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张腾蛟  陈颖  李佑国 《地质学报》2017,91(8):1729-1742
青草山北花岗闪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陆块南缘,呈岩脉、岩株状与晚二叠世龙格组碳酸盐岩呈侵入接触。本文对该花岗闪长岩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其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54.8±1.2Ma(MSWD=1.7),属晚侏罗世,与热那错埃达克质英安岩年龄高度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青草山北花岗闪长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具弱Eu负异常,显示出典型岛弧岩浆岩特征;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锆石总体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轻稀土,在锆石Nb/Ta-Y图解中样品点落入金伯利岩区域,而在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样品点同样指示其可能来源于幔源岩浆。青草山北花岗闪长岩班公湖-怒江洋壳晚侏罗世北向俯冲到一定深度后,俯冲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与地幔楔发生混染,其中,部分岩浆在侵位的过程中形成中酸性的花岗闪长质岩浆房,部分岩浆则喷出地表,形成热那错组英安岩。  相似文献   

2.
辽东半岛中生代晚侏罗世岩浆活动较少,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辽宁岫岩县荒地花岗岩岩体进行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来进一步了解辽东半岛晚侏罗世的构造动力学背景,荒地花岗岩的岩浆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1.1±3.6 Ma(MSWD=1.4),表明荒地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含白云母等富铝矿物,地球化学数据也显示,该岩体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K、Rb、Cs、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具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Eu为中等负异常(δEu=0.33~0.80).该花岗岩A/CNK平均值为1.10,CIPW标准矿物中出现刚玉分子(>1%).由此认为该岩体为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的S型花岗岩.荒地花岗岩CaO/Na2O比值小于0.3,εHf(t)小于0(-36.968~-23.298),表明该岩石由地壳的泥质岩熔融形成.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C=2 680~3 568 Ma,表明该岩体源岩的组成物质从地幔储库中脱离的时间为新太古代至古太古代,同时与辽东半岛侏罗纪其他花岗岩进行了比较.综上所述,该岩体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后俯冲角度变大、向更深处俯冲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3.
巴音勿拉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白乃庙岛弧岩带南部,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及锆石特征表明其侵位时代为(410.9±1.2)Ma。岩体岩石组合为一套正长岩杂岩,富钾富碱,铝质量分数较高,属偏铝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源区为岩石圈地幔,岩浆演化过程中下地壳的同化作用显著。其形成与白乃庙岛弧岩带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对小兴安岭北部孙吴-嘉荫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据此探讨其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分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两期,形成时代分别为210 Ma和187~181 Ma。晚三叠世碱长花岗岩属铝质A型花岗岩,岩浆源区为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中增生的基性火成岩地壳。早侏罗世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属埃达克岩,是由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与同期埃达克岩具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源区为中元古代从亏损地幔中增生的基性地壳物质。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晚三叠世花岗岩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下的产物,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构造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北淮阳构造带东缘广泛出露新元古代变形花岗质岩体,其岩石成因对于认识北淮阳构造带的岩浆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出露于万佛湖北侧的变形花岗质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和成因类型。结果表明,岩体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其成岩年龄为778 Ma,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A/CNK=0.98~1.21,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泥岩及砂岩。根据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岩体应为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与大别地块碰撞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位于华北北缘东段开原地区尖山子岩体、宝兴岩体和树德屯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探讨了上述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尖山子岩体形成于251±1.3Ma,宝兴岩体形成于235±1.3Ma,树德屯岩体形成于224±1.9Ma,说明开原地区三叠纪存在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三个时期的岩浆活动。尖山子岩体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具高硅低镁特征,属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Th,相对亏损Ta、Nb、P、Hf、Zr等高强场元素;δEu=0.55~1.87,(La/Yb)N=6.23~47.9,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宝兴岩体以花岗闪长岩为主,Si O2含量变化较大(52.36%~74.06%),Al2O3含量(14.5%~17.34%),Mg O含量(0.61%~3.66%),属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Th,相对亏损Ta、Nb、P、Ti等高强场元素;无明显的Eu异常,(La/Yb)N=6.81~25.6,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树德屯岩体以闪长岩为主,岩石具有低硅高镁特征,K2O/Na2O比值为0.33~0.76,显示富K贫Na特征,属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Th,相对亏损Ta、Nb、P、Ti、Hf、Zr等高强场元素;无明显的Eu异常,(La/Yb)N=3.87~10.2,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尖山子岩体和宝兴岩体的原始岩浆起源于下地壳基性物质的部分熔融,树德屯岩体的原始岩浆起源于亏损的地幔楔。研究区三叠纪岩浆岩形成于造山阶段挤压环境下。华北北缘东段的挤压碰撞作用一直持续到晚三叠世(224Ma),而造山阶段向造山后阶段的构造转换(挤压地壳加厚向伸展垮塌的环境转换)发生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4~180Ma)期间。华北北缘东段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或破坏始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4~180Ma)期间。  相似文献   

