虫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海北部陆架中段的44个底质样品进行介形虫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查明其属种成分、空间分布以及各项环境因素的控制作用。共计鉴定介形虫85属185种,无论种的分异度或介形虫丰度均显示出离岸随着水深、水温和盐度增长而加大的趋势,在中、外陆架达最高值。此区介形虫三个组合、四个亚组合的分布,与水团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