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乡镇企业劳动力素质特征 通常认为,乡镇企业自购、自产、自销的生产方式,使得它们的发展将主要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因而,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劳动力应该最具有竞争性,其素质亦将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显示出依时间序列较快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体现为乡镇企业劳动力的录用应是在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中严格挑选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者;企业在职职工应有较强的进取心,劳动技能在自身的努力下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变革及其地方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晓光  樊杰 《地理学报》2008,63(12):1268-1276
以1993 年和2000 年对中国七个不同乡镇的近百家乡镇企业和近4000 名企业职工两次 实地调研的数据为基础,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探讨了20 世纪90 年代中国乡镇企业改制过 程中乡镇财政收入、乡镇企业职工工资和福利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结果表明: 乡镇 企业改制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由于乡镇工业发展缓慢和集体工业的改制, 私营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其与乡镇政府的直接经济联系有所减弱, 乡镇企业税收对财政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 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增长幅度不大, 乡镇企业职工的福利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十分突出; 私营企业 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加大劳动强度和增加劳动时间来增加企业效益, 这也导致90 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引能力的减弱。乡镇企业劳动力市场基本还局限在镇区范围, 只有当镇区劳动力资源短缺时, 跨区域的劳动力市场才会发育。  相似文献   

3.
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开封市的情况看,乡镇企业在巩固农村改革成果,振兴开封经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一是乡镇企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8年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8.12万个,总产值达19.68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其中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5.3%,我市乡镇企业中的骨干行业的产品产量在全市工业生产中也占较大的比重。二是安排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至1988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务工人员达36.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6.2%。  相似文献   