7.
对位于兴安地块的德勒哈达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岩体由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细中粒二长花岗岩2种岩性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41.2±1.6 Ma和134.0±1.9M a,显示岩体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显示高硅、高分异指数、富钾、(弱)过铝质的特点,均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及轻稀土元素(LREE),强烈亏损Ba、Sr、P、Ti元素,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明显的壳源岩浆的特征。综合分析岩体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岩浆记录。  相似文献   

8.
燕山期花岗岩是亚婆绿岩体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全岩地球化学来约束其成因和岩浆来源,缺乏对岩体锆石的岩相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对亚婆绿岩体二长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及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研究,约束其成岩时代,探讨岩体锆石成因及岩浆源区特征。锆石U-Pb定年显示亚婆绿岩体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53.6±1.2Ma,属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中锆石发育典型的振荡环带,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属岩浆锆石,形成于陆壳环境。结合亚婆绿岩体二长花岗岩的Lu-Hf同位素特征,认为其为壳源岩石重熔的产物,岩浆物质源于下地壳的改造、再循环。  相似文献   

9.
邱检生  王睿强  赵姣龙  喻思斌 《岩石学报》2015,31(12):3569-3580
以冈底斯中段日喀则东嘎出露的早侏罗世辉长岩-花岗岩杂岩体为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以及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的系统测定,据此探讨了岩石的成因及其对新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启示。该杂岩体中辉长岩主要由角闪石和钙质斜长石组成,缺乏辉石;花岗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构成的TTG岩石组合;花岗岩中普遍发育呈塑变形态的镁铁质包体。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英云闪长岩和镁铁质包体的成岩年龄十分接近,且与辉长岩的年龄基本一致,均为177~180Ma。化学组成上,辉长岩低硅、富铝、贫碱,富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贫高场强元素,相似于高铝玄武岩。英云闪长岩贫碱、准铝、富钠,属钙碱性I型花岗岩。镁铁质包体具有与寄主岩相似的矿物组成和微量元素分布模式,二者均具有显著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值分别为+11.4~+15.0和+14.4~+18.6。综合分析表明,早侏罗世冈底斯南缘应处于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的构造背景,其中辉长质侵入体为遭受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交代作用的亏损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花岗质岩石起源于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镁铁质包体为辉长质岩浆与花岗质岩浆二者经混合作用的产物。结合对区内其它辉长质侵入体及相关镁铁质包体资料的全面分析,表明在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整个俯冲过程中(205~40Ma),冈底斯南缘应存在多次的基性岩浆底侵及其诱发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辽西杨家杖子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燕山褶皱带东段。该区侵入岩主要有4种类型:中粗粒钾长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和细粒角闪二长岩。其中:主体岩石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均呈较大的岩基出露,沿北东向展布,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早侏罗世(181~188 Ma);细粒角闪二长岩多呈岩墙或岩脉产出,近南北向展布,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227 Ma左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细粒角闪二长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富集高场强元素Th、La、Nd、Hf和Gd,亏损高场强元素Ti、Ho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细粒角闪二长岩富集高场强元素Gd、Er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Hf、Ti、Pr、Y、Yb。稀土配分模式图均为右倾型,轻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研究表明该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早侏罗世,且与著名的杨家杖子钼矿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而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山西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开采技术条件简单,开采历史悠久。但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贫乏。采煤对地表及地下水的破坏不仅在数量上,更为严重的是对地下水的污染是永久的,无法治理及不可恢复的,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The soluble organic material present in a set of 12 coal samples representing three major episodes of coal deposition in Shanxi Province, North China, has been examined. Shanxi coals, like those from Gondwanaland, contain little liptinite and accordingly the material extracted by pyridine yields only small quantities of n-hexane soluble n-alkanes, steranes and hopanes identifiable by 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alkanes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vironment from which each of the Shanxi coals was formed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ranched alkanes is generally determined by the dia- and catagenesis each coal experienced. Aromatic compounds identified in the extracts typify the small molecules present within the vitrinite lattice. Technologically significant benzene-methanol extracts deriving from vitrinite-inertinite have been characterised by proton NMR spectroscopy and partially separated by HPLC.  相似文献   

