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能值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能值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对美国波多黎各地区(PuertoRico)退化森林生态系统6种不同恢复重建措施进行了能值投入和产出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货币成本分别以经济林最高(9712$),自然演替林次之(1620$),外来物种入侵林最低(1217$);能量转换效率即能值转换率分别以涵养林最高(5.5×104sej/J),自然演替林次之(3.9×104sej/J),外来物种自发入侵林最低(2.0×104sej/J);能值货币价值以自然演替林最高(4006Em$),经济林次之(3044Em$),外来物种自发入侵最低(1554Em$)。  相似文献   

2.
社会代谢分析为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的重要课题之一,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研究的热点。本文应用H.T.Odum创立的基于生物物理原理的能值方法结合社会代谢概念,对广东省2006年资源利用种类、效率与代谢循环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评价广东省社会代谢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2006年广东省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能值剩余57.31×1022 sej体现了其财富的真正增长,人均能值使用量为1.60×1016 sej,能值福利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暴露出影响广东省社会代谢正常运作的原因:输入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比为0.73,对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废弃物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比为0.26,废弃物产出过多;环境负荷率为14.36,资源的过度使用使环境承受的压力较大等。研究还发现,广东能值可持续性指数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广东省目前的代谢过程仍是线性运作模式为主。未来广东省应向循环代谢模式发展,重组并优化其代谢能力,通过建立低消耗高效益产业体系,加大开发替代性资源和新能源,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和完善代谢机制等措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能值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基础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凉州区和民勤绿洲的能值总投入呈降低趋势,能值投资率都偏高,生产成本较大;能值产出率低,对购买能值的利用效率不高;但能值自给率有所提高;环境载荷率高,农业生态环境所受压力较大,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表明两个绿洲经济系统极为不发达,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并且人均可用能值和能值密度都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4.
运用能值理论,评价河南省2005—2016年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和效率等。结果表明:(1)从能值投入来看,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78.42%)>可更新有机能值(10.25%)>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10.18%)>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1.14%),且内部结构存在差异和发展趋势不同。(2)从能值指标体系来看,能值购买率、能值收益率、环境负荷率等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农业过度依赖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农业产出效益不断提高,但正在远离生态可持续发展。(3)养殖业、种植业在农业能值产出中多年平均占比分别为74.46%,25.54%,其中畜牧业(73.10%)>粮食作物(14.00%)>经济作物(11.54%)>渔业(1.36%),且产出能值(棉花除外)均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Odum H.T.创立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理论与方法,对青海湖湿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禽和鱼类太阳能值居首位,能值分别为1.10×1024sej和2.94×1023sej,其能值货币价值分别为1.37×1010$和3.66×109$,两者之和占系统总能值的90%以上,是系统的主要产出项;其次为再生能源,总能值为1.96×1022sej,能值货币价值为2.45×108$;资本投入/产出比能值为1.87×1022sej,能值货币价值为2.32×108$。能值分析结果表明,应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青海湖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前提下,重点保护青海湖湿地水禽和鱼类资源。此外,今后应大力发展青海湖湿地生态旅游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其资本投入/产出能值。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是我国西部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农牧业结构调整、民族团结稳定的重要区域。本 文主要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 对其主要资源的贮存价值、总能值用量、能值的流入流出情况、能值 自给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人口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与其 他国家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总能值用量的98.11%来自于区内, 其中 74.26%为不可更新资源。提出内蒙古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努力获得更多的外部高品质的能值反馈; 加快软硬件的建设, 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农业生态系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的城郊农业生态系统。应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更加本质的了解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影响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表明:(1)在能值投入中,以水资源为主的环境能值投入较大,而可更新的有机能所占比例较小。与干旱半干旱区其它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乌鲁木齐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能值密度处于比较优势,而可更新有机能/总能值与能值投入率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今后,应当继续优化能值投入结构。(2)在能值产出中牧业能值产出较大,系统生产优势度明显,但各生产系统之间的耦合力仍需加强,农户的经济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应调整农业产出结构,实现各级生产力的最大程度耦合。