4.
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兴起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成功典型,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苏南模式演进中农村发展历程和特征,对于认识农村区域发展规律,探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苏州市为例,深入分析了苏州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978-2006年,苏州市GDP呈指数增长,年均递增14.4%,第一产业比重由28.1%降为1.9%,第三产业比重由16.2%升为32.7%,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5.5%降为16.8%,城乡收入比由1.27扩大到2.0(但远小于全国平均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人口增加,极大地推动了苏州农村城镇化进程。1989-2006年的17年间,苏州市城镇用地增加了4.7倍;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构成苏州市农村发展的四大主导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变。要完成这种转变过程,我们刚刚起步的乡镇企业各方面的准备显然是不足的,特别是在人才问题上,暴露出人才危机,既缺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又缺乏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普遍存在着“三低一少”(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水平低,管理和技术人员少)的状况。因此为适应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开发人才已成为乡镇企业的战略任务。乡镇企业人才开发工作已逐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在具体工作中,还有一些主客观因素阻碍了人才的开发。如现有人才政策不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人文地理的一个要素。在现代,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集中于城、镇之中,城市化在世界各地普遍迅速发展,因此,城市化现象是当前国际上城市地理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现阶段城市化研究已由相关要素的宏观分析和预测向人口转移的机理研究深入。第三世界的城市化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很大,所以各国学者对此更加关注。我国学者孟晓晨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揭示城市化发展机制,建立其发展道路理论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前期因发展条件不同,应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运用不同的调控机制。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这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还有与改革,开放相联系的特点),对第三世界发展有较大影响,故已成为国际性的研究热点。今后我们根据世界发展形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可着重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科技进步与水土资源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及资源保证,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1990-2015年的新疆农村生态人口承载力,该指标代表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建立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科技投入占总投入比率、水资源灌溉利用率、耕地复耕指数、新疆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性收入的VA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地增大,可承载生态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科技投入目前对于新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短期看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其发展有抑制作用,但长期看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短期,水资源灌溉利用率有抑制作用,但在长期,有拉动作用;耕地复耕指数长期有抑制作用;短期来说,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性收入对于其发展有促进作用,长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重要。农村兴办乡镇企业为国家和地方提供了财富。198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1158亿元的36%。为农业总产值370亿元的107.4%;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780亿元的27.2%。其中乡、村办工业产值达105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3.5%;增加了财政收入。仅税收就为农业税收的3.7倍,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2.5%;出口商品的交售额占全国外贸收购36.4亿元的14.3%;乡镇企业产值达到农民人均573元;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数9000万人的10%。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勇 《地理研究》1992,11(1):39-47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历史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劳动就业目前仍集中于农业,农业劳动力多为兼业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普遍较低,地域分异明显,农村劳动力剩余量较大。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措施包括促进经济总体增长,提高乡镇企业就业弹性、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完善小城镇和劳动力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口非农化与中国城镇化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1.5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约有一半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市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从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推动我国有特色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城镇化的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村人口非农化与我国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峡库区主体地处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广大农村耕地资源有限 ,人口密度很大 ,人地关系十分紧张 ,致使库区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对三峡工程构成极大威胁。在库区发展农村工业 ,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缓解库区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本文在对库区 1 9个区县农村工业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 ,运用一般类型分析的方法将库区农村工业分为城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离中心城市的平原型农村工业区 ,山区型农村工业区四种类型 ,并针对每种类型区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这不但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而且对我国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甘肃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对甘肃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1)乡镇企业发展是甘肃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的指标和大部分乡镇企业发展的指标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2)现阶段乡镇企业在全省各县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已相对局限(在对2003年截面数据的相关分析中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极其微弱,相关系数为0.058);(3)甘肃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经营规模过小、资金短缺、技术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低以及体制制度方面存在缺陷等一系列问题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规模过小、建设档次低、布局分散、职能趋同性强等问题致使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在现阶段没有能很好地相互推动和促进。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劳动就业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国阶  李鼎甲 《地理学报》1996,51(2):97-103
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人口特点和库区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库区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对策,提出应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第三产业与市场农业,另外还应提高劳动者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和建立库区劳动市场。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本化及其转移中的教育培训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国外发达国家转移的作法,从劳动力资源化和资本化的理论分析出发,分析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以此得出,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强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转折期,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用地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布局分散等问题,影响到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土地利用秩序,只有适时调整和坚持正确的乡镇企业用地管理对策方向,才能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应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乡镇企业用地管理的3个对策方向:(1)加强对乡镇企业用地布局的空间管制;(2)引入市场机制来促进企业用地的集约化;(3)建立城乡土地统一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河南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人口的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据1985年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有2931.6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2.7%。农村劳动力增长也较快,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陆续进入劳动年龄,平均每年净增劳力71万人,1986年以后增长速度虽有下降,但每年仍然平均增加60多万人。与此相反,耕地面积却日益减少,从1949年的11017万亩减少到1986年的1044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5.6万亩。根据目前的技术装备水平,如以每个劳力负担六亩耕地计,耕作业只需要劳动力1740万人,而1986年从事耕作业的劳动力为2228万人,净余48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6.3%。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组织他们向其它生产领域转移,已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金平  张同升 《地理研究》2003,22(1):123-130
本文在对洞庭湖退田还湖地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与制约因素。结果发现,该地区总体劳动力转移的比重很低,以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城市劳务市场的需要,另外,农民外出打工就业信息不畅、成本较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最后针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与布局,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相似文献   

18.
十年来,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上异军突起,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支主力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有六大问题。 一、调整产业结构,处理好与国营大中型企业争原材料、争能源的问题 原材料、能源紧缺,基础工业薄弱,是我国、我省经济40年来的一个痼疾。就企业生产来说,产品成本中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一般都占60%以上,与国营大中型企业相比,一般乡镇企业的水平、质量效益更低。在当前原材料、能源紧缺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使乡镇企业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由眼睛向上转向眼睛向内挖掘潜力,由产值  相似文献   

19.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乡镇企业在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成为当前我国保护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乡镇企业要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选择适宜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增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必然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转为非农业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研究和掌握农村劳动力时空变动的规律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