13.
河南禹州与山西太原石炭--二叠纪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禹州的本溪组、太原组与山西太原的岩性相似,唯厚度较小;禹州的石盒子组与太原的岩性和厚度差异大,而且太原的煤层厚、层位低,禹州的煤层薄、层位高。由本溪组至山西组呈向南穿时,石盒子组为向北穿时,显示海水先向南侵后又向北回泛的变化趋势。沉积环境由下而上由陆表海经三角洲向大陆体系演化,并向南迁移,反映了该区总体上北部是陆地,南部是海洋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宁武盆地及周缘岩体的抬升剥蚀对于山西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宁武盆地及周缘岩体进行裂变径迹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97~47 Ma,锆石裂变径迹年龄161~141 Ma。裂变径迹记录了早白垩世早期(145~125 Ma)、晚白垩世(85~70 Ma)、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59~53 Ma)和渐新世晚期(28 Ma)的4次抬升剥蚀事件。综合分析山西地块的裂变径迹数据,表明隆起区晚古生代以来发生了多期抬升剥蚀事件。山西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具有时空差异。周缘岩体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大于盆地内沉积地层样品的年龄,指示了周缘山体先于盆地抬升剥蚀。晋东北抬升剥蚀时限早于晋西南。山西裂谷系西南端裂开较早。裂谷系发育具有由南向北扩展的特征,这与地层保留记录相一致。山西地块现今地貌格局是在中生代发育一系列雁行状排列的复背斜和复向斜构造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南部的平凉市安国-峡门-小湾子一带。通过对该区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特征研究,对赋煤地质条件和煤炭资源勘查前景进行了评价。本区二叠系山西组含煤沉积、成煤条件受古隆起及其决定的古地理环境的影响,沉积物源供给区主要为研究区南部,沉积环境为曲流河及三角洲,沉积期后构造作用导致了已沉积地层的剥蚀、变形等,致使二叠系山西组煤层在研究区分布面积小、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原煤灰分高。本区山西组含煤地层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区内未能形成并保留规模较大的煤田,找煤工作应选在安国-峡门-小湾子向斜及周边进行。   相似文献   

16.
山西是是我国重要的焦煤生产和储备基地。基于山西炼焦煤的资源禀赋,分析了山西稀缺炼焦用煤的分布特征和目前勘查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山西省拥有稀缺炼焦煤保有资源储量790亿t,其中优质焦煤和肥煤443.7亿t;稀缺炼焦煤中焦煤保有资源储量最大,而气肥煤不足;按煤类,保有资源储量排序依次为焦煤>瘦煤>肥煤> 1/3焦煤>气肥煤;按矿区,各矿区稀缺炼焦煤保有资源储量依次为离柳矿区>汾西矿区>霍州矿区>西山矿区>乡宁矿区;离柳矿区拥有全省最大的稀缺炼焦煤保有资源储量和最大的焦煤保有储量,霍州矿区拥有全省最大的肥煤保有储量,乡宁矿区拥有全省最大的瘦煤保有储量;山西应科学统筹全省炼焦煤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控与控制稀缺煤种开采总量;加大炼焦煤资源勘探力度,提高炼焦煤资源保障能力;加强炼焦煤矿区地质勘查;加强高硫炼焦煤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新密煤田翟沟井田勘探资料为基础,对井田区域特征、山西组煤层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组下段为以泥坪+泥炭沼泽+泥坪沉积序列为主的潮坪沉积,山西组上段为以弱还原环境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山西组聚煤环境为滨岸潮坪环境;山西组二。煤层层位稳定,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厚度为0.82-12.20m,一般3—5m,平均厚度3.84m,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受沉积环境、后期冲刷作用及构造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山2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储集层经历了压实、压溶、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交代、高岭石胶结、杂基蚀变以及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阴极发光、探针分析等方法,将研究区划分出7种单因素成岩相,即:强压实、压溶-石英次生加大、蚀变高岭石、沉淀高岭石、杂基充填、碳酸盐胶结交代、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平面叠加,确定了利于储集层发育的优势成岩相。其中压溶-石英次生加大与杂基、假杂基溶蚀作用的综合作用(叠加和改造)决定了山西组山2段有利的成岩相带,在陕141井区、榆37井区、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山2段形成了天然气优质储集层。  相似文献   

19.
兴县地区山西组三角洲沉积及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野外露头、钻井资料研究,结合室内薄片分析、微量元素测试等,运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在鄂尔多斯兴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中,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及分流河道、泥炭沼泽、天然堤、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砂坝7种微相,并发现研究区山一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山二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且整体上山西组沉积期区内具有三角洲逐渐向南推进的沉积特征.研究区的聚煤作用研究表明,山西组煤层均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上升的晚期,8#、7#、6#煤的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充填淤浅的泥炭沼泽环境,5#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山二沉积段中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山一沉积段中煤层的厚度则与砂砾岩含量呈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淮南煤田二叠系山西组的泥岩沉积分布特征,结合钻孔资料以及实验数据,总结了山西组页岩气富集的条件。运用GIS手段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山西组页岩气有利勘探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泥岩较厚,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孔隙较为发育;与一般的海相以石英为主的泥岩相比,山西组石英含量较少,长石类矿物含量较少,对于页岩气开采压裂较为不利;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其中在东南区域、古店乡-顾桥镇-桂集镇-岳张集镇一带及杨楼乡一带综合评价值较高,均在0.56以上,为优等开发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