(3)通过总的比较来看,城郊农业生态系统有着较低的能值投入,较高的能值产出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区应当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以增强农业的产出能力和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甘肃省1991-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及产出结构,并通过计算、对比能值评价指标,分析了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近20年来,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都呈现增长趋势,系统能值产出的增长速度(85%)高于能值投入的增长速度(21%);(2)环境资源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贡献很大,但农业生态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经济能值的投入(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电力等),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能值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结构得到改善,系统稳定性得到加强;(3)甘肃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逐步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逐步增强,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属于消费型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为明显的粗放式发展特征;(4)甘肃省应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对系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新疆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能值是生态经济学中用来衡量自然支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产品与过程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可用于度量来自自然系统的“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新疆生态经济系统主要资源的贮存价值、总能值用量、能值的流入流出情况、人口承载力、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环境负荷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其他国家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新疆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系统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巢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和产出构成特征,并对巢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巢湖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投入的总能值为3590.12×1018sej,自然资源、周围营养物和社会经济投入分别占39.3%、53.7%和7.0%,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投入分别占25.6%和74.4%。巢湖湿地生态系统每年产出的总能值为3469.66×1018sej,其中鱼类产出比重最大,其次为水禽和底栖动物。巢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量-货币价值是巢湖湿地生态系统年产出的1.76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和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分别为13.75、2.90、4.74和7.01,去除污染项重新计算,分别为13.75、0.81、17.07和25.27,这些指标表明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产业较为单一,能值产出率、可持续性和未来竞争力较高,但不可更新的污染物投入过大,造成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升高,可持续性发展水平下降,严重制约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Yang  Y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2,32(3):377-400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ing from the oil and gas era to the renewable energy er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energy interaction between...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全球能源网络的互动逻辑与格局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地理学报》2022,77(2):295-314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油气时代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决定了中国与全球能源的互动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更好理解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过程,本文探讨了全球能源互动的基本理论认知,并借助复杂网络、投入产出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格局及其变化。研究发现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从油气贸易到可再生能源贸易,从油气为主的投资到多元化能源品种的投资,从传统能源贸易到隐含能源贸易等方面,中国逐渐塑造了多元化的全球能源格局。主要结论为:① “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生产结构和巨大的油气需求,决定了保障海外油气供应是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最直接的逻辑,互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国家和地区。②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逻辑从单纯的油气贸易转变为涉及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的贸易,凭借制造业优势,互动范围从油气富集的国家和地区拓展到全球拥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装机需求的国家,形成了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贸易新格局。③ 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目标从有限数量的东道国扩展到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投资业务不仅局限在油气领域,也扩大到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④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全球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部分能源隐含于全球生产网络和贸易网络中进行二次分配,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与中国具有一般商品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能源中枢”的功能。本文可为深刻认识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关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参与全球能源经济治理提供理论视角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能源地缘政治与能源权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宇  何则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3):524-540
围绕油气资源的权力博弈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权力争夺,但不同时代的能源权力的属性有所不同,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内涵也有所不同。论文在系统梳理能源地缘政治基础上,提出了能源权力的概念,并从地缘政治格局、能源安全观、能源网络和全球能源治理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研究认为:① 以能源分布、产销空间变化及其规律性总结是传统能源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油气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是能源权力产生的最直接因素。② 从石油危机时代到未来新能源时代,能源安全观的不同是影响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权力变化的重要因素。③ 能源的商品属性和地缘属性决定了能源贸易不仅是经济行为,其空间的流动与国际政治关系密切。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使得油气二次分配过程中的贸易控制和通道控制对能源权力重构产生重要影响。④ 全球能源权力巨变和复杂错综的能源权力网络将引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新秩序。权力的主体从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转变为全球能源网络中利益共同体,能源治理的主题从一国之利益走向了全球能源权力的再分配过程。展望未来,如何在理论上建构新时代的能源权力的理论体系,深化气候变化和新能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世界能源权力的演变、地理空间与权力的相互依赖关系、权力秩序的重构及其效应、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及其治理模式等研究,对科学认知和研判世界能源形势与能源战略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能源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性命题。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能源保障基本形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家能源保障目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指满足国家人口发展正常需 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第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指能源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 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本文从影响能源保障的能源资源基础、生产与消费、运输、生产与 消费对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能源保障的基本形势, 总体来说中国目前能源保障重点集中 在能源供应保障层面上, 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基础及生产与消费空间高度分离的特点建立起了庞 大的能源保障体系, 对能源使用安全尽管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但是由于现实经济的压力和认 识上的不足实质性的措施还很少。未来我国应该立足能源保障基本形势, 从供应稳定性和使用安 全性出发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世界能源地理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宇  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818-830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能源环境,开展世界能源地理研究是经济地理学家的重要使命.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缺乏系统的地理学视角,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等领域.相关学科涉及能源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①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研究;②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包括能源供给、运输、储备等;③ 中国能源合作与能源外交研究.展望未来,应从3 个方面加强世界能源地理的研究:① 建立系统的研究框架,全面把握世界能源状态、格局及其演变规律;② 建立世界能源的动态数据库,加强模拟分析与可视化表达能力;③ 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培养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能源消费和生产大国,能源安全成了21世纪中国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问题,能源安全主要由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两个部分组成。过去中国在影响能源安全的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及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我国大规模工业化时间还很短,对能源安全这一复杂的系统研究不够,导致了对国家能源形势判断屡屡出现失误。中国能源安全正在经历从供应保障的稳定性为主向使用的安全性为主过程的转变,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中国能源安全问题,重点对国家能源安全的阶段性及特征、能源消费变化和环境破坏代价、能源保障空间组织、能源管理体制、能源价格、能源对外依存及代价、替代能源开发及风险等问题作全面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世界能源保障基本形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能源保障主要由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两个部分组成。论文从影响能源保障的资源基础、能源生产与消费、能源贸易与运输、能源消费对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保障的基本形势,世界能源保障还主要停留在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层面上,对使用安全性尽管在思想已经认识到,但是在行动上还远不尽人意,世界能源保障应该从目前主要追求供应稳定性向追求供应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的双重目标转变。由能源生产、消费、贸易与运输等组成的世界能源保障基本格局,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能源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正受到巨大的冲击并不断进行重组。  相似文献   

19.
杨宇  任亚文 《地理研究》2023,42(1):1-16
全球能源治理是当前能源话语权塑造的重要形式,其本质是能源利益主体间围绕多元能源议题而构建的关系网络。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各能源组织的架构、功能、绩效以及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占据了主要内容,而对于全球能源治理的整体结构以及内部关系却未能有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认为,能源组织与实际贸易存在交互关系,将二者相结合来进一步呈现和解释全球能源治理架构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为时间节点,收集主要能源组织的属性数据与各国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数据,将国家间在能源治理组织的常态化合作关系与实际发生的能源贸易关系作为分析基础;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全球能源治理网络,探析其基本结构以及出现的“边界重构”现象。研究发现:(1)能源组织网络与能源贸易网络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在两种网络对比中,美国与俄罗斯均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已经成为能源贸易大国,但在全球能源组织合作中不具优势,与传统能源利益集团之间缺乏正式的治理合作。(3)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主要被划分为欧盟以及亚太-北美“社区”,其中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占据“核心”地位;而以单一能源输出为主导功能的出...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全球石油、天然气、煤和铀等主要生化能源可采储量和年开采量的关系,结论认为:石油、天然气和铀枯竭的时限将在2040年,煤炭在2100年也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认为,上述生化能源是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也是国际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全球生化能源枯竭的大背景下,我国主要生化能源的保障程度下降,石油的国际依存度提高,面临的国际能源形势日益严峻。作者认为,21世纪前20年是调整我国能源战略的最后机会,合理的能源战略将是保证2020年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建议根据生化能源特点及我国现状,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证2020年前我国能源的安全供应;同时加强对“阳光经济”战略的研究,寻求2020年以后解决能源出路的长久性战略,为制定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